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270期:印度海外劳工因疫情回国,中国假发的全产业链优势

字数:6397

2021年5月4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70期

【睡前消息270】海外“卖命”产业链断了,印度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大家好,2021年5月4号青年节,欢迎收看第270期睡前消息。今天马督工不在,我和静静搭档聊国际新闻,请静静介绍话题。

海外“卖命”产业链断了,印度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印度近期爆发了第二轮新冠疫情大流行,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再次限制印度旅客入境。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海外劳工原籍地,印度政府原来一直在商讨尽快恢复国际航班,把工人重新送出去。现在国际旅行再一次受限会有什么影响呢?

2019年12月第53期睡前消息我们分析印度经济结构,就曾经说过印度海外劳工的侨汇对印度非常重要。印度独立后货物贸易几乎年年都是逆差,从2008年以后,每年至少有近1000亿美元,最高时年度逆差能够达到近二千亿美元。去年因为第一波疫情影响,印度经济活动大幅停顿,带动进口减少,同时国际油价大跌,逆差差反倒有明显下降,但仍然超过900亿美元。印度在服务业国际贸易上有顺差,但服务顺差远不够填平商品贸易逆差,几十年来印度一直靠海外劳工的侨汇才能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不包括正式移民,疫情之前印度向海外输出了上千万劳工,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东地区,特别是波斯湾的几个石油国家。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海湾六国共有大约900万名印度劳工。历史上这里和南亚次大陆一直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当地因为油气开发暴富后,印度劳工就开始大规模涌入,很多人甚至大半生都定居在那里打工,只偶尔回乡探亲。

单纯按输出人数比较,用某些统计口径,菲律宾偶尔还能和印度争一下全球最大劳务人员输出国的位置。但在侨汇收入上,印度是绝对的全球第一大国,比第二名中国多出100多亿美元。当然如果用人均汇款比较,印度名次就要靠后了。

大多数印度劳工在海湾及中东地区受到的待遇并不好。印度工人主要从事中低端工作,并且大多数人是被外国公司或个人雇佣,本国公司还会顾虑对员工太苛刻可能会受到国内舆论压力,政府也会被迫出面干预,但对于受雇外国公司或个人的劳工,几乎不可能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从事低端体力工作的外劳在海湾国家遭到虐待和非法克扣的消息一直源源不断。

今年2月英国卫报发了一个调查报道,批评承办2022年足球世界杯的卡塔尔对从事低端体力工作的外来劳工过度压榨。他们制作了一个统计表,统计自2010年以来,在卡塔尔工作的南亚劳工有超过6500人死亡,其中印度排名第一,死了2700多人。

但对于印度中下层来说,能到海外打工已经是实现收入路升的少有机会,当他们离开家乡时,往往携带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去年美国媒体报道了印度克拉拉邦一户人家,在过去20多年里父亲和几个儿子先后都到海外打工,靠海外务工收入不但摆脱了极端贫困,并且成了家乡的富户,贷款盖了一栋在当地堪称豪华的大房子。类似这种情节的故事,广东、福建、浙南部分市县的观众,记事记得比较早的,大约都会很有熟悉感。

在疫情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度,2019年印度侨汇收入又一次创下了新纪录,达到了830亿美元。但还来不及庆祝,去年的疫情就让全球经济突然进入半休克状态,印度海外劳工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面对面的服务业,如建筑业、宾馆餐饮和家政服务,都是受疫情冲击影响最大的行业,企业成批歇业或者清盘,大批印度劳工迅速失业。同时因为工作和居住环境人员密集,这些劳工还是疫情流行的重灾区。由于检测不力已经无法确知道当时劳工群体的感染率,但印度外交部统计,截止2020年末,有2072名印度劳工在海外确诊死于新冠病毒感染。

双重因素下,印度海外劳工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流。还是据印度外交部统计,2020年至少有300万印度劳工回国,同时在去年4月到9月期间向境外输出的工人人数只有不到3000人,只有2019年同期的1.6%。现在印度官方还没有公布数据,但据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印度的侨汇收入会猛跌约1/4,降到640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的降幅。

不过实际降幅可能还不止如此,国际组织和国家机构主要通过监控正式金融系统的资金流动情况来估算侨汇的规模,但各方普遍同意,有大量侨汇汇兑往来都是在正规金融系统以外运作的。因为跨国汇款的成本很高,很多低收入的海外务工人员宁愿通过非正式途径汇款。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认为,官方数据对部分地区的侨汇规模可能低估了50%。

印度经济近年来增长势头强劲,是国际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它的GDP也达到了二万多亿美元,多出几百亿的国际收支逆差影响会很大吗?

