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经济领域官僚机构领导人的动机
假如能够获得关于过去情况的完备信息,假如可以精确预测未来,假如每一项命令都没有任何错误并且毫无瑕疵地得以执行,那么官僚直接控制机制将会完美运行。但在现实世界里,信息始终是不完备和不精确的,而在预测未来时,也面临着无数的不确定性。发布命令和执行命令的不是时钟里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会出错。7.2和7.3部分所介绍的各种机制之所以会出问题,主要根源于参与者的动机和冲突,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扭曲。
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官僚机关的官员努力工作呢?在以下部分,我们将集中研究那些领导人,从部长、部门负责人一直到商业机构领导和工厂的党委书记,即直接领导着下属职员的干部们。①
①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讨论职员的工作动机。在很多方面,下属职员的工作动机与领导的动机都非常接近,当然也不完全相同。
在此,没有对企业管理者的动机和其他官僚机构领导人的动机进行区分。②我们的目标是要找出适用于所有经济领域官僚机构领导人的一般动机。③
②在资本主义体制里,所有者不同,单位也就完全不同。如果“企业”一词也可以用于指称单位的话(正如在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把资本主义的企业称为单位元),就需要对所有者雇佣的高级经营管理者的动机进行单独分析。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动机在很多重要方面都与其他高层官员有明显区别。
而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里,根据法律也把生产单位元的集合称为“企业”。根据上面的标准,“企业”与“企业”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有者是相同的)。正如下文所述,社会主义企业领导人的行为和上级机构领导人的行为大致相同;企业领导人和上级机构领导人的关系与上级机构领导人与主管部委领导人的关系也大致相同,如此等等。
③这里不再探讨负责全面工作的国家领导人。所有其他的领导人都有一个上级(或上级组织)和下属人员。
这里应该避免将动机问题过于简单化或者任意挑选出一个目标动机。④我们将尽可能研究所有的动机。①
④当然,这里并不反对研究者为了便于某一问题的讨论(当然,首先要假定忽略其他动机并不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模型框架之内只挑选一项动机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①J.Berliner(1957)也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清单”。关于东德和罗马尼亚企业管理者动机的研究,可进一步参考D.Granick(1975,第1、2部分)。
1.政治和道德动机。主要动力包括:忠诚于党的思想,赞成官方意识形态,对完成计划目标充满热情。
2.工作认同感。这一点适用于在任何体制下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这样的人愿意从事体面的工作并具有“职业荣誉感”。如果是一位企业管理者,他/她至少想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如果是一位工程师,他/她至少想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并负责技术上的监督管理。如果是一位总会计师,他/她也想将财务账簿整理得清晰有序。
3.权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拥有权力。有些人还会对权力非常反感。但这样的人不会接受领导职务。成为领导的人都被权力所吸引,这些人喜欢看到别人服从他/她。一旦这样的人掌握了权力,他/她就想保持权力,而且还想获得更大的权力。
4.威望。在任何社会里,级别和社会地位都紧密相关。其他体制有许多平行的梯子。而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一个梯子:官僚机构中的职业生涯。想要获得更高威望的人必须在这个梯子上爬得更高。
5.物质福利。报酬包括:更高的工资、奖金、特殊福利、获得某些商品和服务的特权。
6.平静的生活。领导人都想躲开麻烦,不要到处受阻,避免与上级、供货商以及消费者产生冲突。
7.害怕惩罚。就是被上司骂一顿也会让人不愉快,但正如前文所述,还有更为严厉的惩罚。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这些动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比重。②当然,对不同的人而言,各种动机的相对力量也会有很大差异。不同动机之间有的是相互加强,有的则相互冲突,在本章的后面部分我们还会进一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②同样是在经典社会主义阶段,财务激励在中国和古巴所发挥的作用就要小于苏联或者东欧国家。
官方意识形态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以“主人翁(所有者)”的态度认真完成委托给他/她的任务。事实上,在官僚体制的各个等级中都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主人翁精神”动机。不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上级机关领导,他/她都无法将剩余收入归为己有。他们既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全部决策责任,因为他们也要听从上级的指示,而且指示下达之后,上级机关还要经常干预其日常活动。没有任何必要冒险去得罪上级机关(不管是企业、主管部门还是国家部委),一旦触怒它们,很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无法引入新技术和新产品)。这是因为在官僚管理体制下,不论是单位本身,还是领导人自己,都不可能分享收益或者从剩余收入中获得好处。如果官僚机构成员的实际社会地位根本就不是什么“主人”,那么光靠劝说鼓励根本就无法建立所谓的“主人翁”动机。
当面对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时,促使领导人工作的主要还是内在激励。他们要应对三类“伙伴”—上级(向上的纵向联系)、下属(向下的纵向联系)、供货商和获得其产品的企业,名义上就像市场关系中的卖方和买方(“向前”和“向后”的横向联系)。这些关系之所以对领导人非常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无论是下属还是客户,只要对领导人有所不满,全都可以径直向该领导人的上级反映情况。由于整个经济都处于短缺状态[11,12],领导人自己也依赖于他们的供货商。就这四种关系(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依赖强度而言,最强的就是向上的纵向联系,领导要依赖于他们自己的上级领导。
前面所列出的所有动机都与如下现实密切相关:下级依赖于上级,对下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上级领导赞许的目光。下面让我们把这些动机再重新梳理一遍。
中层干部的上级领导经常要宣传“党的路线”,在这一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上级领导会把政治信念和精神鼓舞转化为日常任务,来指导中层干部的具体工作。上级领导也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下级认真执行计划和其他命令,从而为党和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上级领导会具体解释,如何才能令人满意地完成计划,并提出相应的专业要求。上级将决定他/她能爬到梯子的哪一级,进而就决定了他/她拥有多大权力和享有多高的威望,奖金是多少或者会受到什么处罚。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上级是否满意,由此也就意味着他/她是否可以平静地生活或者将遭遇狂风暴雨。下级始终会感觉到对官僚体制的依赖,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滤之后,就把上文提及的8类动机从内在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
所有这些都对日常的管理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这对官僚机构每一位成员的行为特征造成了长期影响。①没有必要一味埋怨上级领导,责怪他们突发奇想(弄出这么一套办法)或者说他们才是始作俑者。也不必认为每个人其实只为自己着想,或者换句话说,风险就应该自已承担。这些观点都意义不大。想要做事的下级人员总要提前“保护好自已”,他/她需要事先得到上级的同意并尽量利用更多的上级领导来分散风险,这样才能避免遭受挫折和失败。再者说,大部分人都有那么一点虚荣心,拍马屁也是人之常情。
这些行为特征(或品格特征)并不是只有进入官僚体制之后才会培养起来。那些在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些特征的人在进入官僚体制之后,会很快在其职业生涯中迅速攀升。特征的形成和培养与官僚控制的选择标准是相互加强的,于是到处盛行着奴性思维,到处都是奴仆关系。
①苏联作家A.Bek(1971,第76页)曾写过一部名为《新的任命》的小说,书中描写了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一位工业战线的领导人。作者是这样形容经济干部的:“他们身上被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士兵的最高美德已经内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不许怀疑,坚决执行命令。”也可参见G.Kh.波波夫(1987a),他研究了这种态度的根源所在,苏联作家将之称为行政命令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