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281期:引江济淮可造福4000万人口,淮安选择有轨电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字数:5271

2021年5月30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81期

【睡前消息281】“不南不北”的安徽,自己搞“南水北调”

大家好,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欢迎收看28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不南不北”的安徽,自己搞“南水北调”

新华社5月1日报道,世界上单跨最大“水桥”淠河总干渠渡槽正式通水通航,督工,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平原水桥吧?

渡槽就是水的立交桥,在地形有明显上下坡的地方,保持水流的高差平稳过渡。对于水渠来说,渡槽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节约抽水的能源。对于河道来说,渡槽维持了水面的连续性,可以保证通航。古代世界几乎所有文明都有类似的渡槽工程。

到了工业时代,施工技术和材料都有进步,出现了混凝土甚至是钢铁渡槽,渡槽的水量越来越大,逐渐从城市供水渠道上升到影响整个流域的水利工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民公社时代修了一大批渡槽,著名的河南林县红旗渠很大一部分引水道就是架设的渡槽。还有毛主席家乡的韶山银河渡槽,几十年前就实现了桥上桥下都同行,是宣传画的重要题材。

对于大型渡槽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指标就是不能漏水,这就需要在渡槽的主体上大量使用能够承受拉力的钢材。过去中国钢铁产量实在太少了,所以大多数渡槽都使用拱桥结构来节约钢材,引水能力很有限,一般来说也就是灌溉一两个县,通航几吨的小船。

到了21世纪,中国的钢产量已经是用亿吨来计算了,肯定会产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比如说这个淠河总干渠渡槽建成以后能在空中保证6级内河航道标准,让100吨的船能够以立交方式通过。不过这个渡槽本身还是个辅助性项目,目的是避免淠河航道中断,下面的江淮运河才是工程的主体。渡槽给江淮运河留下了二级航道标准的净空,将来要考虑通航2000吨级的内河货船。

在平原上挖一条能通航二千吨货船的运河,这个项目已经很大了,但似乎我们平常都没有听说过。督工,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江淮运河吧?

江淮运河是引江济淮项目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兄弟项目。这个工程的第一步是先把长江水引进合肥附近的巢湖,然后修一个引水渠,穿过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把长江水引入淮河,第三阶段再继续从淮河干流引水北上,为安徽北部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区增加供水。

这个引江继淮工程涉及了安徽、河南两个省12个市几十个县,受益地区主要集中在淮河中上游以及皖中平原。

在宋代以前,这一代的两淮地区曾经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是因为后来的战乱和气候变化,黄河改道夺取了淮河入海口,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最终导致淮河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入海口,在两淮平原蓄水泛滥,形成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清朝末期黄河的河道回到北面重新流入渤海,但是整个淮河流域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雨季经常会被黄河的泥沙堵住,频繁发水灾。

建国以后,新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用人力重新挖了苏北灌溉总区,重新给淮河造了出海口。之后新中国又挖了一系列平行的入海水道,到了2003年这才基本解决了淮河特大水灾的隐患。但是到此为止,新中国只是初步解决了淮河的排水问题。

淮河的麻烦除了汛期的水灾之外,还有非汛期水量不足的问题。对于当代人来说,缺水的旱灾可能比水灾更麻烦,因为现代机械和抽水机的确能对付大多数普通的水灾了,但是如果旱灾没有水,无中生有,谁也找不到水。

安徽作为一个不南不北的省份,不能指望国家级的南水北调工程,决定自己动手,从不太缺水的长江中下游引水,引江入淮,从根本上解决淮河中下游的水利问题,顺便还能给河南带来一些好处。现在全国性的媒体可能不太在意这个工程,但是安徽、河南两个省都把引江济淮列为全省的头号水利项目,准备联合起来,花1300亿完成调水。所以我说全世界最大的淠河渡槽在这里只是一个辅助项目。

要花1300亿的工程,那引江济淮工程是要达到什么目标呢?

具体来说这个项目是把长江水调给皖中的合肥、六安市,皖北的宿州、亳州、淮南、淮北,再加上豫东的商丘、周口市,有4000多万人可以直接受益。现在安徽省的总体发展战略就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很多项目要从水源充沛的长江三角洲向内地迁移。所以安徽搞调水,就是给全面融入长三角准备条件,否则淮南、淮北这样的矿业城市很快就要自己消亡了。

不过作为名义上的省会,引江济淮工程受益最大的城市肯定还是合肥。近些年合肥推动的多项产业开花结果,经济发展很不错,可以说是中国中部崛起的代表性城市。有那么几年,比合肥经济规模大的城市经济增速不够,比合肥经济增速快的城市基数太小,合肥一度自称为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最近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公布了,合肥人口近十年增长了25%,达到了936万,已经超过了省会南京

但是再往下发展,合肥就遇到地理限制了。合肥本身既不靠长江,也不靠淮河的干流,它建成的基础是全长70公里的南淝河。虽然之前已经通过淠河总干渠在调水了,但是淠河也不是一条大河,还要给下游地区留一些水源,没有多少开发潜力,所以合肥市是推动尹江汽淮工程最卖力的城市。

合肥虽然不靠长江,也不靠淮河,但是从地图上看,合肥紧邻着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似乎是不太缺水的,为什么还要调水呢?

