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辛亥革命即使不是标志资产阶级的诞生,至少也是标志其开始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力量。明清两代商人阶层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有可能在沿海大城市中出现。18世纪的人口增长和区域间贸易的扩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据估计已达2400万。[1]商人们在各方面也加强其活动。各地区的会馆在全国猛增,在《南京条约》规定将宁波和上海辟为商埠开放对外贸易之前,各种形式的信贷已经在各地区出现。[2]
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势力进入到中国,给沿海城市以新的推动力,并引起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占统治地位的各阶层,都急于想从中获利,官僚和商人各有其优势。前者握有行政管理权及财政权,有责任感和领导能力;后者拥有个人财富,而且互相团结,并热心于变革。在两者既不情愿的合作,又部分地互相融合中,产生了一个界限含混的精英阶层,即所谓“绅商”。20世纪初,清政府的衰落,也削弱了官僚士绅在精英阶层中的地位。虽然辛亥革命是反映这一变化,并加速了其发展,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才真正登上行动的舞台。大战时期,外国竞争者退出中国市场,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打开了国内外市场。活动领域的拓宽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一代新型的企业家——银行家和实业家从商人中分化出来,并夺取了旧式商人手中的领导权。大战时期和战后的年代,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但是1927年的官僚主义和军事专制政权的复活,开始了一个反动时期。资产阶级中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业精神的人遂即失势,代之而来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基本上是高级官僚的资本主义。
20世纪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是一段受挫折的历史;在以后的叙述中,将设法寻找其原因,要从中吸取教训则更为困难。我们固然可以回到某些能熟悉的论题,第三种势力难道不仅是一种幻象吗?第三世界向自鸣得意的西方去效仿,这不是画饼充饥吗?从另外的观点来看,还可以就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提出疑问:可以不可以绕过这个阶段,或者把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由资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来承担?
历史上每一次失败的潮流,都可能被当做是无关紧要的偏向。中国官僚主义的回潮,先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后来又是在共产党的统治之下,但都不能抹杀现代、民主与国际主义三者在中国的传统;而这个传统都源于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作的贡献。同样,官僚主义也不能阻止这个传统的复兴。说来好像自相矛盾,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并对当年那场为时短暂、范围有限的资产阶级实验作出公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