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美国学校重视“穷二代”

字数:1331

不久前,我和一位在奥克兰市当中学校长的朋友一起吃饭,他告诉我一则在学区校长会议上听来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指出,学生在校学业发展的四个必要因素及其作用比例分别是:课堂教学,40%;课堂大小,10%;家庭收入,24%,母亲的教育程度,26%。

从数字上看,对一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学校作用和家庭因素各占一半。我问这位朋友,你们这些中、小学校长从这项研究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学校对学生教育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更加努力。

我听了觉得有点意外,因为我的第一反应是,校长们完全可以以此为理由,说学校无法更加努力。既然学校顶多只能起50%的作用,所能做的也就是有限的了。

美国大、中城市的公立学校,普遍_面临学生家庭条件较差的问题。许多学生,尤其是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家长教育度和家庭收入都低,社会条件因素从一开始就对他们不利,似乎注定要成为“穷二代”。在对待他们的教育的问题上,学校有让他们“活该穷”,或者帮助他们不成为“穷二代”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学校承担起“更加努力”的责任和行动,做出的显然是第二种选择。

“穷二代”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下一代。如何看待他们的社会条件限制,如何在承认这些限制的同时,帮助他们摆脱不成功的宿命,这是任何一个正派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社会伦理问题。

美国学者加拉汉(DavidCallahan)曾这样写道:“美国人倾向于以人们的经济成功程度去评估他们。俗话说,人人都喜欢胜利者,在美国尤其如此。谁胜利,谁就会被当作有德性、值得钦佩和学习的人物。失败者则正相反——那是他们活该”。小布什总统的一位顾问曾说过:“强调自由,就需要不理会那些不争气的人,让他们尝尝什么是自作自受的滋味”。

那些成为“穷二代”的,真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争气”吗?如果我们在道义上这么轻易地承认环境条件对贫困者的宿命影响,那么是否也应该毫无疑问地承认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呢?既然环境条件总是在起着如此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自己努力或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应当看到,在一些国家社会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确实是一个不幸的现实。一个社会里的“穷二代”越没人在意,“富二代”和“官二代”也就越合理。而且,“富二代”和“官二代”越多,“穷二代”当然也就越多。但是,有哪一个正派社会会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是不需要,也不可能改变的呢?

美国公立学校在对待那些可能成为“穷二代”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拒绝接受条件宿命论,也拒绝放弃学校帮助他们以学业成功来改变宿命的责任。当然,这些努力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成绩,那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坚持对“不成功者”后代与“成功者”后代一视同仁这一点上,美国公立学校对“穷二代”是相当重视的。

美国公立学校没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学生按家庭住址就近入学。有的学校办得比较好,大家都想上,但学校并不允许用单纯“分数线”来决定录取,而是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特长、家庭、族裔等情况。这样,学生就不会仅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受到歧视,被排除在外。更没有因为考分差几分就必须交多少赞助费的事情,这是对贫困学生明目张胆的歧视。

在同一所学校里,学校会对不同族裔学生的学习进行比较,以制定帮助那些条件较差学生的特别措施。一般而言,白人和亚裔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成绩也较好,而黑人和拉丁裔学生就比较差。学校和学区都还在期末、年终时对不同族裔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如果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就算学校整体成绩有所提高,仍然不能算是达到了改进的目标。美国中学生报考大学,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或是家里以前没有人上过大学的,在与其他学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优先录取。学校采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帮助弱势家庭学生不要成为听天由命的“穷二代”。


38 “道德上显而易见”的是些什么事情40 “阶级”是如何影响美国学生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