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美国大学生怎么看待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字数:1754

有一次,我的希腊思想人文讨论班正在读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些篇章,学生在讨论中很自然地就谈到了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事。他们的意见相当分歧,有的认为,奥巴马还没干成什么事,前一天还在考虑增兵阿富汗,这个奖授予他,太草率了。还有的则认为,这个奖其实代表了世界对美国政治变化的赞许和期望。奥巴马在国际政治中创造了一种新气象。美国如今的多边外交应对世界面临的核扩散、恐怖主义威胁、气候变化等巨大挑战,发挥比布什时代有建设性的作用。

学生的这些议论,有的是他们自己的直觉反应,有的是从新闻报道得来的道听途说。我觉得大学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更深入一些,就问,既然我们在谈论和平奖,那么“和平”是什么呢?除了一两个学生说,和平就是不要战争之外,课堂上静了下来,不再有人搭腔。显然,他们知道什么是战争,但未必了解什么是和平,因此以为不战争就算和平。

正好我们接下来要读的是古希腊著名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吕西斯特拉戎》(Lysistrata)。2006年3月4日,世界各地近千家剧场都在诵读此剧,表达人们对伊拉克战争的抗议。有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剧情。该剧讲的是希腊妇女们为了让男人们停止战争,拒绝与丈夫过性生活。此剧的“反战”主题令人联想到眼下的阿富汗战争。

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前的预习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和平’”。在讨论《吕西斯特拉忒》的课上我发现,当重新讨论“和平”和“和平奖”问题时,他们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

学生们报告了预习的结果。一个学生说,他査了网络上的维基百科,发现和平的含义比他以前知道的要远为丰富。和平一般是指“没有敌意”,但其实还有一些更广泛的含义,例如,用协商来解决国际关系问题、让人们在社会和经济福利方面有安全感、坚持在政治关系中的平等和公正原则。

另一些学生说,要知道什么是和平,还得知道什么是“不和平”。和平的反面不仅是战争,而且是非正义,还有暴力、残害、剥夺别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因此,要知道什么是和平,还得知道哪些是造成非正义社会生活的因素,包括经济不平等、剥夺公民权利、政治和宗教仇恨、种族冲突和民族主义。

再一个学生说,他查到了一个叫《和平研究学报》的跨学科学术刊物,读到了一位叫约翰•加尔顿(JohanGaltung)的挪威学者讨论暴力的文章。我正好知道这篇文章,我在谈“文革”暴力的文章中还曾引用过其中的论述。加尔顿把和平看成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普世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暂时的战争停止状态,而暴力正是对和平的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暴力有“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等不同形式,对人造成不同类型的严重伤害:杀戮、残害、压迫、监禁、管制、奴役、剥削、尊卑等级、贫富差别、权力压迫。

学生们有了对“和平”的基本了解,对奥巴马是否应获和平奖的看法不再像先前那么分歧对立。他们变得比较能够在理性分析的层次上相互理解,并取得一些共识。

他们看到,和平奖历来是所有诺贝尔奖中争议最大的,原因之~是,人们对什么是“和平”有不同的认识。和平奖的宗旨是奖励那些在道德、道义上主导和致力于克服暴力、冲突、压迫,并帮助实现国家间“友好关系”(fraternity)的人士。奥巴马的确还没有结束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但这个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侵略或占领阿富汗,而是为了遏制和消灭给人类和平带来严重威胁的国际恐怖主义。这个战争当然不是应该授予奥巴马和平奖的理由,但也不是不应该授予他的理由。

另一个共识是,由于各种形式的“暴力”和战争一样,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和破坏,所以和平奖就曾授予一些并非国家或国际政治家的人物,他们的和平贡献在于在各自的生活世界里抵抗了种种不同的暴力压迫,如安德烈•萨哈罗夫、图图主教、昂山素季、希尔琳•艾芭迪(伊朗)、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而在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者中,更是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奥巴马在美国推动全民健保,可以说是在做一件与他们类似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情能否做成,现在还不能确定。

再一个共识是,奥巴马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明显的和平建树,但这不应当用来作为他不配获奖的理由。这是因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审标准原本就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成果、贡献;另一种是赋予期望、鼓励。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当时上台仅两年的德国总理勃兰特,便是对他寄予了期望和鼓励。勃兰特没有辜负众望,他推动对东欧和苏联实行和解的政策,导致整个地区的相对缓和,并最终促成柏林墙的瓦解和德国的和平统一。同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三人,也是对他们三人能给中东地区带来和平寄予了厚望,但巴以双方的极端敌对势力阻扰了中东和平的实现。根据成果、贡献标准来评审争议较小,而赋予期望、鼓励来评审则争议较大。

奥巴马是否有资格获得和平奖的争议当然还会继续存在。我们关注这件事,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我对你错的绝对结论,而是可以由此多了解一下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平”,并对和平可能遭受的危险和破坏更能有所警觉。


36 伤及无辜的“文化比较”38 “道德上显而易见”的是些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