巢湖的水虽然不算少,但是合肥用不上。和中国其他主要的淡水湖泊相比,巢湖的富营氧化污染问题最严重,而且很难通过治理污染来解决。巢湖面积虽然很大,但是上游的河流都是南淝河这样的小型河流,汛期之外的水量并不多。在上游用水大量增加以后,为了治水防患,从巢湖外流的下游河道上都设了关闸,常年观察蓄水,虽然基本保住了湖域面积,但代价就是巢湖和长江的水体交换速度急剧下降,现在要12年才能更新一遍新水。所以巢湖现在已经是一潭死水了,必须通过调水工程来引入相对干净的长江水。

引江入淮工程完成以后,早期每年给巢湖补水4亿立方米,远期扩大到18亿立方米。虽然这些水大部分不一定会在合肥本地用掉,但是巢湖的水体自然更新周期缩短,已经可以缩短到两年以内了。专家预计,在引入长江水以后,只要三年左右就能有效改善巢湖水质,从根本上扭转巢湖治理的难题,等于给合肥增加了一个水量。

不过合肥之外的地区也能够从这个项目明显受益,尤其是皖北和豫东地区,现在的农业和生态都需要长江水来维持。宿州、亳州、淮南、淮北还有河南的商丘和周口这几个市在地理上是黄淮海大平原的核心区,是全国的粮食基地,农业耗水量很大。但是这里耕地虽然多,水量却不多,人均的水资源只有450立方米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受季风影响,这些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也很不均匀,平原上又很难修大型水库来蓄水,所以旱季极端缺水,长期以来,当地密集的人口必须靠打深井、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生活。如果不调水,再有几十年地下水就抽干净了,只有长江水调过来,才能让当地的人口就地进入城市群。

去年7月份引江济淮项目的亳州段通水,虽然整条引水线路还没有打通,只能从淮河干流里面分水,引水量很有限,但是已经能够明显缓解亳州市区70万居民的用水困难,项目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等到整个项目完工,每年可以抽取几十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只是长江入海流量的三百分之一,对于长江下游几乎没有负面影响,但是中部的4000万人可以彻底解决用水困难,补充亏损几十年的地下水,中国整个国家的经济地理都会因此发生改变。

另外既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考虑交通问题。这个工程除了引水解渴之外,还有一大作用,就是在京杭大运河之外打通长江淮河之间的又一条水运通道。2019年就有新闻报道,安徽省所有市都要加入长三角的城市群,而长三角经济圈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内河航运发达。但是安徽在这方面是比较尴尬的,虽然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河流经过,但是除了沿长江的皖南地区之外,皖中皖北航运条件都非常一般。

现在江淮之间修了新运河,预计3000吨级的船可以从长江开到合肥,2000吨级的船可以满载进入淮河上游,抵达皖北各地。就算是工程最末端的豫东平原,也可以接受千吨级的船只,河南恐怕要大建一批港口了。

内河水运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让沿途城市可以用上千公里之外的建筑材料,降低建设成本,也可以输入廉价的煤炭,降低本地的能源成本。我们今年的222期睡前消息节目介绍过浙江要修浙赣运河,让浙江经济有足够的腹地。之前的2019年9月睡前消息19.5期介绍过广西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这是广东省沿着珠江向内陆上千公里延伸自己的经济腹地。

现在江淮运河最大的优势就是给江苏、上海制造了一块4000万人口的新腹地,希望运河修好以后可以开通一班客船,让普通人也体会一下上海坐船到河南的旅游路线。

淮安选择有轨电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279期睡前消息节目分析了中国的有轨电车问题,提到了淮安电车是罕见的新建电车成功案例。很多观众给我们留言好奇为什么淮安的电车会比较成功,督工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从现状来说,淮安的城市结构有三个特点:

一、淮安的城市规模不大不小,主城区的人口稳定在一二百万,没有大到必须搞地铁,也没有小到地面公交就够用,适合开通有轨电车干线。

二、淮安的未来没有快速扩张的预期,会长期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将来不太可能因为拥堵要改建地铁,也不会有太多的新增的私家车来争路,所以这里可以在地面上搞一个有轨电车干线,不太担心快速落后。

三、淮安虽然是个平原的中型城市,但是分成多个组团。淮安两个主城区之间距离15公里左右,相当于两个五十几万人口的城镇相互联系,公交汽车承担这么远距离的点对点摆渡任务已经不太划算了,所以在其他地方不上不下的有轨电车在淮安反而比较成功。

这几个城市结构特征单独拿出来不奇怪,组合到一起的就不多见了。为什么淮安会有这样的现状呢?

