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现代汉语语法十讲 - 张斌 >
- 第十讲 词的用法
二、“在”、“于”和“在于”——读《马氏文通》一得
今年是《马氏文通》发表100周年,许多学者都写文章表示纪念。《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有开创之功,它所揭示的许多语法事实和规律,至今仍值得加以研究。这里举几个词的用法为例,说明这部著作对指导汉语语法研究的意义。
《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有开创之功,它所揭示的许多语法事实和规律,至今仍值得加以研究。
在文言里,“在”和“于(於)”常用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刘向《说苑·立节篇》:“义者轩冕在前,非义弗乘;斧钺于后,义死不避。”这里的“在”和“于”是互文,可以对换。今天我们说“出生在上海”,也可以换成“出生于上海”。“在”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古今用法一致。“于”在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即使带上宾语也只能作为附加成分。在文言里,“于”带上宾语可以充当谓语,如《战国策·秦策》:“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马建忠认为这里省略了“在”,“于朝”即“在于朝”,“于市”即“在于市”。
马建忠指出:动词后边接上“于”,这个“于”常常可以省略。试比较:
(1)大破秦军于东阿。(《史记·项羽本纪》)
(2)大破秦军东阿。(《汉书·项籍传》)
(3)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史记·高祖本纪》)
(4)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汉书·高帝纪》)
《马氏文通》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这种情况。
那么,“在于”中的“于”能不能省呢?
《马氏文通》引《史记·魏公子信陵君列传》中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解释说:“犹云‘公子能急人之困在于何也?’”马建忠把“在”解释为“在于”,等于认定《史记》中的句子省略了“于”。其实,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不至于”有时说成“不至”,“有利于”说成“有利”,等等。当然,不能认为所有带“于”的词语都可以省略“于”。“关于”的“于”一省略,词性和含义都变了。“对于”省成“对”,两个词并不完全一样。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论汉语语法的特点,其中一条是“常常省略虚词”。并且解释“省略”,指的是可用而不用,不是该用而不用。《马氏文通》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可用而不用的例子,同时作出了恰当的说明。这里还须补充一点,虚词的用与不用,有时须考虑音节的特点。例如“事在人为”不说成“事在于人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也不说成“山不在于高,水不在于深”,这都属于可用而不用,并非该用而没有用。之所以不用,是因为适应节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