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年龄

字数:4000

县乡领导干部的年龄规范是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制度累积和例行化的过程,是中共干部规范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3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中对县级领导干部的年龄要求是:

“县委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一般由50岁以下、40岁上下、30岁上下的干部组成,平均年龄掌握在45岁左右;县委的二、三把手,要有一名45岁以下的;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年龄还应当更年轻一些;县长一般不要超过50岁(少数身体很好、德才条件也好、工作又需要的,50岁出头的也可以)。”

这之后,中共组织部门也多次发文对县级领导干部年龄进行规范,河南省委和北山市委组织部门也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条例细则,具体要求就是:50岁以下,平均45岁左右,35岁以下的干部党政至少各有1名,党政正职中,35岁左右的干部应有一定数量,从而形成合理的梯形年龄结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也要形成由不同年龄段干部构成的梯次配备,具体要求是以30—40岁为主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30岁左右的干部要有1—2名。

中县领导干部的年龄状况如下:

表2—6 县领导年龄统计:资料截止到2009年7月

>>>>年龄分布年龄区间初职年龄①区间平均年龄初职平均年龄
36-4041-4546-5051-5556-60
县委领导(8人)214139-5333-414537
人大领导(6人)11446-5943-515547
政府领导(6人)11440-4833—454541
政协领导(5人)1447-5441-485145
公检法武工领导(7人)132138-5137-454541
总数(32人)451274
百分比1216382212

资料来源:简历

① 初职年龄指初次出任县领导的年龄,比如中县县委书记,是从乡镇党委书记提拔为县委宣传部长,然后历经多个台阶升迁为县委书记,其初职年龄就是出任县委宣传部长时的年龄。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人武部、公检法一把手基本以41—55岁之间的干部为主,也就是他们很多都是1961年—1964年之间出生的①。平均年龄都是45岁,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年龄结构。从年龄梯次上看,党政领导班子没有1名35岁以下的干部,最年轻的也39岁了,存在一定程度的阶段性老化问题,离中央要求的必须有2名35岁以下的同志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从初职年龄来看,县委、政府各有一位领导33岁时就出任副县长。年龄梯次的另一个问题是县政府领导年龄偏大,和县委领导没有形成梯次。因为,在党政分工中,是县委决策,务虚多一些;政府执行,做具体事多一些,所以一般政府领导年龄要比县委领导年轻一些。同时,中国的党政系统流动模式是政—党晋升式,即下一级党政领导干部晋升,往往先进入上一级政府班子,历练后再晋升入党委班子。这样也使得县委领导一般比政府领导年龄大,也就是BoZhiyue在《中国的省级领导人》中所说的“Theolder,themorepowerful(年龄越大越有权)”,从中县党政领导班子来看,除了县委书记53岁,县长40岁体现这一点之外,政府领导基本没有年龄优势。从县委、政府领导班子初职平均年龄来看,县委领导是37岁,政府领导是41岁,人武部、公检法一把手也是41岁,这说明县委领导是晋升锦标赛的优胜者,他们在较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县领导行列。

从年龄结构来看,人大、政协充分体现了其二线领导岗位性质,基本都是以50岁以上领导干部为主,无论是年龄区间还是平均年龄,人大领导都比政协领导要更大一些,这也和中县部分政协领导出任人大领导的惯例相符。

从年龄规范来看,县委、政府领导和人武部、公检法一把手的初职年龄区域基本是30—45岁,也就是,他们一般要历练一定的时间,30岁以后才可能被提拔为县领导;同时,如果到了45岁还没有被提拔为县领导,那么仕途基本要中止了,也就是提拔为县领导的年龄上限为45岁左右,超过45岁基本不再提拔②。人大、政协领导的初职年龄区域是40—55,也就是40多岁之后,人们才考虑到人大、政协就职,而人大、政协的提拔年龄上限为55岁左右,超过55岁也基本不再提拔。从他们的年龄区间,以及中县的惯例来看,县委书记任职一般不超过55岁,县长升任书记一般不超过50岁,县委、政府副职一般不超过50岁,也就是50岁之前一般都要调整到别的领导岗位。

