睡前消息253期:复杂的埃及和国际局势让苏伊士运河不能变海峡,太空卫星太多事故也就多,白发80后乡镇干部李忠凯

字数:5039

2021年3月26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53期

【睡前消息253】苏伊士运河,本来可以是“海峡”

大家好,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欢迎收看25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苏伊士运河,本来可以是“海峡”

最近中国台湾省长荣公司运营的一艘巨型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制造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督工,一艘船出现不算太大的事故就能堵塞河道,这说明运河的容错率很低,但是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为什么不扩建一下呢?

苏伊士运河一直在扩建,但是工程规模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增长,工程水平也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变化,所以才会出现堵船的问题。

最早的现代苏伊士运河计划源头是19世纪初拿破仑远征埃及,随军的科学家勘测了运河路线,等到拿破仑三世当法国皇帝的时候,苏伊士运河项目终于利用法国技术开工了,运河公司的老板就是皇后的亲戚。运河从1859年修到1869年消耗了12万埃及工人的生命才挖通,第一艘通过运河的船就是法国皇后的游艇。这样修出来的运河既是一个现代资本主义项目,也是一个古代帝国风格的奇迹工程,和金字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运河刚刚修通的时候,全世界的帆船吨位明显要大于蒸汽船,大多数船还是木头造的,最大的吨位只有几千吨,所以8米深的运河就完全够用了。到了20世纪,货轮和军舰越造越大,靠埃及农民的肌肉挖出来的运河就不够用了。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的远东太平洋舰队被日本堵在港口里边,被迫把北欧的舰队主力抽出来,组织第二太平洋舰队去远东救援,其中的主力舰只有1万多吨就不能再走苏伊士运河,必须绕路好望角。所以到了20世纪苏伊士运河经历了好几轮改造,70年代为了让大型游轮通过运河深挖了一次,2009年又再次进行了深挖,让吃水20米深的大船也能通过。

但是和现实的需求相比,这个深度远远不够。世界上有几百条20万吨以上的超级游轮,吃水深度接近20米,最大的一批游轮吃水深度要超过25米,不能满载通过苏伊士运河,必须在进入运河之前抽出一部分原油,通过运河以后再加回来,很多船主不愿意这么折腾,宁愿绕过整个非洲从好望角过去。

至于说装矿石和粮食的巨型散货船,不可能像油轮那样用管道卸货,更不可能承受在运河附近用陆路运输的成本,所以无法通过卸货模式降低吃水,只能选择绕道好望角才能完成欧亚贸易。这一类的超级散货船名字就叫好望角型。

在航线宽度方面苏伊士运河也有扩建。2015年埃及政府在运河的部分段落修了复线,大苦湖北出口方向扩充为两条单向河道,扩大了进出大苦湖的通向能力。但是扩建以后还是有100多公里只有一条主航道,大船必须在中间的几个湖泊排队,让南下北上的船只互相避让,轮流通过。这一次出事就是因为单向通过的航线搁浅了大船,所以整条运河都被堵死了。

督工,你前面提到20万吨以上的货轮往往会绕路好旺角,这次堵住苏伊士运河的货轮吨位是21万吨,横过来就要堵住整个水面。那为什么会被允许通过运河呢?

和同级别的散货船相比,集装箱船要更长,比如说可以装2万以上标准集装箱的船,长度差不多400米,大型游轮一般不到350米,所以集装箱船的吃水要小一些,可以进入苏伊士运河。但是长度大转弯半径就大,集装箱船的操控不那么容易,而且大量的集装箱的位置比甲板高,提高了重心也扩大了迎风面积,很容易因为意外因素横过来。苏伊士运河狭窄航道是为游轮和散货船设计的,河面宽度还不如一艘集装箱船的长度,所以只要遇到意外集装箱船就会卡在河岸上,截断整条运河。

最近十几年世界经济的主线是中国工业崛起,制造了接近一半的日用消费品,大多数都是用集装箱船出口的。曾经工业最发达的欧洲现在也要依赖中国供应日用品了,所以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集装箱船越来越多,2020年有4710艘,平均每天13艘。从概率来说苏伊士运河必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集装箱船堵死一次。

运输量在增长,扩建运河是赚钱的生意,那为什么总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呢?埃及政府能不能有一点预见性?

埃及是一个弱国,1979年之前要集中资源和以色列打仗,1979年之后人口爆炸,现在人口超过一亿,50%的食品要靠进口,底层人口完全要靠政府的大饼补贴才能活命。苏伊士运河每年可以收五六十亿美元的通行费,听起来相当不少,但是对于埃及来说最多相当于两三个月的贸易逆差,根本攒不下钱。所以埃及明明知道扩建运河可以赚钱,就是攒不下资金去搞大工程,只能一段段的改造,工程进度永远落后于实际需求,这次来自东亚的集装箱船卡在单行道上,偶然中间是有必然的。

