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物质福利的分配:其他表现形式
物质福利的分配不能完全用货币收入的形式来表示,下面我们就讨论物质福利分配的其他表现形式,①主要考察三类现象:
1.营业税与价格补贴。再分配不仅采取了对收入征税的方式,而且还通过营业税和价格补贴的方式来影响各种消费行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公共交通的价格常常大大低于实际成本,这里就存在着很高的价格补贴。与此同时,国家又向私人汽车征收了很高的营业税。背后是这样一种逻辑思路:公共交通满足了基本需要,而私人轿车被认为是奢侈品;前者多半由穷人使用,而后者是富人使用。因此,这种形式的价格补贴和营业税就是有利于穷人的再分配措施。
即使是这个相对简单的例子也并不能说明这种再分配是以牺牲富人为代价的。在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当轿车的使用变得非常普及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是由于工作需要,同时又因为缺少公共交通工具,才不得不使用轿车的。大部分价格补贴和营业税所产生的再分配效应要比轿车这个例子复杂得多。例如,为了能让中等收入阶层获得更多的文化艺术享受,往往会对书籍、音像制品、戏曲、歌剧以及音乐会入场券提供价格补贴。但经验表明,即使有了价格补贴,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仍然是较为富裕的知识文化界人士。由国家提供的价格补贴最终还是使高收入阶层受益,而不是补贴了中低收入阶层。②
更为突出的一个例子是降低公共部门住房租金(或价格)所产生的补贴再分配效应。③补贴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让所有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够
①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这里只分析与福利分配有关的现象。至于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见13.6部分的讨论。
②S.N.Zhuravlev(1990,第80页)经过详细计算后说明,尽管高收入家庭在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时所交纳的营业税要高于低收入家庭,但同时也享受了更多的价格补贴,例如他们消费了更多的肉类产品、水果和蔬菜,而且在公共交通和电讯服务方面,他们的消费量也都高于低收入阶层。
③Z.Daniel(1985)研究分析了住房补贴所产生的影响,可进一步参见J.Ladanyi(1975)、I.Szelenyi(1983)以及M.Alexeev(1986,1988a,1988b)等人的研究。
购买住房。①实际上,部分住房是归私人所有的,而农村里的住房主要是私人财产,城镇里的住房也多半如此。这些私人房主支付了所有建设成本,如果他们要出售自己的房子,那么新的房主肯定要支付没有补贴的价格。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的房主都是富人,而国有部门的房客也并不都是穷人。很多私人房主也都属于中低收入阶层,而不少国有住房的居住者都有很好的收入,而且身处高位。这样,再分配实际上是有利于那些居住国有住房的人,而损害了私人房主的利益。如果考虑到收入再分配对不同阶层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把相对贫穷的私人房主手中的钱转移到了相对富裕的国有房客的口袋里。因此,我们无法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即这种复杂的再分配所产生的实际净效应或许是一种更为不平等的福利分配。图13.2画出了匈牙利的两条洛兰兹曲线,一条表示了货币收入的分配情况,一条是住房分配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有国家补贴(或者部分原因恰恰就在于补贴),住房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还是要高于货币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001
-收入80
----就房60
40
200
00120
4060
800
图13.2匈牙利的收入与住房
资料来源:Z.Dániel(1985年,399页)。
①这里我们可以再想一想本书第294页注释③中所引用的苏联宪法条文。
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出非常确定的一般性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谓营业税和价格补贴能够降低物质福利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证实。
2.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形式的价格补贴:由国家承担某些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成本,然后免费提供。这个问题与经济安全要求密切相关[13.3]。免费向所有人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至少满足其基本需要,这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感,特别是最贫穷阶层的安全感。支持者希望这种分配方式能够对实际消费产生实实在在的均等化效应,但实际上这一美好预期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在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不平等现象。
城市的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国有企业和国有机构职工享受免费度假的机会也远远多于农村合作社成员。
党员干部和政府官员可以到设备更好、环境舒适的医院里看病,而这些医院是不向其他公众提供服务的。在很多情况下,高级领导人还享受着各种额外的免费福利待遇:所在单位提供的免费住宅,配有司机的公家小车,比普通企业度假中心豪华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①
所有体制都会有类似的福利差别,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差别在于言行是否一致。社会主义国家在官方意识形态中总是高喊着一切平等的口号,并宣布每个人都有权得到同等水平的免费福利待遇,可实际上它从来也没做到。
3.获得短缺商品。在持续性短缺经济中,愿意购买某种供给不足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是否具有同等机会获得这种产品或服务呢?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这种机会的分布极为不平等。
有些不平等待遇是公开的。例如,配置制度明显向特定社会阶层倾斜[12.4]。在住房分配和大学招生方面,如果申请者超过了可能提供的房子和招生名额,那么就会公开宣布哪些人具有优先权。在下一部分我们还会详细谈到这个问题。
①在所有体制下,政府高官和企业高层都会享受这类福利待遇。但在资本主义体制下,提供给高层人士的福利享受比起他们的收入而言,几乎微不足道。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货币收入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平等分配的,因此,这类待遇就会产生很大的福利差别效应。
下面是隐藏的不平等待遇,它们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1)这里的不平等与短缺有关,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上文中提到的现象:为官僚机构高级领导人服务的特供商店及其他部门。这些商店提供的商品,如高质量的进口产品,很少或根本不向大众供应。专门供领导人使用的高级饭店和休假场所富丽堂皇,所有衣食住用等方面的商品在面向公众的普通饭馆、休假中心和食品店里是根本看不到的。还有前面提到的专门医院。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某些时期,这种特殊待遇也实行纵向等级制度:与下级官员相比,更高级别的官员可以到商品更丰富的特供商店选购商品,去更豪华的度假场所休闲娱乐,在更现代化的医院里看病就医。
(2)那些享受特殊待遇的人是通过工作单位获得短缺商品的,而不是在商店里经过搜寻自己找到的。主要食品和其他大众消费品短缺的情况越严重,这种分配方式就越普遍。对不同单位或部门的供给水平各有不同,哪些经济部门或地区可以获得优先照顾,都要适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标准。一般而言,大型工厂都会享受优先待遇。
(3)那些与供应厂商(或供应厂商上级主管部门)关系密切的单位就更容易获得短缺商品。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人可以更便宜地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而在于他/她能够提前得到消息。例如,供应厂商专门为他保留着,或者把他在等候名单里的次序往前提。有时候,只有某些人才能获得供应信息,但这已经足够了。②有很多东西有助于某些人获得这种特殊待遇:级别很高,与销售人员私人关系很好,或者是使用贿赂手段。
从以上1—3点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实际存在的不平等要远远大于图13.1、表13.7和表13.8所显示的资
①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关系”,在苏联叫“声音大”,中国则称之为“走后门”。
②苏联作家V.索洛金曾写过一本名为《链条》的小说。小说一开始描述了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通过私人关系得到消息,明天要发放购买轿车的排队号码。于是,第二天他们要去排队,但不是为了等候买车,而是去等着领号码。这种先遣队在前一天夜里就已经开始出现,然后人们要为此排队等上好几天。这样,能够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发放排队买车的号码就成为了一种特权。
本主义体制下的不平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