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本 >
- 战争与和平 - 娄自良译 >
- 第四部 >
- 第三卷
二
对所谓战争规则的最明显和最有利的背离之一是零散的人们对挤在一起的人群采取行动。此类行动经常在具有人民性的战争中表现出来。这种行动就是不以集群对抗集群,而是化整为零,击敌一部,打了就跑,以免遭到大部队的进攻,然后再待机出击。西班牙游击队是这样做的;高加索的山民是这样做的;俄国人在一八一二年是这样做的。
人们把这种作战方式称为游击战,以为这样的称呼可以说明它的意义。其实这种作战方式不仅不符合,而且直接违反众所周知并被公认为绝对正确的战术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进攻时应集中兵力,以优势兵力对付敌人。
游击战(历史证明这种作战方式是经常取得胜利的)直接违反这个原则。
这个矛盾现象是由于军事科学把兵力等同于部队的数量。军事科学认为,部队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军团总是占据优势。
这样说来,军事科学就像力学那样,只根据力与其质量的关系来考察力,就会说,兵力的对比相等或不相等,是由于其数量的相等或不相等。
力(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之积。
在战争中兵力也是数量乘以某种东西,即乘以某种未知数x之积。
军事科学在历史上看到部队的数量与其实力不相符、小部队战胜大部队的无数实例,便含糊地承认有一种未知的乘数存在,时而在几何图形中,时而在武器装备中,时而——这是最常见的做法——在统帅的天才中竭力想把这个未知的乘数找出来。但是代入所有这些乘数的值都得不出与历史事实相符的结果。
实际上只要放弃为吹捧英雄而确立的对高级将领的指挥在战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就能找到这个未知数x。
这个x是部队的士气,即组成这支部队的全体官兵对投入战斗、甘冒危险的愿望究竟有多大,完全不取决于指挥战斗的人是不是天才,是三线作战还是两线作战,使用的是大棒还是一分钟打出三十发的火枪。对战斗具有最大愿望的人总是置身于对战斗最有利的条件。
部队的士气是乘以数量而得出兵力的那个乘数。军事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求出部队士气这个未知乘数的值。
要完成这个任务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再把兵力借以表现的条件,诸如统帅的命令、武器装备等等代入整个未知数x的值,不能把它们本身看做乘数的值,而要承认这个未知数的整体,即投入战斗、甘冒危险的愿望究竟有多大。只有这样,在用方程式表示一定的历史事实时,才有望通过这个未知数的相对值的比较而确定未知数本身的值。
十个人、十个营或师与十五个人、十五个营或师作战,打败了后者,毙俘其全部,而自己伤亡了四个;那么一方的损失是四,另一方是十五。由此可见四等于十五,即:4x=15y。由此可见,x∶y=15∶4。这个方程式没有表示未知数的值,但是它表示了两个未知数的比例。将取自历史的不同单位(战役、战争、战争阶段)代入这个方程式可得出一系列数字,想必这一系列数字中是包含着规律的,要发现这些规律是可能的。
关于投入大量兵力进攻、分散撤退的战术原则只是无意中证明了一个真理,即部队的力量取决于它的士气。率领人们冒着炮火前进比起摆脱追兵需要有更多的纪律,因为要维护这样的一些纪律,只有在集群行动中才有可能。可是这个原则忽略了部队的士气,因而往往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在士气十分高昂或低落的地方——在所有的人民战争中。
法国人在一八一二年退却时,虽然在战术上应当分散自卫,可是却挤成一团,因为部队的士气急剧低落,只有集群才能把部队维系在一起。反之,俄国人应当集群进攻,实际上却化整为零,因为士气大振,人们无需军官号令就自动地打击法国人,也无需强迫而甘愿效力,奋不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