那埃及自己没有钱,引进外国资本来修运河行不行呢?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苏伊士运河虽然是12万埃及劳工的生命换来的,但是他在19世纪最早的主人是英法资本,如果是奥斯曼帝国或者埃及军阀自己来干,恐怕20世纪也不一定能够看到运河通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挤兑英法殖民帝国,迫使重新占领运河的英法军队退出,苏伊士运河变成了埃及的国有资产,一直持续到今天,所以对于埃及来说运河本身代表着国家荣誉,是统治者合法性的象征。塞西的军政府本身就根基不稳,如果允许外资拥有运河股份,就算穆斯林兄弟会暂时没有能力赶他下台,也肯定有不少同事愿意杀了塞西的全家给自己上台换合法性。所以埃及政府坚持要自己扩建运河,每次从侨汇里面挤出几十亿美元做项目,对于世界级工程来说只能算是小修小补,怎么扩建也是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另外外国资本也不一定乐意投资苏伊士运河。埃及的政局不稳定,无论是军政府在台上还是穆斯林兄弟会来夺权,都有可能赖账或者强行收获运河股份。在外部条件看,中东的军事冲突随时都有可能导致运河封闭,1967年到1975年埃及和以色列的军事对抗就导致了运河连续八年不能通航。除非世界级强国自己到运河区建立一个大型的军事基地,像当初的英法驻军那样保护自己的投资,否则外国资本不会大规模投资运河的。

和世界上其他运河相比苏伊士运河本来是一个非常适合大规模扩建的地方,巴拿马运河两侧的海平面相差五六米,苏伊士运河两侧的水位只差了1米多,巴拿马运河需要穿越山脉,苏伊士运河沿途都是平原,巴拿马运河需要用高处的湖水来维持运行,必须修船闸,苏伊士运河一个船闸都不用修。这么好的地形,完全可以挖1公里甚至两公里宽的河道,让超级货轮可以同时对开,有了事故也不至于全线中断。

19世纪法国为了节约工程量没有挖直线的运河,而是用折线把沿途的低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咸水湖。现在完全可以截弯取直了,让超级货轮根本就不用考虑转弯问题。要是中国能够承包苏伊士运河改造项目,我们肯定能够把苏伊士运河挖成50米深的苏伊士海峡,以后除非是去南非,否则再大的船也不用绕道好望角,中国的商品出口也不会遇到交通瓶颈了。

可惜在帝国主义主导的秩序之下,各国之间很难就这么大的工程达成互信,所以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还是要担心中国商品卡在苏伊士运河的航道上。

太空卫星太多事故也就多

3月19日美国太空军下属的“第18空间控制中队”发推特,宣布美国NOAA17号气象卫星解体变成了16块碎片。3月23日美国太空军又发了一条Twitter说中国的气象卫星云海1号02星也发生了解体,碎成了21块。一周之内中美气象卫星先后爆炸,不少网友都在猜测说这是军事实验,甚至认为中美冷战升级,互相摧毁了对方的卫星。督工你怎么看?

24号美国公布中国卫星解体信息的第二天,工作室的高流同学第一时间去到知乎写了回答,目前中文互联网上一群所谓的大V基本上都在抄袭他的稿子,假装原创。现在我来详细介绍一下高流的分析。

总的来说基本可以排除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中美卫星爆炸的原因并不一致,时间上接近应该是一个巧合。我先说美国的卫星事故。

美国的气象卫星解体是个常见问题,这次只是延续了这个传统,noaa17号卫星是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象卫星星座的一部分,这个星座1979年就组网运行,17号卫星虽然比较新,进入轨道也有20年了,2013年已经退役。noaa的系列卫星都是冷战后期定型生产的批量产品,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是整个批次都有类似问题,查询其他noaa卫星的历史可以发现电力系统是普遍的弱点。

比如说2015年11月25日美国国防部联合太空作战中心就宣布noaa16号星已经解体了,再往前追溯1986年1月9日8号星因为电池系统过热故障导致报废,1987年1月20日9号星因为电力故障部分载荷失效,另外13号星散热的铝板误触,电池系统不能充电,15号星扫描电机电流过载,故障源头都是电力系统。

noaa系列卫星虽然是民用,但是它也是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的技术延伸,这两种卫星的设计思路和结构上比较接近,而dmsp系列恰好以爆炸著名。比如说2004年dmsp11号电池爆炸解体,2015年dmsp13号星电池破裂,炸成了几十个大碎片,还有5万多个一毫米以下的微粒,2016年2月DMSP19号星电池故障,部分失效,2016年10月12号星的电池爆炸产生了少量的碎片。从这些同事的下场来看,noaa的17号星解体是美国冷战水平气象卫星的常见归宿,现在分裂成16块,最可能的解释也是电池爆炸。

中国的云海1号02星是2019年9月刚发射的,和美国这种报废的老卫星不一样,为什么也会突然解体呢?