① 统计发现,1959年—1960年出生的干部很少,这说明三年大饥荒时期,不仅导致了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也严重影响了人口的出生,想想也是,活都活不下去,还怎么能生育子女?据一个干部讲,他只见过一个1960年出生的人,而其父亲是村保管。

② 由于中县涉及到南水北调移民安置问题,需要增加一名负责移民的副县长,人选从两名分别为43岁和46岁的副县级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结果43岁的胜出。除了其它因素,年龄优势无疑是43岁者胜出的重要因素。

下面是正科级一把手的年龄状况:

表2—7 正科级一把手年龄统计表(截至2009年7月)

>>>>>>年龄分布年龄区间初职年龄①区间平均年龄初职平均年龄
26-3031-3536-4041-4546-5051-5556-60
乡镇长(15 人)282330-4728-434037
乡镇党委书记(15 人)27637-4832-394335
县直部门一把手(83 人)13183220929-5729-504942
垂直部门局长(12 人)144340-5435-494741
总数(125人)12143145239
百分比12112536187

资料来源:简历

从年龄结构上看,中县正科级一把手以41—50岁为主体,占了60%以上。具体来说,乡镇长以36—40为主,平均年龄40岁,乡镇党委书记以41—45岁为主,平均年龄43岁,形成了较好的梯形配备,这和乡镇长一般要历练几年才能升任书记的惯例相符,也符合党政机关政—党晋升式的流动模式。从初职平均年龄来看,乡镇长为37岁,乡镇党委书记为35岁,这说明能升任乡镇党委书记的是晋升锦标赛的优胜者,他们在较年轻时就出任乡镇长或者其它正科级岗位了。

县直部门和垂直部门一把手则以40—55岁为主,明显比乡镇一把手年龄大一些,这和乡镇领导如果升迁无望,一般转任县直部门一把手的惯例相符。

从年龄规范来看,乡镇长的年龄区间为30—47岁,乡镇党委书记的年龄区间为37—48岁,这说明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任职年龄上限一般是50岁②,超过50岁则要转任其它领导岗位。他们的初职年龄区间分别是28—43岁和32—39岁,这说明,除了28岁的乡长是县团委书记转任之外,一般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要30岁之后才逐渐被提拔,同时他们的提拔年龄上限一般为45岁,超过45岁则一般不再提拔。

县直部门和垂直部门一把手的年龄区间分别是29—57岁和40—54岁,平均年龄分别是49岁和47岁。按照中县惯例,副科级和正科级分别要在52岁和53岁时被一刀切,垂直管理一把手则是55岁一刀切。年龄区间说明中县领导干部年龄一刀切还没有形成规范和动态运行,也就是遇到调整干部则执行一刀切,遇不到则可以多干几年,所以出现了53岁以上的县直一把手,但是,在中县这次干部调整时,他们全部被切了下来,转任非领导岗位(转非)。这说明县直一把手的任职年龄上限是53岁,垂直管理一把手则是55岁。他们的初职年龄区间分别是29—50岁和35—49岁,初职平均年龄分别是42岁和41岁。从区间分布来看,一般要35岁以后才逐渐提拔为一把手,提拔年龄上限则为50岁,超过50岁则一般不再提拔。

① 此处初职年龄在乡镇指初任乡镇长的年龄,在县直指初任一把手的年龄,垂直部门则指初任局长的年龄。

② 在论文写作中,中县新一轮的干部调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很多研究主题得以验证和拓展。在这次调整中,2位年龄为47岁的乡镇长都调整到县直部门任一把手,一位47岁的街道办事处女主任说自己就在城区,不存在进城问题,同时也想冲击一下街道党工委书记,所以就向组织要求不调整。但其党工委书记说,其接任党工委书记基本没有可能,一是年龄超了,二是这个位置在全县非常重要,竞争者众。

