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的影响
就在美国与中国的战略思考努力寻求一致之际,水门危机眼看着就要削弱美国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的能力,从而使得这一关系的进展半途而废。北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搞垮这位愿意接纳中国的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辞职,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就任总统。1974年11月国会选举后,国会对积极外交政策的支持土崩瓦解。军事预算惹起了争议。对一个关键盟友(土耳其)实施了禁运;两个国会委员会(参议院的邱奇委员会和众议院的派克委员会)同时对情报机构进行公开调查,泄漏了大量秘密情报信息。美国防止苏联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能力因《战争权力法》的通过而被削弱。美国滑入了国内瘫痪状态——一位非民选的总统要应付一个敌对的国会——这给苏联制造了可乘之机,甚至让中国某些领导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1975年初,国会对美中共同组建柬埔寨联合政府的努力叫停,北京对此的解读是这是美国在苏联围堵中国面前软弱的表现。[21]在中国人看来,缓和政策在这样的气氛下或将沦为毛泽东所谓的“打太极拳”,只能制造外交进展的假象而没有实际成效。中国领导人告诫美国人(和其他许多西方领导人)绥靖的危险。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成了中国特别批判的对象,因为它制造了稳定与和平的假象。
中国以为美国对全球安全的贡献不可或缺,这一信念是准联盟的基础。北京迈出联盟关系这一步,正是以为华盛顿是反对苏联扩张主义的堡垒。如今毛泽东和周恩来开始暗示,美国表面上的软弱实际上是一场狡猾的游戏——旨在让苏联和中国互动干戈,两败俱伤。不过,中国对美国的指责渐渐地就不只是称美国“背信弃义”那么客气了,而是称其“没有用”。1973年底,中国的国内乱象跟美国不相上下,这是当时的实际状况。
——XX——
[1].“会谈备忘录:1973年2月17日晚11∶30~18日早1∶20于北京”,戴维·尼克尔斯编,《中国:1973~1976》,《美国外交关系(1969~1976)》,第18卷(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2007年),第124页。
[2]. 同上,第124~125页。
[3]. 同上,第381页。
[4]. 同上,第387~388页。
[5]. 乔治·凯南在1946年发自莫斯科的“长篇电报”及其1947年在《外交》上名义上未署名的《苏联行为解析》一文中称,苏联为意识形态所驱使,对美国和西方必持敌视态度,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如不遇坚决回应,将往各地延伸。虽然凯南推断苏联的压力“可以通过在一系列不断转变的地缘和政治点上以灵活警惕的反击予以围堵”,他的围堵论主要并非军事学说;它也相当侧重使用外交压力及非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力量作为对付苏联扩张的壁垒。
[6].“会谈备忘录:1973年11月12日下午5∶40~晚8∶25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385页。
[7]. 同上,第389页。
[8]. 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当时是与莫斯科同一阵线的独立的国家。
[9].“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致尼克松总统备忘录:1971年11月于华盛顿”,史蒂芬·菲利普斯所编《中国:1969~1972》,《美国外交关系(1969~1976)》,第17卷(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2006年),第548页。
[10].“会谈备忘录:1973年11月12日下午5∶40~晚8∶25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391页。
[11].“会谈备忘录:1973年2月17日晚11∶30~18日早1∶20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125页。
[12].“会谈备忘录:1973年11月12日下午5∶40~晚8∶25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131页。据有些人记述,毛泽东的一条线国家中包括中国。这个词当时没有翻译,也未载入美方谈话记录。但因中国的东邻和西邻均被提及,这起码意味着中国亦涵盖在内。
[13].杨奎松、夏亚峰,“在革命与缓和间摇摆:毛泽东的心理转变与对美政策(1969~1976)”,《外交历史》,第34卷,第2册(2010年4月),第408页。
[14].“会谈备忘录:1975年10月21日下午6∶25~晚8∶05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794页。
[15]. 杨奎松、夏亚峰,“在革命与缓和间摇摆”,第413页。
[16]. 同上,第414页。
[17].“会谈备忘录:1973年2月15日下午5∶57~晚9∶30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38页。
[18]. 同上,第32页。
[19].“会谈备忘录:1973年2月17日晚11∶30~18日早1∶20于北京”,《美国外交关系》,第18卷,第137页。
[20].参见第十三章“‘摸老虎屁股’:对越作战”及基辛格《动乱年代》(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出版社,1982年),第16~18页,第339~367页。
[21].结果证明中国的分析长期而言不如往常准确,因为如今一般均承认,1975年签署的《赫尔辛基协定》是削弱苏联对东欧控制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