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有”的思考

字数:1576

“有”是个常用的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全书总字数为107360,用了2413个字。“有”出现1189次,仅次于“的”、“他”、“不”、“了”、“一”、“是”、“子”、“着”,排列第九,在动词中居第二位。

有些词典(如《辞源》)把“有”列入月部,这是以《说文》为依据的。《说文》把它作为形声字,从月,又声。这种说法已被认为是错误的,当为会意字。上边的一横一撇是手的象形,也写作“又”;下边是月(肉),不是月,以手持肉,象征领有,由此派生出存在义。“有”表示领有(我有笔)或存在(桌上有笔),这是古今一贯的用法。

“有”表示领有(我有笔)或存在(桌上有笔),这是古今一贯的用法。

在古汉语里,“有”常用来表示一个音节,出现在名词的开头,不含实义,如“有周”、“有邦”、“有室”、“有政”、“有司”、“有众”之类。古汉语里还常用“有”表示“多么”的意思。如《诗小雅·隰桑》中多次出现“隰桑有阿”,意思是“低田里的桑树多么美好”。又如《诗郑风·女曰鸡鸣》中有“明星有灿”,意思是“启明星多么灿烂”。诸如此类的用法在《诗经》中屡见不鲜。王引之《经传释词》解释说:“有,状物之词也,若诗桃夭,‘有其实’是也。”翻成现代口语:“多么饱满呀,那些果实!”王引之所谓状物之词,是说形容事物的状态或高或深,或大或长,用“多么”即可以概括。查一查通行的古汉语词典,不见列此义项,不知是什么缘故。

在现代汉语里,动词(原形,不包括重叠形式)前边可以加“不”表示否定,“有”属例外,它的否定方式是加副词“没”。可是例外之中还有例外,那就是成语“无奇不有”。“不有”在古文(如柳宗元《乞巧文》)中不难找到,成语保留一些古代语言成分,这是不足为怪的。

“没有”是一个同形异构的语言单位,就是说,有两个不相同的“没有”。

a.“没有”是副词“没”和动词“有”构成偏正短语。例如:

他有一本词典,我没有。

b.“没有”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他买了一本词典,我没有买。

正因为如此,“我没有病”产生了歧义。它的肯定形式可以是“我有病”,也可以是“我病了”。

“有”除了单独用作句子的述语之外,还常常接在别的语言单位后边,共同充当述语,主要是出现在形容词或动词后边。例如:

形容词+有

大有 小有 新有 富有 早有 稀有 罕有 多有 空有 独有

动词+有

刻有 写有 印有 占有 备有 享有 含有 附有 夹有 存有

这两组词语的结构不完全一样。形容词接上“有”,中心在“有”,构成偏正结构。如“大有希望”,基本意思是“有希望”;加上“大”,增强语意而已。动词接上“有”,中心在动词。如“刻有姓名”,“有”补充说明事实的存在。有人认为“动+有”属连动结构,也不无道理。

形容词或动词接上“有”,究竟是词还是短语,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有”用在动词后面,结合紧凑,类似一个词。(见该书558页)这种说法当然也适用于形容词接“有”。认为汉语的词与非词之间有某些中间现象,这是符合实际的。

为什么不能把上述语言单位看作词呢?原因之一是“有”接上形容词或动词,是一种能产的格式,而且不限于单音节的形容词或动词,如“包括有”、“记载有”、“容纳有”之类,当成一个词显然不合适。只有下列这些带“有”的语言单位,是一种固定的组合,人们公认它们是词:

乌有 固有 私有 万有 国有 己有 别有特有 惟有 所有

这些词的特点是在句子中不充当述语,只用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词是由“有”接上别的语素构成的。这些词当中的“有”,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它的原义(领有或存在),也有失去原义的。分别举例如下。

a.保留了“有”的原义的,大都为形容词,例如:

有理 有利 有趣 有效 有益 有用

b.淡化了“有”的原义的,例如:

有待 有如(动词)有时(副词)有关(介词)

c.失去了“有”的原义的,例如:

有劳 有请(动词)

“一千有零”中的“有”,通“又”,这是古汉语遗留的用法。《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中的“有”同“又”,即为明证。

“有”接上双音节名词,构成述宾短语,包括两种情况:

a.有+具体名词,例如:

有房屋 有汽车 有树木 有池塘

b.有+抽象名词,例如:

有道理 有意思 有办法 有盼头

后者如果独立成句,或者单独充当谓语,常带有感情色彩。例如:

有办法了!

你的话有道理!

形容词或动词不直接充当“有”的宾语,如普通话不说“有冷”、“有热”、“有害怕”,但可以说“有点儿冷”、“有几分热”、“有些害怕”。

“有”可以表示领属关系,但是,在汉语里,表示领属关系还有别的方式。例如:

她有开朗的性格。(用“有”表示领属关系)

她的性格开朗。(用“的”表示领属关系)

她性格开朗。(用大小主语表示领属关系)

可是,这三种表示领属关系的形式,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例如:

他的工作很忙。→他工作忙。

(不能说成“他有很忙的工作”)

这本书的价钱很贵。→这本书价钱很贵。

(不能说成“这本书有很贵的价钱”)

括弧里的说法在外国人的笔下常常出现,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有”表示领属关系时的种种限制。


二、“在”、“于”和“在于”——读《马氏文通》一得四、关于象声词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