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字数:1827

图字:01—2006—0616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美]费正清;[美]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007.12重印)

书名原文: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13:RepublicanChina,1912—1949,Part2

ISBN7-5004-1406-4

Ⅰ.剑… Ⅱ.①费…②费…Ⅲ.中国—民国史—1912—1949 Ⅳ.K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00413号

出版人 赵剑英

策划编辑 郭沂纹

责任编辑 李天勇

责任校对 林福国

装帧设计 毛国宣

责任印制 郑以京 戴宽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发行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 编 100720

电  话 010—84029453     传 真 010—84017153

网  址 http://www.csspw.en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刷装订 环球印刷(北京)有限公司

版  次 1994年1月第1版  印 次 2007年12月第4次印刷

开  本 650×960 1/16

印  张 71.25         插 页 3

字  数 1036千字

纸书定价 113.00元(精装)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

Volume13

RepublicanChina,1912—1949,Part2

editedbyJohnK.FairbankandAlbertFeuerwerker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Cambridge

NewYork·Melbourne

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出

译者的话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中译本。为保持原貌,我们未作删改。有关观点、材料取舍等方面的问题,请读者自行鉴别。原书地图所用地名有与当时所用地名不同者,内容也有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者,我们也未予改动。书中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尽可能查出原文;少数查不到原文的,从英文回译,删除了引号。有些地方我们加了译者注。全书由刘敬坤统一文字体例;译者注亦主要为刘敬坤所加。全书中文专门词语的复原以及英文注释的翻译、书目提要和书目的翻译整理由李宝鸿负责;中文名称的查对,由刘敬坤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陈铁健、王学庄、韩信夫也对中文名称作了不少订正。叶宗敭初校了全书(除去第2章);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潘君拯教授审阅了除第1、第3、第7、第14章以外的全部译稿;谢亮生负责全书的校订工作。

本书各章的译者如下:

第1章 刘敬坤

第2章 高士华

第3章 李宝鸿

第4章 刘敬坤、赵丽江

第5章 赵丽江、李启家

第6章 李启家、赵丽江

第7章 丁于廉

第8章 高士华、董卉

第9章 范磊

第10章 周祖羲

第11章 曾景忠

第12章 第Ⅰ部分汪朝光;第Ⅱ、Ⅲ部分 李学通

第13章 马晓光

第14章 叶宗敭

地 图 张言

总编辑序

由于现代的世界渐渐变得更加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不断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不断变得更加复杂。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从20世纪初起,剑桥史书已在英语世界中为多卷的丛书树立了一种模式,其所包含的各章由专家在每卷编辑的指导下撰写。由阿克顿爵士规划的《剑桥近代史》,在1902到1912年间以16卷本问世。接着出版了《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英国文学史》和关于印度、波兰以及英帝国的剑桥史。原来的《剑桥近代史》现在已为12卷的《新编剑桥近代史》代替,《剑桥欧洲经济史》也即将完成。其他剑桥史包括伊斯兰教史、阿拉伯文学史、伊朗史、犹太教史、非洲史和中国史。

就中国而言,西方的历史学家面临一个特殊问题。中国的文明史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文明史都更为广泛和复杂,只是比作为整体的欧洲文明史略少分歧交错而已。中国的历史记载极为详尽、广泛,中国有关历史的学术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高度发达而精深的。直到最近几十年之前,西方的中国研究尽管有欧洲中国学家重要的开创工作,其进展却几乎没有超过少数史学典籍的翻译和主要王朝及其制度的概略的历史。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不由发生兴趣的学科。

费正清

崔瑞德

(谢亮生 译)

第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第二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第四章 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五章 土地制度

第六章 农民运动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第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第九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第十章 日本入侵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1—1949年

第十一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第十二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37—1945年

第十三章 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第十四章 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第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