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贡士
【题解】
人在病危或弥留之际往往出现幻觉,也就是我们现在医学上经常谈到的濒危现象。
关于张贡士的相关记载也见于王渔洋的《池北偶谈·谈异七》。文字与《张贡士》大同小异,但题目改成《心头小人》。从《心头小人》与《五羖大夫》、《贤妾》、《天上赤字》、《小猎犬》等集中出现在《池北偶谈·谈异七》来看,王渔洋所记并非是独立成文,袭用《聊斋志异》,甚至抄袭的可能性比较大。
关于张贡士其人,青柯亭本《聊斋志异》引高西园的一段话,认为是指张贞的儿子张在辛,现今朱其铠注本也持此观点。实则张贡士应指张贞,张贞与蒲松龄、王渔洋为同代人,《蒲松龄集》有相关的诗文。另外,二十四卷本《聊斋志异》载王渔洋的评语,也认为张贡士是指张贞,说:“岂杞园(张贞的号)耶?大奇。”
【正文】
安丘张贡士¹,寝疾²,仰卧床头。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儒冠儒服,作俳优状³。唱昆山曲⁴,音调清澈,说白自道名贯⁵,一与己同,所唱节末⁶,皆其生平所遭。四折既毕⁷,吟诗而没⁸。张犹记其梗概,为人述之。
【注释】
¹安丘: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明清时代属青州府,今为安丘。张贡士:指张贞。《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张贞字起元,号杞园,安丘人,康熙壬子拔贡,官翰林院孔目。”《山东通志·人物》:载张贞“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遨游四方,时与海内名流扬今榷古,一时称为文章巨手。事母孝,尤敦内行,母以节著,贞能克承母志,以光父业。已未举博学宏词,以母丧不就。乙丑史馆缺员,以翰林待诏用,亦不就,退居杞城故园,日以著述为事。年七十六卒,祀乡贤。所著有《杞田集》等书行世”。张贞与蒲松龄颇有交往,《蒲松龄集》有《朱主政席中得晤张杞园先生》、《题张杞园远游图》、《邹平张贞母》等诗文。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称贡士。
²寝疾:卧病在床。
³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后来泛指戏曲、曲艺、杂技演员。
⁴昆山曲:即昆曲。本为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戏曲。明代中叶,昆山艺人魏良辅在昆山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融合弋阳、海盐声调,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明末清初达于极盛。
⁵说白: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名贯:姓名籍贯。
⁶节末:情节本末。
⁷四折:每剧四折是元杂剧的基本体制。明代和清初用南曲或南北合套演出的短剧,称南杂剧,则一至四、五折不等。
⁸吟诗而没:指杂剧中人物在剧末例吟四句诗(下场诗)然后下场。
【译文】
安丘人张贡士,患病在床,仰卧在床头。他忽然看见胸口有一个小人走出来,只有半尺高,身穿儒士的衣服,头戴儒士的帽子,做演员演戏的动作。唱的是昆山腔,音调清澈,说白自道姓名籍贯,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唱的内容,都是平生的遭遇。四出戏唱完,吟着诗就无影无踪了。张贡士还能记住戏的梗概,便向人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