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字数:1197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¹,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²,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³,有积石横当其垠⁴。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⁵;其旁出堡坞⁶,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⁷,其响之激越⁸,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⁹,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¹⁰,类智者所施设也¹¹。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¹²,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¹³,而列是夷狄¹⁴,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¹⁵,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¹⁶,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¹⁷,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¹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²少:稍、略。

³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

⁴垠:边际、界限。

⁵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⁶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

⁷洞然:石子击水声。

⁸激越:声音高亢激昂。

⁹箭:小竹子。

¹⁰疏数偃仰:疏密起伏。数:密。偃:俯。

¹¹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

¹²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¹³中州:中原地区。

¹⁴夷狄:古时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

¹⁵更千百年: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更,经过。

¹⁶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地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

¹⁷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而往下,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看不到什么好景色;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还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可以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如果有神灵的造物者是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评析】

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处境险恶,心情极度苦闷压抑。于是柳宗元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寻求一点慰藉。《永州八记》就是在这种心态之下写成的,本文是最后一篇。

这篇散文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偏僻便荒凉,荒凉必然空旷,空旷则必幽静,幽静则令人忧郁,而忧郁则会思索,思索则会悟道,悟道便会与宇宙相通,与宇宙相通则是人类之大美。这种美感才是奇特的美。特殊的人物与特殊的自然之景巧妙相遇,产生异质同构的审美效应,人从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从人的思维中升华了美。这便是本文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的原因。


钴潭鉧西小丘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