这些特征都和淮安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有关系。现在的淮安只是江苏省内相对落后的一个普通地级市,但是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淮安是全国排名靠前的一二线城市。在明清时期,北京城都要依靠运河漕运提供的江向大米来维持运行,这个大运河就是中国的生命线。前面我们提到黄河当时抢了淮河的河道从南面入海,而淮安就是这个南黄河和运河的交汇点,政府在这里派驻了很多中央机构管理,制造了大量消费。

除了官员的俸禄之外,更大的消费来自于腐败。江南的河道修筑是当时的国家头号工程,常年制造大量腐败资金。清代的文人评价,南河总督府的宴席是天下最豪华的,可以把几十头猪抽打而死,让精华聚集到背上一小块肉,然后用来做菜,其他的地方都丢掉不用,南河总督府如果想请客,经常要从塞外专门运骆驼过来,一次杀几头,就为了每桌上有一个驼峰,有面子,这就是常态。

另外,河道官员不仅仅是大官有钱,黄河在南面入海的时候把泥沙挤进了淮河水道,制造了一条地上悬河,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船要通过黄河,都必须依赖船闸上上下下,在淮安停船等待船闸。当时船闸控制在政府手里,民间的商业船只过船闸必然要被漕运人员敲诈勒索,制造了一个非常大的富裕阶层,这也促进了淮安本地的消费。

运河和黄河带来了巨额消费,导致淮安的消费水平和北京、南京都差不多了。虽然这里地处水灾频发的江北,但是本地的搬运脚夫就有上万人。再加上为商旅和当地官员服务的仆人轿夫,仅仅清江浦城里就有20万人口。在全国来说,这个人口也仅次于北京、苏州和广州,至少和杭州、松江是同一个级别的城市。淮阳菜成了中国最主要的官府菜,直到今天,中国国宴还是吃淮阳菜,这可不仅仅因为淮阳地区连续产生了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

从行政管理体系看,明朝的漕运总督驻扎今天的淮安,长期兼任了凤阳巡抚,江苏和安徽长江以北的区域都归他管,淮安已经是省级行政中心了,只是缺一个省会的名分。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的黄河决口重新回到北方的河道,淮安的漕运和河防地位开始削弱。但是清政府考虑到这里的历史地位和已经聚集的商业规模,在光绪三十年还是设置了江淮巡抚,管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南)通州。虽然这个江淮省很快就撤销了,但是淮安也算是暂时得到了省会的身份。

一直到20世纪中期,虽然京沪铁路削弱了运河的地位,但是淮安依然是中国少见的商业城市。在重庆谈判的时候,中共中央有个计划,谈判成功以后,就把淮安作为解放区的行政中心,这是因为淮安市是上百万平方公里解放区最发达的城市,明显超过了张家口这个绥远省会。

不过黄河改道以后,淮安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衰落,被捻军烧毁以后,直接失去了一二线城市的地位。之后京沪铁路打通了南北通道,淮安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直到最近20年,苏南的工业向苏北转移,铁道部和江苏的矛盾缓和,铁路网进入苏北,这淮安才重新进入了上升周期。

但是这个时候,中国人口增长,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增长已经逐步停滞了,淮安不太可能像之前的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借助历史地位就聚集大量人口。所以淮安的地位可以长居预期为一个中等城市,不用担心人口快速爆炸不得不修地铁。

另外,淮安近代历史上的辉煌源头是大运河的政治和商业影响力,漕运码头清江浦本身是一个镇级单位,但是驻扎了漕运总督和南河总督两个一品大员,而淮安府所在的山阳县历史古老,曾经是汉献帝退位之后的封地,交通枢纽和本地的人口管理权分离,导致城区逐渐形成了两个组团。

在黄河改造回北方以前,青江浦在黄河以北,而山阳县在黄河以南,这两个县虽然在同一个府,其实经济联系非常少。后来五十年代修了苏北灌溉总渠,新的淮河入海河道在山阳县,也就是淮安区以南,这两个片区才重新开始融合。但是在总的衰落大背景之下,他们的内斗是大于团结的。

从解放后的行政区划改革来看,过去最发达的清江浦变成了淮阴县,解放后设立的专区,驻地就在这个最发达的淮阴县。而原来的山阳县虽然是清朝的府城,改名以后只是个普通的县——淮安县。接下来专区的驻地青江浦作为淮阴县的县城改成了清河市,而淮阴县本身的农村地区又单独出来成立了淮阴县。后来成立地级市的时候,名字还是偏向了清江浦这边多一点,名字是淮阴市,市政府继续设置在清江浦。后来城市慢慢扩大,和淮阴县的县城连在了一起,但是本地还是希望能够蹭周总理的热度,所以最终2001年这个地级市的名字改成了淮安市,而市政府也搬到了淮安区这边,继承了过去的府城地位。现在设的淮阴区的火车站最终定名为淮安站。

在这种复杂的内卷竞争之下,淮安市以多组团市区的面貌进入了21世纪,为了城市发展,不得不号召内部联合,所以必须要在两个主要组团之间修交通干线,预期修地铁还够不上标准,那就上一个有轨电车,满足组团之间的中运量交通流。这个特殊的发展历程,就是现在有轨电车运行良好的原因,其他的城市恐怕很难复制了。

好,感谢各位收看,281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接下来我要出门看看,预计周二我会在路上给大家录制节目,下期再见。


280高铁大跃进之后,反思铁路建设模式六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