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分析,如果美国是真的动用了动能轨道武器,就会有一个高速飞行的金属块来撞中国的卫星,绝对不会只有二十一个碎片,而是会有几千几万个,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美国动用了地面定向武器,比如说高能激光或者高功率的微波来射击卫星,这次卫星解体的规模又超出了地面武器的威力。可以当武器的高能激光器目前能够做到兆瓦级,但是穿越大气层达到几百公里高度的时候,因为激光束发散,每平米也就是几百瓦的功率,也许可以破坏卫星的光学设备,但是完全不足以让卫星直接爆炸。

之前1997年10月美国测试过激光武器反卫星,这套激光系统的功率是2.2兆瓦,靠乙稀和三氟化氮的燃烧制造高温环境,然后注入氘和氦,形成激发态的氟化氘,然后用谐振镜提取气体的能量,制造激光。激光照射了一颗高度425公里的气象卫星,破坏了光学传感器,导致卫星不能拍照,但是因为卫星在天上运动很快,高能激光不能连续聚焦,进一步的破坏就很难了。所以美国现在不再追求激光穿透整个大气层,而是开发一百五十千瓦的高能液体激光区域防御系统,在大气层内部反无人机和导弹。

在高功率微波武器方面,我国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在1983年实现了功率1GW的“闪光系统”,拿到201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中国应该能够做到10GW级别的攻击力度。但是微波定向的能力比较差,10GW的微波武器在500公里的高度上发散宽度有6公里,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也就0.02瓦,只能干扰电子设备,距离破坏性效果还有几十倍的差距。

当然美国人也可以在轨道上就发射激光,不用穿透大气层,近距离射击中国的卫星。当然从现有的激光武器来看,就算不考虑连续射击的能量需求,只求一次性的攻击,美国人也要发射至少5吨的武器平台上天,这么大的发射任务根本瞒不了其他国家。

最后一种和美国相关的可能性是前几天爆炸的美国卫星撞到了中国卫星,先后解体。从轨道上看,美国的气象卫星和云海1号的确比较相近,但这些气象卫星都在太阳同步轨道飞行,太阳同步轨道的典型特征就是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相同的时间经过同一纬度,轨道相似意味着卫星的运行周期也相似,几乎是平行运动,不存在轨道交叉的可能。从轨迹来看,美国的气象卫星和云海1号的距离差不多有2000公里,所以不太可能相互影响。

在排除了这些威胁之后,我们可能还是要考虑中国卫星自己解体的可能性。卫星自发解体的潜在因素有好几种,比如说储存高压推进剂的结构体比较脆弱,被撑坏了,推进剂膨胀撕裂卫星。又比如说误操作导致卫星高速自旋,离心力也可以让卫星解体。前面我们介绍过美国卫星的案例,提到了电池爆炸的例子,这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卫星身上。

最近几年很多国家的卫星都出过解体事故,2019年4月波音的高通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服役三年就出现了推进系统的故障,推进剂泄漏导致卫星解体。2016年日本价值310亿日元的X射线监测卫星“曈”在我国上空突然解体了,碎成了十几块,事后调查发现,日本人在调整卫星姿态的时候弄错了一个正负号,结果卫星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接体了。

这几年还有一些没有公布结果的卫星解体事件,比如说2019年11月俄罗斯军事卫星解体碎成了10块,2017年6月卢森堡卫星运营商的通信卫星解体了。这航天器出问题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神秘现象。

总而言之,中美卫星爆炸正确的应对还是各自寻找内部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但这件事也提醒我们,轨道上的卫星已经太多了,多到卫星解体已经成为高频率的事件,不断增加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如果人类还希望大规模开发近地轨道空间,把地球周围当作探索太空的跳板,各国就必须联合起来严肃对待太空垃圾问题。

最后我分享一条马前卒工作室长期工作的简讯。

白发80后乡镇干部李忠凯

很多观众都应该记得,2018年云南的乡镇干部李忠凯要提升到副处级岗位,任前公示贴出了满头白发的照片,同时公示资料显示李忠凯是一名80后公务员。这个反差引发了网络的质疑,很多网民怀疑他虚报年龄,企图假装年轻干部取得优先提拔的资格。随后的上级调查发现,李中凯的年龄是真实的,只是基层工作太辛苦,熬白了头发。本周消息,李中凯同志已经从政协岗位调整出来,成为大姚县的副县长。

借着这个机会,我推荐新观众去看看“睡前消息编辑部”微信公号的两篇老文章,这都是当年“白发干部”事件以后我们和80后基层干部交流得到的一手信息。第一篇的标题是《乡党委书记给你解释:如何把80后熬成60后》,里面提到了扶贫政策没有强制力难以持续的问题,也提到了巡视组对于纸面记录吹毛求疵的问题。第二篇的标题是《30岁公务员聊东北官场风情》,也从自己的视角分析了扶贫。

比如说事业编干部没有车补,下乡积极性不高,往往用电话遥控扶贫,所以保证不了扶贫质量。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乡镇再怎么严格控制财务纪律,因为检查组和视察人员太多了,每年也要十几万难以入账的接待费用。欢迎各位观众看着最新的信息去回顾这些老文章,也欢迎我们的观众提供你们的一线工作经验,我们会在核实以后把观众的反馈变成我们节目的深度内容和大家分享。

好,感谢各位收看253期睡前消息,我们周日再见。


252四千万人口,阿富汗有你想不到的繁华254海地的失败证明,剥削是技术不是天赋。九号发布多款智能化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