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本 >
- 悲惨世界 - 潘丽珍译 >
- 第三部 马里尤斯 >
- 第一卷 从巴黎的原子看巴黎
六 一点儿历史
在本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其实差不多是当代了,却不像今天那样,每个街口都有一个警察(这是件好事,但现在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那时,巴黎到处是流浪儿。据统计,警察巡逻队平均每年收容二百六十名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住在不围栅栏的空地上、正在建造的房屋中或桥拱下。在这些窝巢中,有一处至今仍很有名,因为出产“阿尔科尔桥的燕子”。此外,那里是社会最严重的病兆。人间一切罪恶,盖源自孩子的流浪生活。
然而,巴黎另当别论。尽管我们刚才谈了些往事,但将巴黎作为例外,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的。在其他大城市,一个人小时候流浪,长大了一定毫无希望。几乎在任何地方,一个孩子如若无依无靠,可以说就会身不由己地、无可救药地沉沦于种种社会恶习,便会丧失真诚和天良。不过,巴黎的流浪儿却不同,这一点,我们要再次强调。从表面上看,他们受到了极其严重的腐蚀和磨损,但内心几乎完好无损。在巴黎的空气中,存在着一种思想,正如海洋里存在着盐,而这种思想也和盐一样具有某种抗腐性,这一光辉的事实是颇值得指出的,这在我们历次光明正大的人民革命中看得清清楚楚。呼吸巴黎的空气,能使心灵保持健康。
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时,不感到揪心彻骨的痛苦。在他们周围,仿佛飘浮着破碎家庭的缕缕游丝。破裂的家庭将碎片抛向黑暗中,将骨肉扔在大路上,不管他们的死活,这在远未完善的现代文明中是司空见惯的。于是便产生了悲惨的命运。这叫作——因为这种惨事造出了一个成语——“被扔到巴黎街头”。
顺便提一句,对于这种遗弃孩子的事,旧君主制度是绝不阻止的。在下层社会中有点埃及和波希米亚的遗风,会使上层社会感到舒服,这正是权贵们感兴趣的。仇视平民孩子受教育,这是他们的信条。“半瓶子醋”有什么用?这是他们的口号。然而,愚昧无知的孩子,必定成为流浪儿。
况且,君主政体有时需要孩子,于是,便在街头搜罗。
且不说远的,就在路易十四治下,国王想建立一支舰队,这不无道理。主意不错。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帆船听凭风摆布,必要时还得拖拉,假如没有划桨或蒸汽驱动的、想去哪便可去哪的战船,就谈不上舰队;对海军而言,当年的楼船便是今天的轮船。因此必须有楼船。可楼船前进全靠划桨手。因此需要划桨手。科尔贝[10]让各省总督和法院尽多地制造苦役犯。法官们大献殷勤。有人在迎神行列经过时不脱帽,便有胡格诺派教徒之嫌,就会被送去划船。路上遇见一个孩子,只要年满十五岁,又无栖身之处,便把他送去划船。伟大的统治,伟大的世纪。
路易十五时期,巴黎街头看不见孩子,警察把他们掳走不知干什么神秘的事了。人们惊恐万丈,窃窃私语,关于国王洗红水澡的骇人听闻的臆测不胫而走。巴比埃[11]如实地谈到过这些事。有时抓不到孩子,警察们连有父亲的孩子也不放过。父亲们悲痛欲绝,便追击警察。于是,法院出面干涉,命令处以绞刑——绞死谁?警察吗?不是。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