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

字数:868

《史记》

太史公曰¹: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²,而百家言黄帝³,其文不雅驯⁴,荐绅先生难言之⁵。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⁶,儒者或不传⁷。余尝西至空峒⁸,北过涿鹿⁹,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¹⁰,风教固殊焉¹¹。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¹²。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¹³,顾弟弗深考¹⁴,其所表见皆不虚¹⁵。《书》缺有间矣¹⁶,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¹⁷。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¹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史记》各篇多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

²《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事迹的书。

³百家:《汉书·艺文志》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

⁴雅:正确。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⁵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板,即上朝用的记事手板。

⁶《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

⁷儒者或不传:许多学者认为《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都不是经书,故不讲授传习。

⁸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

⁹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

¹⁰长老:年老之人。处:古迹。

¹¹风教:风俗教化。

¹²古文: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

¹³章:通“彰”,明白、显著。

¹⁴顾弟:只不过。弟,同“第”。

¹⁵见(xiàn):通“现”。表现、记载。虚:虚妄。

¹⁶《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

¹⁷轶(yì):通“佚”,散失。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解说,不可取以为证。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空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大海,南到江淮,我去之处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遗留的古迹,那里的风俗教化确实有特殊的地方。总之,不背离古文记载的接近正确。我看《春秋》《国语》,这两本书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明显著。只是儒者没有深入考证罢了,这两书所记载表现的都不虚。况且《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它所缺失没有记载的,却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不好学深思,便不能心知其意而理解,所以难以对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明白。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文字记载,作为本纪的首篇。

【评析】


卷之五项羽本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