印度是世界第五或第六大经济体,单独拿出来看增加两三百亿美元或者更多一些的逆差还不算太大压力。但印度经济现在正处于一个相当微妙和矛盾的时点上,稍微剧烈冲击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

一方面去年的疫情对印度经济打击非常沉重,印度2020年实际GDP下降了7%以上,是近70年来最差的。但另一方面,印度去年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却也创下了新纪录,达到570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3%,在g20国家中涨幅第一。莫迪政府拿着这个数据表功,宣称国际经济界用脚投票,认同印度经济衰退只是暂时的,增长潜力仍然强劲如初。

莫迪政府这个逻辑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不过更吸睛的分析家还是指出,印度去年外国直接投资能够正增长,主要是因为脸普和谷歌先后出资百亿美元,买下了印度最大移动运营商的部分股权,如果这两笔交易没谈成,增长率就会变负。另外,根据印度财政部长对议会的报告,去年进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里,只有不到一半是真正的长期投资,其他一多半都属于fpi外国证券投资,在中文里fpi还有一个常用的俗称——热钱。外国证券投资多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想要有成熟的资本市场,要推动本币国际化,都离不开规模化引入外国证券投资。但fpi有强烈的短期逐利性,在兴盛时他会锦上添花,但遇到风浪时他又经常在关键时刻釜底抽薪,在多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扮演了扩大危机的角色。在巨额fpi支持下,印度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例十年来首次超过了100%,但同时印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也达到了前所未见的12.7%。

横向比较,印度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宽松的程度几乎已经和美国相当,同样是一对矛盾,印度外汇储备去年大增,今年一季度末也处于历史次高位,接近5800亿美元。不过同样截止到2020年3月底,印度外债余额也达到了近5600亿美元。外债四大安全指标,印度在外债负债率和债务率两项指标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安全性,不过在偿债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上数据又相当不错。

以上一对对互相矛盾的指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印度经济正走在钢丝上,往好往坏发展的可能性都不小,在这种时候,任何稍微比较大的变数往一个方向多推一把,就可能造成连锁反应。

去年6月国际评级机构莫迪将印度信用评级降低到BAA3级,与其他两大国际评级机构一致,都已经是最低一级的投资级。不到两周前的4月22号惠誉又发表了最新的定期追踪报告,把印度评级进一步设为“负面展望”,离降入垃圾级只剩下最后的半步台阶。

大量海外劳工失业回国,对印度冲击还不仅局限在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还直接关系到印度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前面提到过克拉拉邦就是印度海外劳工大规模回流受冲击最大的地区之一。克拉拉邦位于印度最南部,人口和面积在印度各帮里都属于中等偏下,1950年代还没有分裂的印共在克拉拉邦选举中获胜,这是印共第一次在地方上执政。

60年代后以印共为主的联盟又多次在克拉拉邦上台。在执政期间,印共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在印度所有邦级行政区里,第一个宣布实现了基本消除教育适龄人口文盲。由于教育水平好,并且有海上贸易的传统,克拉拉邦成为印度独立后最早向海外大规模输出劳工的地区。克拉拉邦人口3000多万,只占印度的2.5%,但却有多达250万海外务工人员,1/4的家庭有成员在外国打工,海外务工人员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倍。

如今克拉拉邦被认为是印度比较发达的地区,不过它的制造业水平很一般,经济仍然非常依赖于侨汇收入。世界银行首席移民与汇款问题专家估计,2019年侨汇占克拉拉邦GDP比例超过10%,并且侨汇全是硬通货现金,毫无疑问是当地经济的最大支柱。

但据印度媒体报道,自从疫情爆发后,克拉拉邦已经有超过50万人因为失业被迫回国,当地根本消化不了新出现的庞大求职人口。劳工回国后即使愿意降薪也很难找到正式工作,克拉拉邦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过印度还有好几个地区也是海外劳务人口输出重镇,一样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据彭博社报道,印度去年12月的失业率超过了9%,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损失了110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

近几年大家肯定听过看过各种印度人口红利说,很多自媒体讲印度适龄劳动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国。但因为产业薄弱、城市化率低,印度并不能为那么多人提供现代化岗位。2019年时整个印度仍然有42%的劳动者只能从事农业,非农行业就业总人数其实只有4亿多一点。一千多万新失业再加上几百万回国劳工,如果莫迪政府不能在短期内至少解决其中一部分人的再就业,前几个月为抗疫取消农产品保护价大闹新德里的农民们可能就只是莫迪的小麻烦了。