年龄对于中县领导干部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在选拔任用方面对年龄的限制。2009年1月份,中县发布《公开选拔团县委书记、副科级青年干部》的公告,其中对年龄要求是:团县委书记,要求“年龄在30周岁(含30周岁)以下(1978年7月1日以后出生)”;副科级青年干部,要求“年龄在28周岁(含28周岁)以下(1980年7月1日以后出生)”,这就使得不符合年龄要求的干部,不管能力素质如何,先被排除在外,对此,曾经任过团县委副书记,现任李庄镇镇长的郭易声说:

“当时说要公选(团县委书记),我就开始复习,都准备半年了,可以说我都胸有成竹了。但是年龄一卡,把我划到圈外了,定的30岁以内。我70年出生,等于那年32岁,连参加资格都没有了。”(郭易声访谈,2009)

郭易声也许不太清楚的是,1982年5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转发团中央《关于各级团委领导干部年龄问题的意见》,其中要求:“团县委:书记一般不超过30岁,副书记一般不超过28岁。”而2008年11月8日,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河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

“新任团县(市、区)委书记及相应级别的团委书记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副书记年龄一般不超过28周岁,书记、副书记在岗年龄一般不超过33周岁。”所以从这些年龄规范来看,郭易声确实是年龄不太适宜了。

而现在中县正在进行的公选乡镇长则明确要求年龄资格是:“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也就是40岁以下。从北山市近几年公选副县长的年龄要求来看,一般也要求35岁以下。应该说,这些公选是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举措,因为如果按照台阶一步一步晋升,往往导致领导干部阶段性老化,同时年轻干部也不易脱颖而出,而公选则为年轻干部的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年龄规范对于干部的新陈代谢,对于干部的循环更替,以及干部的退出机制的建立,都厥功甚伟,但也对各级干部都造成了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年轻者希望进步越快越好,因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年龄大的则容易丧失进步的动力,当我问一位50岁的县领导提拔问题时,他笑说:“我这都老球了,提拔啥。”同时,在一些干部调整时,当领导无法平衡或摆布时,往往也在年龄上做文章。因为年龄是个客观标准,而其它因素比如能力和政绩则往往主观性大,不好评判,所以年龄框框一划,往往能使操盘的领导脱身,使被调整对象即使有怨气也无可奈何。

年龄规范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干部的年龄造假问题。这个问题虽然无法统计,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我问个别干部的年龄时,他们常笑说是档案年龄还是实际年龄,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年龄造假问题直接关系到权力的得失和各种待遇的有无。因为年龄一旦到站,带来的就是权力和待遇的丧失,所以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而把年龄改小几岁,多掌几年权力,也就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情。对此,一位科级干部说:

“我所知道的改年龄的就有2个,一个把年龄由1953年改到1958年,一个现在在外县做组织部长,管这事,更容易改了,有人根据他的年龄倒推,他9岁就做民办教师了,怎么可能?在不在领导岗位,差别太大了,在领导岗位,有车坐,有烟吸,有酒喝,还有各种特权。不在领导岗位呢,有人编了个顺口溜,‘上午县城转半天,中午回家吃干饭,到了下午接着转。’不仅待遇没有了,转了半天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原来在外吃饭省家里,现在在家吃饭耗家里,一反一正,你想想。”(访谈,2009)

年龄造假主要和户籍以及档案管理不规范有关。很多干部说,1994年以前,改年龄相对容易些,1994年组织部门有个四审定:审定年龄、学历、工龄和党龄,有些干部也利用这次机会在年龄上做了手脚。但是1994年以来,随着档案和户籍管理越来越规范,年龄造假越来越困难,需要在组织部门和公安机关同时运作,因此年龄造假相对要少得多。

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2006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的管理工作,公安机关户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户籍登记和管理工作,并明确要求:“干部的出生日期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情况,干部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今后凡干部本人要求确定或更改出生日期的,均不再办理。”问题的关键是年龄造假都是暗箱操作,没有哪个干部会大明大摆的提出更改年龄的要求,所以加强户籍和档案的管理,严惩年龄造假行为,同时干部电子档案统一由省级管理,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三节 性别第五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