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在中国:与毛泽东会面
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对尼克松来说,这是个胜利的时刻。这位反共老手果断地抓住了一个地缘政治的机会。为了体现出他能取得如此成果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也为了象征他开启的新时代,他想单独走下“空军一号”专机,向周恩来致意。当时,在中方的军乐团演奏的《星条旗永不落》的乐曲声中,周恩来穿着裁剪精致的风衣,站在停机坪上,在凛冽的寒风中迎候着。接下来就是双方象征性的握手那一幕,它抹去了杜勒斯当年傲慢失礼的阴影。不过说来奇怪,这虽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却颇为低调。尼克松的车队驶入北京城时,街上没有人旁观。《晚间新闻》也把尼克松的到达列为最后一条。[19]
虽说整个过程的开端相当富有革命性,但当时双方尚未对最后的公报完全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在台湾问题的关键段落上。搞庆祝活动还为时过早,也许还会削弱中国在谈判桌前泰然自若的姿态。中国领导人也知道他们的越南盟友因为中国给了尼克松振奋美国人心的机会而怒不可遏。要是越南发现其盟友在首都公开集会支持他们的敌人,肯定会让一向脆弱的中越关系走向破裂。
所以,我们的东道主没有举行公开集会。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他们邀请尼克松在抵京后几小时之内就会见毛泽东。其实,用“邀请”一词不太准确,因为跟毛泽东的会面每次都不是事先约定好的,而是像从天而降的消息。这好像过去君王召见臣民的方式。第一次知道毛泽东要会见尼克松的消息是在我们刚刚到达之后。我获悉周恩来要在会客厅同我见面。我去了之后,他说:“毛主席想见总统先生。”我不想留下尼克松是蒙召的印象,因此提出了几个有关晚宴上活动次序的问题。周恩来一反常态,竟露出不耐烦之色,说:“毛主席既然邀请他,就是想马上见到他。”尼克松刚刚抵京的欢迎仪式上,会谈尚未开始,毛泽东就在向国内外人民示意他的权威了。我们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坐上了中国的国产轿车,前往毛泽东的住所。美方的特工人员不准随行;至于媒体,也只能被事后通知。
我们穿过一道位于北京东西横贯线上的宽宽的大门,来到了毛泽东的住所——中南海。这里的路沿湖蜿蜒曲折,湖的另一边就是高干们的居所,这一排房子都建于中苏友好时期,庄严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和国宾馆很像。
毛泽东的居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只是离别的房子略远一些。这里没看见警卫,也没有其他的权力标志。小小的前厅几乎被一张乒乓球桌占满了。我们被直接带入了毛泽东的书房。书房不大,三面墙的书架上杂乱地放满了书稿,桌子上、地上也堆着书。房间的一角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这位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领导者却愿意被看做是一个哲学家。当然,他不需要用传统的王权标志来表现他的权威。
毛泽东从一组围成半圆形的沙发中间站起身来。他身边有位护理人员,以便在必要时伸手扶他一把。我们后来才知道,几个星期前,他刚刚接二连三地发过几次严重的肺心病,行动不便。克服了行动困难之后,毛泽东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决断力。他用双手抓住尼克松的双手,向其抱以最慈祥的笑容。这张照片后来被刊登在所有的中国报纸上。中国人很善于用毛泽东的照片来表达一种气氛或政策动向——照片上的毛泽东要是怒容满面,就表示一场风暴在即;要是他用手指点来宾,则说明他这位老师被学生耍了个小花招,因此不甚满意。
这次会面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到毛泽东的风趣和他话中有话的谈吐风格。多数政治领袖谈自己的想法时,都是逐条陈述的,他则像苏格拉底一样用问答法,先问个问题,或发表一个意见,然后请对方评论。接下来他再讲一条意见。对方会从这些尖锐的辞令和一个个问题中发现他思路的走向,但他很少会把话挑明。
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跟尼克松谈哲学或战略问题。尼克松跟陪同我们从上海到北京的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说愿跟毛主席谈谈哲学(“空军一号”专机曾在上海稍事停留,让一位中国领航员登机),但毛泽东拒绝了。他说,基辛格是这些人中唯一的哲学博士,还加了一句,“今天请他主讲,如何?”毛泽东好像出于一种习惯,要在来宾之间挑起“矛盾”。他一边表示谦虚,一边调侃了别人,又可以在总统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埋下不和的种子——一般来说,总统是不会乐意被自己的安全事务助理抢了风头的。
尼克松提了几个国家的名字,暗示想讨论这些国家造成的挑战,毛泽东都未予理会。尼克松是这样列举几个主要问题的:
比如,我们必须自问——当然只是在这个房间里说说而已——为什么苏联在贵国边境上部署的兵力多于他们在西欧边境部署的兵力?此外,日本的前途如何?我知道我们在这一点上意见不一,但日本是中立、全无防卫好呢,还是让日本跟美国保持某种关系好?……问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是哪一种威胁,是美国的侵略还是苏联的侵略。[20]
毛泽东拒不上钩。他说,这些麻烦的问题他不想深谈,他建议我们跟总理去谈。
那么,毛泽东想通过他貌似漫无中心的谈话表达什么意思呢?他最重要的信息都在言外。首先,双方在为台湾问题进行了20多年的相互指责之后,在谈话中却没怎么谈到。关于台湾只讲了下面几句话:
毛泽东: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可不喜欢这个……他叫我们共匪。最近他有一个讲话,你看过没有?