在这个话题最后我想起了曾经看过上世纪时大陆派遣海外劳务人员的记述,他们当年的经历和理想与印度劳工其实相当类似,很多看似有趣的回忆,仔细想起来大都是发扬战天斗地、苦中作乐的精神。但我年轻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外国一位专家提供咨询时只画了一条线就收了1万美元,在回答收费理由时说,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划线9999美元。

到海外去提供劳务并不是人人都要累苦,同样是在波斯湾,大批技术和管理专家收了几倍的薪水,一样坦然要求最舒适的生活条件,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很难被替代,这也是科技和工业的力量。现在很多中国工人在海外工作仍然十分辛苦枯燥。不过尽管中国劳务承包现在还以性价比高作为主打卖点,但也已经有不少开始同时走高端路线。什么时候新一代中国工人也只要知道在哪画线,还会让机器人去画线,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会遭遇到印度劳工的处境了。

中国假发的全产业链优势

今天是青年节,马督工不在,我们来讨论一个和他这个资深青年相关的话题。今年2月云南和山东海关破获了一起走私案,案值超过10亿。他们走私的物品比较特殊,全都是人发,重量超过了1200吨。海关工作员解释,人发在国内外的价差很大,能达到三四倍,走私就能获得暴利。为什么国内的人发价格会这么贵呢?

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假发产业,产量占全球80%左右。2018年中国大陆假发产业销售额约260亿人民币,当年度出口假发制品5.48万吨,均额31.5亿美元,按金额算,又有超过80%的假发是出口到境外的。

中国出口人发假发的历史很早,1900年河南省许昌泉店城出生的商人白锡和和德国商人合伙建立了“德兴义”发庄,当时中国农村商品零售主要靠走街串巷的货郎,德兴义就用类似代理加盟的办法招募了很多货郎,让他们用工业化生产的钢针、剪刀到处去换剪下的头发,收购后再经过清洗整理出口到海外。不过德兴义的独家生意没能做很长时间,这门行业并没有多少特殊诀窍,只要肯吃苦,入门门槛不高,所以附近村民很快就开始模仿,也做起了头发生意。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昌泉店已经成为全国人发贸易的集散中心,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名气。当时中国传统的几大出口产业,瓷器、丝绸、茶叶都已经全面衰退,人发算是极少数成功发掘的新出口商品。虽然根据资料看,当时中国在国际假发贸易里主要还是充当原料供应商,假发制成品占出口比例很低,但现在国内的假发产业仍然都认白锡和、德兴义是行业创始者。

之后几十年许昌地区假发产业也一直没有断绝传承,到80年代行业复兴后,许昌很快再次成为全国人发贸易的中心。90年代高峰时,在全国各地收购头发的商贩里,出生许昌地区的超过了二万。

不只是收购环节,假发的清洁、整理、加工、生产都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拿许昌地区来说,就还有几十万人在整条假发产业链中就业。按地域分布算,许昌市是全国最大的假发生产基地,在全国总产能和出口量中都占了一半以上,许昌因此也自称是世界假发之都。

在中国假发行业起步时,国内充足并且廉价的天然人发资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即使是现在高档假发都还离不开真人发作为关键原料,以前假发行业对人发原料的依赖性就更重。

亚裔发质较为柔顺,很适合制作成假发。早年中国人无论男女,普遍爱留中长发型,同时染发、烫发比例和频次都不高,加上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全世界最大的优质发源。

但是近二三十年大陆的审美观念变化非常大,具体在发型上,中国男性现在大多数都偏好短发,理发时很难剪下较长的发段,对假发制作来说都属于没有价值的废料。妇女虽然还有相当比例喜欢留长发,但频繁的烫染会对发质造成影响,并且很多人也不再愿意为了一小笔钱就卖掉自己多年精心养护的秀发。

原料减少了,但国内假发产业却还在不断发展壮大,近十年间行业销售收入又翻了一番。为了满足需求,进口人发就成了产业刚需。不过人发上可以携带大量的害虫和病菌,在卫生防疫部门看来是很危险的潜在污染源。在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名单上,未经加工的人发排在第一位,这也是非法走私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国内外人发差价已经大到了进口初步加工后的人发当原料,假发业仍然能有利可图。根据海关数据,2018年中国进口了1200多吨假发制品,2019年进口扩大到了超过2000吨,增长幅度超过50%。从趋势看,假发产业很难再摆脱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那中国生产出口了这么多假发,主要是卖给谁?

