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美国的“名人”和老虎•伍兹的教训

字数:1338

高尔夫球名将老虎•伍兹2009年11月底车祸后所爆发的绯闻风波愈演愈烈,在美国面临高失业、经济低迷、阿富汗战争等重大问题的今天,为什么一个球员的私生活受到如此关注呢?

12月21日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刊登了伍兹的头像,与此配合的主题文章则是盖波勒(NealGabler)讨论“名人”问题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装作没看见》。盖波勒认为,“名人”已经成为当今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故事形式”,“名人”的涵义也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1961年,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Boorstin)把名人定义为“知名人士”。名人乃是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的一种消遣性的“庸俗文化”。名人为大众提供了绚丽、肤浅的模仿对象。大众痴迷名人,是对现实问题缺乏判断能力的表现。那些由名人私事炒作而成的事件,其实不过是一些肤浅、无聊的“伪事件”。

盖波勒认为,布尔斯廷的观点已经过时,因为“名人”已经不只是“知名人士”。普通人不再拿名人当模仿、效法的对象,而是把名人的生活故事当作阅读、娱乐的材料。从这个意义说,“名人成了21世纪的新文艺形式”。所以,民众对名人感兴趣,不是一种傻子行为,而是一种有心理和伦理原因的选择。

今天,并不是谁有名,谁就成为大众社会中的名人。名人必须是“有故事可说”的公共人物。伊丽莎白女王有很髙的知名度,但她没有故事可说,所以不像戴安娜王妃那样是名人。相反,伍兹婚外情中的那些第三者,她们并没有知名度,但因为有故事可说(当然是由于与伍兹关系的缘故),所以也都成为媒体追踪的“名人”。

人类有爱听故事的恒久天性,但故事却没有吸引听众的恒久不变形式。大众故事的形式更是一直在变化。远的不说,就说小说和电影吧,电影比小说更受普通大众宠爱,迫使小说只能把动作情节拱手让给电影,而只能朝人物心理去图谋发展。小说的读者群因此也就变成更狭小。“名人”作为一种新兴的说故事形式,正在满足大众在传统形式中难以满足的心理要求。

名人故事比电影和小说都来得“真实”,它无须制造“拟真效果”,因为它的人物和情节本来就来自观众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名人故事还能满足大众的偷窥欲,因为名人故事里有不少精心藏掖的“性”和“暴力”内容。而且/这种故事能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因为名人的产生本来就是按大众需要所进行的文化挑选结果。普通人都会说,我有一个梦,而名人正是园了梦的普通人。名人代表的不只是“成功”,而且还是“奋斗”、“坎坷”、“失误”、“犯错”、“重新开始”,这些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认同的,也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节。

在美国,“名人”这个新故事形式的背后,其实有相当传统、稳定的伦理价值观在起作用。伍兹的“绯闻”在他矢口否认时是“八卦”,在他承认后成为“社会新闻”。无论是八卦,还是社会新闻,一般民众都会带着伦理判断去加以看待和评议。

有论者称八卦为一种“道德议论”(moraltalk),八卦特别对昭显个人心理和个人品质的爱情、友谊、诚信、婚姻和离婚话题感兴趣。如果当事人只是一般老百姓,那么这些不过是一般的私事。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名人或精英,那就会影响到他的公共形象。伍兹的公共形象原先近于完美,他的公共形象与实质人品之间的落差越大,就越是八卦道德议论的对象。人们议论教授嫖娼、学者剽窃、官员包二奶、政要贪污,都是这个缘故。

“社会新闻”更是与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伦理判断有关。伍兹绯闻是一个公共事件,因为他的出轨,不仅是对妻子不忠,而且更是对公众的欺骗和背叛。许多人曾信任伍兹“住家男子”的形象,他为不少著名的产品代言,借助的就是人们对他优秀形象的信任。在美国,任何形式的背叛公众信任都是很严重的事件,民众有充分的理由关心这样的事件。伍兹自己也在博客中为此作了郑重道歉。伍兹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美国民主社会中的名人,与其他美国人一样,他很清楚,形象是建立在公众信任上的,没有信任,便没有形象。


146 2009年的“纳税日”148 为呵护“民情”当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