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少年公共伦理从习惯开始

字数:1401

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去取一份材料,正好是上课时间,见到走廊上走过一个学生。我说,你怎么不去上课?他说是出来上厕所,一面拿手上的一张小纸条给我看。纸条上印着“某某老师通行证”的字样,周围由十个英文字围成一个圈。这十个字是:礼貌、诚实、感谢、尊重、行动、决心、合作、鼓励、责任、自制。我后来跟这个学校的老师提到这件事,他们告诉我,学生每星期有一节25分钟的道德课,学生“便条”上写的是课上讲的内容,发通行证的老师很有心,把这些内容灵活地变成了便利的如厕读物。

我在这所中学的教室墙上还看到一些学生写的作文。有一个名叫哈桑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位大英雄。这个看法肯定是一种“异见”,但照样贴在墙上。我想,一定是老师要求和鼓励学生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给他们规定了某种“政治正确”的观点。否则,哈桑肯定是不会这样写作文的。

学校不只是一个传授专门知识的地方,而且更是一个价值观教育的公共空间。在美国,小学、初中數学生的多种公共价值,其中诚实、尊重是最基本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诚实了,才会受到别人尊重,•而尊重一个人,则必须首先让他能自由地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学校的宽容、多元气氛便是这样营造起来的,从事中、小学教师训练工作的贝蒂.卢克(BettieSingLuke)曾在美国教育协会的《今天》杂志上撰文,称“学校是教育宽容的最佳场所”。这是因为,学校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与他人相处,幵始进入公共文化环境,这与他们先前只接受家庭影响是不同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家庭道德影响,因此个人品格会有相当的差别。例如,有的比较诚实、宽容、尊重别人,有的爱说谎、霸道、歧视和欺凌别的孩子。学校必须有好的道德文化环境,学生的教育才能托付给学校。如果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不讲道德的地方,教师受贿自肥、学生讨好老师、缺乏公正的规则、充斥虚伪和谎言,那么学生的教育便不能托付给学校。

美国的中小学因此对教师在校内的道德行为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老师绝对不允许向学生收取或索取金钱、性骚扰学生、歧视对待任何学生等等。老师也决不会鼓励学生以打小报告、告密来讨好老师,更不会在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正当说谎”的技能。“正当说谎”用的语言往往是些套话,以说套话代替说真话,写作也会变成了对学生的假话训练。

对于少年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培养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地方,所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带有强制性的“校规”。对犯错的学生,一般的惩罚是抄写一项或几项校规(可以多达100次),而不是作‘‘深刻思想检查”。检讨和反省是伦理思考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说,伦理是一种成人思考,儿童和动物都不具备这种思考能力,一个人必须有了实际生活经验和道德训练,才会具备这种能力。少年学生对公共美德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相当有限。强迫他们“深刻检查”,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反而会起到训练他们说谎的效果。

从小养成正确的公共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美德教化时还说,“须通过习惯来培养学生们灵魂对高尚的喜爱和对丑恶的憎恶”。学生必须先形成了好的习惯,才会容易接受关于道德的知识,也才能在公共行为上,从“我不能不这么做”,转化为“我愿意这么做”。

从成熟理性与自觉美德的关系来看,美国小学、初中培养学生的个人和公共道德,以养成正确行为习惯为主,辅助以他们能够理解的初步道理说明,是正确的做法。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顺序正好相反:学生还没有养成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却已经会把冠冕堂皇的道理说得一套一套。有人说,从幼儿园起,许多孩子就在学校里说假话、走形式、造假、不实事求是,见到学校里发生的势利攀比、勾心斗角、暗使坏、对老师送礼讨好等行为,也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在这样的学校风气和伦理环境中,学生不可能养成正确的公共习惯,道理说得再多,再好听,又有什么用呢?


24 学校是教育公共价值的地方26 在美国教伦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