从数据看北美一直是中国假发的最大出口对象,但非洲市场已经越来越重要,到有最新年度资料的2018年时,非洲与北美的差距已经不到1亿美元,并且增长速度几乎是北美的两倍,两者相加已经占到了出口额的3/4。同时北美假发市场的最大用户群其实还是非洲裔黑人,可以说世界上大部分假发都卖给了非洲人民或者他们移民的后裔。

非洲裔喜欢买假发是有原因的,作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原住民,大多数黑人的发质偏向细软干枯,并且生长缓慢,还没有长多久就开始弯曲了,很多人的真发只能长到两厘米左右,旧发就会脱落,重新生长新发,所以非洲裔的天然发型大部分都是无法拉直的短卷发。

非洲黑人的天然发型其实是人类演化适应生存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非洲气候炎热干燥,紫外线强烈,短促但弯曲的头发在便于散落的同时,还可以覆盖头皮,防止阳光直射晒伤皮肤,并且还能减少寄生虫感染,更适应非洲多数地区经常缺水洗浴的环境。

但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长期影响,不管还住不住在非洲,现代黑人普遍更喜欢长发造型,这就只能通过假发来解决需求。对很大一部分黑人来说,假发是一种刚需。

还有研究认为,受限于经济能力,多数非洲女性难以负担护肤和整容的成本,对她们来说购买一顶漂亮的假发是愉悦心情的方式中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在很多非洲裔聚居的社区,理发店甚至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前面提到,现在国外人发原料成本更便宜,假发行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主要产能还能留在中国,没有转移到海外低成本地区呢?

其实已经有一些假发企业在海外设立了生产基地,不过相对国内来说,那些工厂的产能还不大。本质上制作假发其实也是生产一种纺织品或者服装,虽然高端产品仍然以真人发为主,但整体上化工产品已经占了原料大头。在2018年的出口假发制品里,人发类已经只占30%左右,其他都是化纤类、混合类或者其他类别。

睡前消息之前节目提到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业、服装业是中国大陆最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当时中国大陆的优势是劳动力比发达地区便宜,技术又比发展中地区熟练,并且还能够自产部分设备和上游辅料,可以少买一些昂贵的进口货,最后结果是每个单项上都不一定是特别突出,但综合性价比却是最强的。

进入21世纪,在纺织服装业上,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已经消失殆尽,但依靠向产业上游深度发展,在工艺技术、资产设备和辅料上的优势却更加显著,基本保持住了纺织业出口份额,只有成衣的地位有所削弱。假发行业的情况也类似,虽然在劳动力和原料价格上已经处于劣势,但通过全产业链和大规模生产分摊成本,仍然能够保持住综合优势。

2014年几家头部企业还攻克了人发蛋白纤维丝的制造工艺,这是假发行业最高端的技术之一。另外,国内假发产业虽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生产区域相当集中,基本都聚集在河南许昌、山东胶州少数几个市县区域内。以许昌为例,根据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9年许昌全市GDP近3400亿元,当年出口总额154亿元,其中假发制品出口就达到了76亿,几乎占全部出口的一半,毫无疑问是当地极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创造的GDP和税收比假发产业直接关系到当地几万到几十万就业岗位,对地方来说可能更加重要。

从经验看,地方政府最重视的往往就是能创造多少新岗位,或者宁愿多给一些资源,也不愿意看到本地减少就业机会。像假发这种用工很多的实体行业转移产能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压力。

另外还有一个变数,跨境电商平台的兴起。假发市场主要在海外,国内企业以往无法绕开批发零售商与最终用户建立直接联系,但电商平台却根本性地改变了游戏规则。现在生产厂家可以用极低的成本直接和消费者交流,也能够接受个别消费者的零散订单,积少成多后业务量一样极为可观。

据一些报道,许昌假发制品出口已经有近半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这可能是指比较激进的新兴企业,但即使是相对保守的头部企业,销售额中也已经有两三成来源于电商。不过电商平台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假发电商还有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这都要求商家能及时反映,包括快速生产或者对成品进行调整,再把工厂搬到几千公里外的境外,交流不畅和物流时间延长带来的损失很可能会远远高于能够节约的成本。

所以假发行业可能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窗,可以通过它未来的发展来分析一个新话题——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如果搭配上了先进的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是否能够对依赖劳动力低价格的经济体造成新的降维打击?

好,27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请继续享受剩下的假期,我们周五再见。


269欧足联镇压 “两日维新”,豪门俱乐部输在哪里?271夜幕下的哈尔滨,没有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