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物质福利中的其他要素
通常衡量物质福利的指标是人均实际消费,也就是对人均消费的各种产品,但这一指针并不能全面反映个人物质福利中的所有要素。
当消费者根据供给状况被迫调整自己最初的购买意愿进行强制替代或放弃部分购买意愿的时候,他/她的福利状况已经受到了负面影响(被降低了)。当购买者知道他/她根本买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时,那种最终能够获得某种商品的满足感大大降低。①同理,当消费者必须要排队,并且在不断寻找或者耽搁很长时间之后才能获得某项产品和服务时,他/她的消费快感也会大打折扣。
短缺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有时可能只是一时的不耐烦,但有时也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和特定时期都出现过严重的基本食品短缺。②电话短缺往往夺取了很多老人
①I.L.Collier(1986)对强制性替代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生动的分析和估算。他向东德的群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现行价格水平下,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购买满足自己想像中的需求的权利。他测量了东德消费者想像中的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差额,然后计算这一差额占消费者最初开支的百分比,计算的结果为13%。
②例如,罗马尼亚在1980年代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根据P.Ronnas(1990)的资料,罗马尼亚1989年下列商品的人均商业销售量与1980年的人均商业销售数量之比分别为:肉46.6%,牛奶74.6%,日用品47.6%,糖78.8%,大米43.6%(第15页)。
或病人的生命,因为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法及时通知别人。房屋短缺迫使很多想要单独居住空间的人不得不挤在一起,这往往会恶化了人际关系,而且剥夺了他们享受私人生活的机会。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无法在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卖东西的人(或者配给体制中的官员们)常常会极为冷淡和粗暴,而此时购买者还要笑脸相迎,默默忍受,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在下一次就会受到更粗暴的对待。无助的消费者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卑下的地位,有时会严重扭曲他们的正常心理状态。
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买方市场会大大减少消费者在这些方面的损失。事实上,更好的服务态度也是有价格的。在买方市场上,卖方在决定价格时会把所有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的成本都考虑在内:如广告、销售队伍、舒适的售货环境、包装、送货上门、为安排好存货和具备及时供货能力所花费的仓储成本、为确保加快服务而增添的人手,等等。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多付一些钱而得到更好的服务,还是少花点钱而只能享受一般的服务。经验表明,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可以在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当消费者没有这种可以选择的机会时,我们只能大致推测他们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①我的猜想是:如果可以进行自愿选择,那么很多人还是愿意为了在买方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而支付额外的成本。
当购买到商品并使用的时候,如果常常发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根本不能用,很容易坏,很快老化和过时,外表粗糙等等),消费者的满意度将会大大降低。例如,表13.3只是列出了经典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所得到的产品和服务在数量上少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但它无法反映出质量上的差别。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苏联拥有电话的人要比美国或西欧国家少得多。但在苏联即使是那些有电话的人也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麻烦:很难接通,在打国际长途时,要事先等上很长时间。社会主义国家的住房状况比资本主义国家差,这不仅表现在人均住房面积要小得多,而且拥挤的居住环境同时伴随着其他缺陷:建筑质量标准非常低,由于不重视维修,情况还在不断恶化;大部分住房没有自来水或者缺少现代化的排水和供暖系统。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同类轿车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汽车普遍存在性能差、舒适程度低、油耗大、外形难看等很多缺点。
①F.L.Pryor(1977)经研究发现,在1960年代,一个苏联消费者逛商店所花费的时间(是指寻找和排队的时间)相当于苏联和美国商店营业员的工作时间之差。换句话说,从整个社会来看,消费者用在购买上的时间与销售者从事销售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是一样的。在卖方市场上,时间损失由购买者承担,而且通常会占一天工作时间的很高比例,而在买方市场上,这实际上构成了销售者的工作时间(需要支付工资)。
质量上的差别根源于体制上的差别。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详细分析,仅做以下几点说明。
1.指令经济只能够发布产出的总量指标命令,而无法对质量上的种种细微差别进行统一计划和规定。这样,在纵向官僚控制的框架之内,就无法提供改进质量的激励机制。
2.由价格当局制定的价格(中央计划控制)不可能像市场决定的价格那样准确地反映质量差别。而且,价格当局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也没有试图去反映质量因素。在所有以实际价格为基础进行的价值计算中都没有考虑质量标准问题。
3.强制增长战略必然导致数量优先,甚至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获得产出的数量增长。
4.在卖方市场上,即使质量有问题,生产者和销售者还是能够将产品销售出去。在买方市场上,提高质量是生产者和销售者赢得顾客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这种由激励引发的强制力量在持续短缺的经济中几乎完全缺失。
广大公众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物质福利状况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公众是否有机会对比其他国家的物质生活条件。长期以来,苏联、中国(改革开放前)和蒙古的大多数人都处于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他们无法到国外旅游,很难与来本国访问的外国人进行接触,不允许观看任何西方电影或阅读西方杂志(从而可以了解西方人的生活)。生活在这些封闭体制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对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产生强烈的不满,因为在他们眼中,苦难悲惨的生活是必须接受的命运,任何社会都是如此,而且他们觉得比起前几代人来,生活状况已经有所改善。在那些闭关自守的国度里,接受并屈从于现实生活是经典社会主义体制能够得以稳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国体制在封锁东欧国家人民方面作用相对有限。①只要能与西方国家对比一下,人们就会认识到社会主义体制根本无法达到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所享受的生活水平,尽管社会主义国家总是宣扬资本主义是落后的制度。因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对物质生活的不满程度要远远高于苏联或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东欧的改革和革命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更早开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