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于西厢
转眼已是冬天,一天大雪,荥阳生又冷又饿,冒雪而出。
行走在安邑坊的时候,荥阳生实在是冻饿难耐,忍不住喊出声来。他那条天生的好嗓子,一喊,辨识度当然极高。
而李娃,刚好就住在附近。
李娃对身边的侍儿说:"此必生也,我辨其音矣。”
听到声音,按捺不住,连步而出。她看见雪地里的荥阳生,形容枯槁,满身疥疠,已经快没人形了。
我这把年纪的人,读书至此,脑子里呈现的画面,当然只能是周星驰演的苏乞凡,雪地里与张敏重逢的那一幕了。
李娃问:"岂非某郎也?”注意称谓的差别,刚在屋里,还是“某生”,只是还记得这个人;再次见到的这一瞬间,变成了“某郎”,这是又确认了当初两个人的关系。
荥阳生百感交集,嘴里说不出话,只是点头而已。
李娃上前,抱住荥阳生的脖子,“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绣襦是有花纹的短衣,这件道具群众也很喜欢,后来有的改编版本,就叫《绣襦记》。
这时老鸨大骇奔至,问:"何也?”问得好。一则她已经认不出荥阳生,“何也”的意思是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是啥?二则她已经隐约意识到这是谁,“何也”是问李娃:你干吗?
李娃说:“某郎。”又说了一遍某郎。但这次语气里,就分明有了一种斩截铿锵。而且,某郎的意思,可以是“这是荥阳生”,也可以是“这是我的郎”,后一种译法感情就更强烈,是李娃决心已下。
老鸨说:“当逐之,奈何令至此?”这小子该赶他走啊,你怎么还往家招呢?
李娃于是说了这么一番话:
“不然,此良家子也,当昔驱高车,持金装,至某之室,不逾期而荡尽。且互设诡计,舍而逐之,殆非人行。令其失志,不得齿于人伦。父子之道,天性也。使其情绝,杀而弃之,又困踬若此。天下之人,尽知为某也。
"生亲戚满朝,一旦当权者熟察其本末,祸将及矣。况欺天负人,鬼神不祐,无自贻其殃也。
“某为姥子,迨今有二十岁矣,计其赀,不啻直千金。今姥年六十余,愿计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当与此子别卜所诣,所诣非遥,晨昏得以温清,某愿足矣。”
一直有一种说法,唐朝人写小说,一大目的是当考前送给达官贵人看的行卷用。因为科举作文,考的是叙事、诗赋和议论的水平。而小说自然要叙事,你也可以往里面穿插诗文和议论,考点全在里面。
这个说法没有确证,不过唐朝人确实喜欢在小说里发议论,如《莺莺传》里张生论美女是妖孽,《柳毅传》里柳毅论自己开始为什么拒绝娶龙女,等等。
而《李娃传》里压轴的议论,自然就是这段了。这番话可以分成三段,表述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我们把人家害这么惨,太缺德了。当然,跟老鸨光谈道德问题,没用。
于是进入第二层,谈不救荥阳生的危害。
这人是我们害的,这事瞒不了人。朝廷里都是他们家的亲戚,一旦弄清楚前因后果,报复起来,我们可扛不住。这是从人事方面说。
何况缺德事干多了,鬼神也会来降下灾祸。老太太估计比较迷信,再拿鬼神吓她一下。
第三层,谈如果让自己赎身,老鸨可以得到的回报。
第一,李娃强调:我为你赚的钱已经够多了,“计其贤,不啻直千金”。又强调自己已经二十岁了,唐代这个行业,二十岁就算年纪很大,这是提醒老鸨,你就是硬留着我,也到了边际收益递减的时候。
第二,李娃开出了非常诱人的赎身金额。老鸨已经六十岁,李娃给她“二十年衣食之用”,就是够养她到八十岁,当时一般人哪里活得到八十岁?这就是足够给你养老送终的意思。
第三,李娃说了,我为自己赎身,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断绝往来。我会和他找一个新的住处,但也不会太远,我还把你当妈伺候着。
老鸨也许不是好人,但绝对是明白人,话说到这份上,她也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