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价、税、财联动”方案的设计

字数:2273

国务院领导人也希望1987年改革迈出决定性的步伐。为什么要迈大步?当时列出三条理由。首先,中央已经提出争取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新体制基础的任务,要争取在“七五”期间进入新的轨道,必须在明后年再打一个大的战役。其次,目前处于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交错的时期。1984年以前,旧体制仍起着主导的作用;1985年以后开始进入两种体制的均势、对峙状态,新旧体制谁也起不了主导作用,因而矛盾很多,摩擦很多,漏洞也很多,社会上议论纷纷,两种体制对峙不宜拖得太久。最后,经过几年的探索,改革的路子和轮廓越来越清晰,领导和群众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社会的承受能力增强了。如果再努力使经济生活更宽松一些,明后年迈出改革的重要一步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不过他也说,我国的体制改革不是把总体方案预先设计好,在一个早上施行,而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这就决定了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过渡的时间不会很短,至少要十年左右。①

①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9)》(1986年),第145页。

3月中旬,赵紫阳提出价格、税收、财政配套改革的设想。②他在3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了阐述。他说:新旧体制胶着对峙的局面“不宜拖得太久”,要在“七五”期间“进入以新体制为主的阶段”。“具体说来,明年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设计、去研究:第一是价格,第二是税收,第三是财政。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他强调,“关键是价格体系的改革,其他的改革围绕价格改革进行”。重点解决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资料计划价格偏低的问题,使两种价格的水平逐步趋于接近,把这一系列产品的价格大体理顺。同时要考虑逐步缩小国家计划内分配的数量,扩大市场调节的部分。①这就是“价、税、财联动”改革设想的由来。

②关于提议搞“价、税、财联动”改革,杨启先说是吴敬琏提的建议,当时大都认为有道理,赵紫阳也听进去了,并接受了这个建议。吴敬琏否认这个说法,他说,1986年1月下旬,由体改所主持,联合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召开了一个讨论会。会上提出了四种方案:一是体改所王小强、宋国青提出的国有企业“包、租、卖、分”的方案,二是体改所徐景安提出的各种价格改革方案,三是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提出的关于企业、市场、宏观调节体系的三环节配套改革方案,四是华生提出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方案。1月25日,向赵做了汇报,赵对四个方案都觉得没有把握。吴敬琏说,“价、税、财联动”是赵本人提出的,我是坚决拥护的。见萧冬连对杨启先的访谈,2007年8月28日;萧冬连等对吴敬琏的访谈,2010年12月13日。

①转引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第65页。

4月上旬,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1987和1988年的改革方案。领导小组由田纪云负责,成员有张劲夫、宋平、陈慕华、王丙乾、安志文、吕东、马洪等国务院主要部门领导人和周小川、楼继伟、宫著铭等年轻人。下设办公室,主任安志文,后为高尚全。副主任有姜习、杨启先、傅丰祥、郑洪庆、吴敬琏。领导小组没有开过会,方案设计主要由办公室(简称“方案办”)主持。办公室下成立了价格、财税、计划投资、金融、工资、外贸、流通、企业改革八个项目组,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分别研究出方案,再进行综合协调。各组都集中了相当的力量,并调动中央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价、税、财配套改革”的核心是价格改革,基本思路是“先调后放”,把生产资料价格一次性调到合理水平,生产企业由于涨价增加的利润国家通过税收把它收上来;使用企业由于涨价增加的支出,国家通过财政补贴返还给它,通过这种办法把价格体系理顺,让计划价与市场价靠拢,然后放开,实行市场价格。

开始设想把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建材和化工六大系列的价格一次性上调。6月11~12日在玉泉山向国务院总理汇报,姚依林、田纪云等参加。方案办提出大小两种方案,大方案涉及500亿~600亿元,实际带动物价指数上涨9%~10%;小方案涉及300亿~400亿元,实际带动物价指数上涨7%。安志文说,方案办多数倾向大方案,财政部赞同小方案。除了这个方案外,安志文还介绍了别的方案,如社会科学院华生提出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北京大学厉以宁提出股份所有制。国务院总理不赞同采用其他方案,他说,我们搞改革,一开始搞自主权,就是所有制的改革,为什么自主权走到一定程度走不通了?因为受到许多外部条件限制,经营差的不一定得益少,经营好的不一定得益多。走到这一步,要改革就要考虑价格,考虑价格就有风险。股份制是一个问题,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行。华生提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听了两次,没解决问题。他倾向于采用大方案,多数人表态赞同,包括马洪。唯有安志文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样搞风险太大。他说:“对这个以生产资料全面调价的起步方案,体改委机关里有人忧心忡忡,这样改究竟好处是什么,担心改不好又走上集中的体制。我觉得要慎重再议论一下。”①田纪云说,我赞成再论证论证。姚依林说,如放开先从生活资料放好,然后再放生产资料。最后国务院总理表态说,看来六大系列一起动,可能风险太大,通货膨胀率太高。那咱们试着来,先动一个钢铁系列,其他的先不动。②

①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6年卷),第79页。

②萧冬连对杨启先的访谈,2007年8月28日;萧冬连等对吴敬琏的访谈,2010年12月13日。

会后决定,1987年先动钢铁系列,煤、电、油、运、水泥、石化等生产资料价格到1988年视情况逐步适当调整。为什么先动钢铁?长期以来钢材供应紧张,近年来每年进口约2000万吨。由于计划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和进口价格,生产环节浪费很大,流通环节漏洞很多,每年用于进口钢材的财政补贴高达数十亿元。当时认为,理顺钢材价格成了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198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先从调整钢材价格入手,同时减少钢材计划分配的数量,扩大钢材市场。方案规定,从1987年开始,标准圆材计划价格每吨从693元提到1000元,并允许浮动,但上浮不超过20%。同时从钢铁企业每吨收税307元。③据测算,整个钢材价格大体上涨50%,推动总体物价上升不超过20%。8月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的就是这个缩小了的方案。会议确定,国家组织订货1000万吨为保障重点项目供应,其余2000万吨统配钢材交由市场调节,1988年基本取消钢材计划调拨制度,形成一个开放的钢材市场。9月13日,邓小平在听取几位国务院领导人汇报后说:赞成你们明年改革的方案。9月下旬,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向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做了通报。①

③国务院改革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明后两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1986年8月)。

①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9)》(1986年),第158页。


一 整体推进还是局部试验三 “价、税、财联动”方案为什么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