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其一-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长相思: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或结尾。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井阑:即井栏,阑通栏。
簟(diàn):竹席。
渌水:渌意为清澈,渌水别本作“绿水”。
语译
身在长安城中长相思啊。秋天的纺织娘在精致的井栏边鸣叫,淡淡的霜色显得如此凄凉,竹席已颇寒冷。孤灯昏暗啊,使人相思欲绝,卷起帷幕啊,空自望着明月而长叹。那如花的美人啊,和我相隔万千浮云,上有深邃不可测的高天,下有波澜起伏的清水。天长地远,我的魂魄欲飞去寻觅,是如此辛苦,但梦魂却难以抵达遥远的关山。长相思啊,摧迫着我的心肝。
赏析
李白诗的特色主要在想象雄奇,内容、形式不受拘束方面,至于气概豪雄,那也是相应题材而存在的,当诗意需要的时候,他同样可以创作出一些细腻柔婉的作品出来,这两首《长相思》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豪雄之气深入李白的骨髓,同样写相思之情,写魂梦飞扬,李白这第一首诗中也出现了“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这样的句子,换一位诗人,或许“天长地远”二字即可笼统地表达其意,但李白却将情景更阔大化,同时也突出了“魂飞苦”中所蕴含的浪漫色彩。
《长相思》,诗如其题,常用来描摹相思之苦,李白这两首诗也不能外。这第一首是写男子思慕女子之苦,开篇即点出相思地点,是在长安城内。李白家不在长安,他曾两度赴长安出仕,故所思者之女子相隔遥远,也许在他的故乡。开篇点题后,先描摹秋景之凄寒,以兴发内心情感。秋虫鸣唱、霜色已下、枕簟生寒、孤灯不明、望月长叹,此亦涂抹相思之情惯用的意象,李白于四句中杂用这些意象,因为词句的组织几乎无懈可击,意境的构造也臻于完美,故此毫无堆砌之感。
其后直言所思美人,其容貌以“如花”带过,而两人相隔的距离之遥远,乃以“隔云端”比喻。“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两句仿佛突然间将镜头拉伸,从长安邸中一灯如豆的寒夜扩展到广袤天地之间,乃有“天长地远”之谓,于是“魂飞苦”、“魂梦不到”的悲凄便自然生成,笔锋流转,圆润自如。开篇即言“长相思”,结尾再加呼应,全篇结构也非常严谨、完整。
此诗杂用三、七言,亦为长短句,而诗中意境委婉细腻,可以说是宋词的滥觞——宋词中本有《长相思》词牌,上下阕皆以两个三字句领起,无疑是深受李白此诗影响的结果。更重要的特色是,此诗通俗晓畅,重于比兴,一咏三叹,吸收了浓郁的民歌特色,因此才能上承乐府,下启宋词,成为两大诗歌阶段的重要衔接点之一。
同样,作为一位颇想有所作为的诗人,此诗或许并非简单描写男女情爱、相思之苦,而隐含着“香草美人”之喻。李白居于长安,所思美人遥不可及,或许他是在用美人来比喻自己的理想、抱负——理想如此美好,但身在长安、拘于宦途,反而距离理想越来越远,虽然魂牵梦萦,却始终无法达到,则其内心惆怅,更显浓郁。当然,对于诗中隐意,也不宜探究过深,方能免堕于附会的渊薮。或云“在长安”非止相思之人身在长安,而是指相思的对象身在长安,此为李白被迫离京后表达对玄宗的思念,那就未免离题万里了。
王夫之曾赞此诗,说:“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