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苏联的影响

字数:1803

共产党首先是在沙皇俄国取得了政权,这一历史偶然事件对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结构和主要特征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如果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是发轫于另外一个国家,那么社会主义体制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呢?

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想要指出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所具有的特点与俄国的历史传统有怎样的联系?克格勃继承了沙皇秘密警察的一贯做法;严酷无情的党委几乎就是旧时俄国统治官僚的后裔;荒凉的集体农庄以及逆来顺受的农庄农民仍然会使人想起过去俄国农夫的悲惨生活。这种状况同样适用于苏联以外的国家。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即使社会主义不出现在这些落后和处于半文明状态的亚洲国家,它也会在其他国家生根发芽。

然而历史却无法倒退。我们不可能做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共产党的极权统治首先不是发生在苏联,而是出现在其他国家,那么这些国家建立起的新的社会主义体制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历史就是选择了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能够完整回答本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当然,在本书的论证过程中,还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假设性答案:

1.如果考虑到共产党夺取政权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人们可以认为革命应该首先在苏联爆发。但事实上,所有主要依靠内部力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处于落后和贫穷状态,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在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之前,这些国家都是实行残酷统治的政体,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极为严重[2.3]。作为先驱者,俄国的自身特点可能在社会主义体制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所有国家在革命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见表2.1)可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它们之中很少有国家建立了真正的议会民主制度,具有了成熟的资本主义体系,并让市场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协调机制。所有国家都是“后来者”。①这些体制前的共同特征必然会对以下现象产生影响:政治结构(彻底消灭民主体制)、为摆脱落后采取强制增长模式、进行极端形式的收入再分配以及其他许多体制特征。这种类型的社会很容易接受将孕育出社会主义体制的“基因计划”。②

2.苏联的模式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官方意识形态、机构和行为规范)。

部分原因是苏联采取了各种手段向其他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军事占领期间,苏联动用军队向所有东欧国家都施加了巨大压力。如果当地人民起来反抗社会主义体制,例如1953年在德国,1956年在布达佩斯,1968年在布拉格,苏联军队都曾采取军事手段镇压并扑灭这些运动。此外,由于担心苏联的军事威胁,其他国家也不得不向苏联“学习”。

除了直接干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苏联及苏联共产党与各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莫斯科就通过“火与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当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那些曾流亡苏联的领导人就会返回自己的国家并继续受到莫斯科的控制,这些人自然而然就把苏联的做法移植到了本国。苏联顾问们也发挥了重大影响,其①见A.Gerschenkron(1962)。

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一点特别重要:社会主义阵营所出现的危机和社会主义体制内部许多国家之间的分裂并没有彻底结束这种革命倾向。东欧、苏联的共产党常常被拉丁美洲的游击队称为“叛徒”,因为这些游击队要为结束他们自己社会中的极端不平等现象战斗到底。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夺取政权,从而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体制。

中还包括那些在苏联完成学业的无数本国政治家、军官和经济专家。

自发的热情也加强了这种“强制性模仿”并使之更为有效。最后夺取政权的共产党人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一直把苏联当作人类进步的楷模。他们真诚地相信,越是更精确地复制苏联模式,他们就能够更快地进入自己所热切盼望的社会主义社会。

上述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可以把所有经典社会主义国家都看成是苏联模式的跟随者。它们不仅在体制的主要特征上以苏联为师,而且在一些具体的外在形式上(如国徽的设计、军人的服装,一直到企业的管理结构)都模仿苏联。3.尽管苏联的影响非常强大,但发挥更大影响力的还是经典体制的内在逻辑。本书在15.2部分介绍了机构和运行机制的自然选择过程,这最终使社会主义体制凝聚成了一个连贯统一的整体。—旦“基因计划”开始实施(正如苏联影响和内部力量的相互结合),体制内相互关联的各种特征会不断发展并最终融为一体。例如,并不是苏联的短缺经济带来了东德或蒙古的短缺现象,这是体制的内在特征所致。各国都建立了秘密警察制度,利用告密网络将任何反抗迹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但这并不能主要归功于苏联安全委员会的顾问们。秘密警察组织是体制的内在需要,因为不进行恐吓,不坚决镇压,不限制公民自由,这个体制根本无法生存。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苏联影响的强弱是各国社会主义体制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但塑造社会主义原型的并不是苏联的影响,而是更多深层次因素的共同作用,即本章在15.1部分描绘的因果关系链条。


15.3 (体制)原型与国家变体15.5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