尼克松: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
周恩来:一般来说,我们叫他们“蒋帮”。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毛泽东: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的交情长得多。[21]
第一,没有威胁,没有要求,没有最后期限,也没有提到过去的僵局。在一次战争、两次军事对峙和136次一无进展的大使级会谈之后,台湾问题已经不再那么急迫了,至少已被暂时束之高阁,就像在此前的密谈中周恩来所说的那样。
第二,毛泽东想表示,尼克松是个受欢迎的嘉宾。那张照片就能说明这一点。
第三,毛泽东急于说明中国对美国没有威胁。他说:
现在,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22]
中国军队不出国界这句话说得很隐晦,意思就是,我们不必担心中国会对越南进行像朝鲜战争中那样的大规模干预。
第四,毛泽东还想传达这样一层意思:他在向美国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困难已经克服了。他对林彪进行了一番批评。林彪在1971年9月政变流产后坐军用飞机从北京出逃途中摔死在蒙古。毛泽东说:
我国国内也有反动集团,反对我们与你接触。结果呢,他们跳上飞机逃往国外去了……苏联呢?他们最后总算跑去收尸了,但什么都不说。[23]
第五,毛泽东赞成加快双边合作,敦促就这个问题展开技术讨论:
我们这边办事也有官僚主义。比如,你们想搞人员往来、贸易。我们就是死不肯,坚持不先解决大问题就不谈小问题。我自己也这么坚持过。后来我看还是你们对,我们就打起了乒乓球。[24]
第六,他强调他喜欢尼克松,不光是喜欢尼克松个人,还因为他情愿与“右派”政府打交道,因为他们更可靠。毛泽东竟令人惊异地说他“投了”尼克松“一票”,他说,这些“右派”当权,他比较高兴。(至少是在西方。)
尼克松:主席说投了我一票,你是在两害之中取其轻。
毛泽东:我喜欢右派。人家说你们是右派,说共和党是右派,说希思首相也是右派。[25]
尼克松:还有戴高乐。[26]
毛泽东:戴高乐另当别论。人家还说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是右派。这些右派当权,我比较高兴。[27]
不过他也警告说,如果民主党在华盛顿掌了权,中国也还是会跟他们打交道的。
在尼克松访华之初,毛泽东就全力准备好了这次访问的大方向,但并未对即将开始的谈判给出任何具体的指示。当时还不清楚能否找到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所有其他的问题基本上已解决了),不过他同意尼克松和周恩来将要讨论的内容丰富的合作议程。中方已经为这场对话安排了15个小时。大方向定了以后,毛泽东建议如果我们未达成一致的公报,要保持耐心。他认为写不出公报不算失败,反而应激励双方继续努力,把要制订的战略计划超越一切其他的考虑,甚至包括台湾问题上的僵局。毛泽东告诫双方不要对一个问题的谈判期望过高。他说:
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人家会说……第一次没有谈成,那么人们就会议论,为什么第一次没谈成呢?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28]
换言之,即使出于什么始料未及的原因,将要展开的会谈陷入僵局,中国还是会坚持不懈,争取在将来跟美国实现战略合作。
会晤快结束时,提倡继续革命的毛泽东向他此前还在大肆批判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总统强调,意识形态对两国的关系不再重要了。
毛泽东:(指着基辛格博士)“只争朝夕”的是他。我觉得,总的说来,我这种人说话像放空炮!(周恩来哈哈大笑。)比如这样的话:“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29]
这时,毛泽东放声大笑,好像几十年来张贴在全中国公共场所的口号居然有人会把它当真。他最后以嘲讽、戏谑又令人安心的言语结束了谈话:
你,作为个人,也许不在打倒之列。他们说,你这个人(指基辛格博士)也不属于被打倒之列。如果你们都被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30]
我们的长期人身安全就这样得到了保证,而且最高权威还担保了双方的关系与意识形态无关。于是,双方便开始了为期5天的对话,其中还穿插有宴会和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