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建设科研机构

字数:2885

后勤的科学技术是在加强战备,准备打仗总的指导思想之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军队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后勤的保障,建设现代后勤,就必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我在一九六〇年广州军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说:「我军的装备将日益现代化,后勤如果不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大量的科学技术干部,将寸步难行。」我在主持总后的工作期间,一直把后勤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提到工作日程上。应当说我对后勤科学技术是抓很紧的,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总后领导中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他们是很少懂得科学技术的,包括我自己在内。但是有些人,自己不懂又根本不去学习,长期安于现状,闭眼不看客观发展的需要,故步自封,以外行自居,他们的根据是「外行能领导内行」,因此,在发展科技这个问题上,在总后常委内部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和分歧,又常常和人事关系、「团结」问题搅在一起,搞得十分复杂,令人头痛!

当时总后有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当时还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他们说:「后勤是管柴米油盐的,除了看病需要点技术之外,还有什么科技!」他们还认为,在后勤提倡发展科技就是「矮子蹬板凳,自己提高自己」,这是在后勤系统发展科技的一大思想障碍。

在总后,发展科技,还有一大障碍,就是在干部使用上的论资排辈思想。你要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他就说是打击排斥老干部!你要提拔一些知识分子,他就问你要靠什么人管后勤?他们说:教授未必会做饭,而大老粗倒是内行。对于发展科技的问题,在总后领导层内长期思想不统一。

一九六三年秋,贺龙元帅在三〇一医院住院,我同李聚奎、张令彬等同志去看望他,他在和我们谈话中谈到了科技问题。他说:「这几年你们总后的工作搞得不错,走在几个总部的前面去了,这是在历史上少有的,过去骂后勤娘的比较多,说好话的很少。今后,你们除了继续搞好工作之外,就是要抓紧学习,现代化军队的后勤,没有文化,没有科学知识是搞不好的。」他说:「有一种说法,什么后勤是管油盐酱醋的,土包子比洋包子管得好,这是偏见,是保守思想的表现。」贺帅的这番话,使在座的人听了面红耳赤,好不是滋味!后来,我让张令彬同志在常委会上传达了贺帅的谈话,对总后领导干部提高对科技的认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在主持总后工作后,在加强与建设科研机构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军事医学研究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的研究,我们算是起步较早的。解放不久,我们就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一个研究机构(在上海)的基础上组建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当时全院有教授级的研究人员8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科研究的带头人,例如蔡翘教授等,他们在抗美援朝时期就开始了研究工作。一九五八年新院址在北京建成后,军事医学科学院全部迁来了北京,当时扩编为放射医学、军事劳动生理、部队卫生营养、微生物流行病、药理毒理五个研究所。这样就成了一所人才、机构各方面都比较强的研究机构了。

由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主要是研究「三防」,研究成果不是一下子能够拿出来的,因而许多当前战备急需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因此,我提议把各军区卫生防疫研究所改编为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研究本地区的部队作战的卫生保障问题,例如,沈阳研究寒带卫生保障,广州研究热带卫生保障,兰州研究高原卫生保障等等。后来的实践证明,明确这些研究机构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他们的研究工作也是最见成效的。

(二)组建五三研究院。(略)

(三)组建营房工程设计院。

总后营房部的设计力量是比较强的,在五十年代,就设计过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和其它一些要求很高的大型的工程。但过去是把设计和建筑业务混在一起的,设计人员要用很多的时间去搞业务管理工作,这对发挥工程设计人员的专长是很不利的。

在加强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的「三防」思想指导下,对军队的营房工程,特别防护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加强设计力量,于是就将营房部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设计人员集中起来,成立营房工程设计院。该院编为特种工程、营房工程、仓库工程三个设计所。

军队的仓库工程设计任务很大,营房部设计院的力量不够用,需要把各军区的力量统一使用。先后将北京、南京、福州、广州、昆明等七个军区的设计室扩编为设计所,由总后营房部设计院统一使用。军队的营房设计院除了担负军队的设计任务之外,还担负过地方上不少工程设计,一般的都能做到用方满意。

(四)组建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

过去,后勤系统只有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很少的研究人员研究有关后勤装备,但力量很有限,极不适应现代化后勤建设的需要。为此,我提议把一些分散的后勤科研人员集中起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以加强后勤技术装备的研究。

组建后勤装备研究院,我真是受到了内外攻击。总后有人攻击我是「好大喜功」,总参军务部攻击我是「利用战备扩大编制」,这些对组建装备研究院都极为不利。此事我本来可以不顾干扰,自己干就是了,但我还是注意做通各方面的工作之后,才做正式决定。总后内部的思想统一是主要的,总参军务部的工作容易做,他们对我是放在眼里的。

为了使大家重视后勤装备的研究工作,我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成立后勤装备研究院的必要性。我同大家说,后勤装备虽然不是武器,但它是合成战斗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保障发挥战斗力的作用的。拿鞋子、袜子的质量来说吧,它的好坏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战斗节骨眼上就可能成了大事情。大家都打过仗,如果你在冲锋,正在追击敌人,鞋带突然断了,对战斗不能没有影响。还有单兵的负荷质量,解放战争的那个时候,一个战士身上只有背包、挂包、枪支、米袋、水壶等五大件,走起路来不感到负担太重。建国后,战士的个人装备逐渐多起来了,现在要背五十多斤,太重了。毛主席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战士背那么重,怎走得了呢?这就要求我们减轻负荷量,但又不能减得影响战士的生活和战斗。这不仅要减轻重量,还要缩小体积,我们要求装备战士的东西要一物多用,件数要少,但有多种用途,体积要小,但用起来非常顺手,各种东西要做得精巧美观,非常结实耐用。再如吃饭问题,怎样把饭做快、做熟、做好,这不但需要适合部队野战条件下的炊具,还要有适合各种地区需要的炊具,例如高原的、海岛的、热带的、寒带的、坑道内的、海军船上的等等。为保护部队有生力量,后勤要做许多事情,无论在什么时候保障战士吃得饱、吃得好始终是一个大事情。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部队要靠两条腿走路,东西要靠人背肩挑马车运,没有什么摩托化装备。随着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机械化装备增多了,油料保障成为后勤保障当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但有陆军用油,还有海、空军的用油,不但有普通的油料,还要有特种燃料。对这些油料怎么储存,怎样运输,在野战条件下怎样加油等等,无一不是一项专门的课题,都要加以研究解决。我们要建设战略后方基地,战役后方基地,要建设一批仓库,要储备大量的战略物资,弹药、油料、药材、被装、食品等等种类繁多,而且各有储存条件的要求,温湿度问题,防腐蚀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海岛、边防等地区特点的问题等等,都要进行精细的研究。还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的「三防」装备的研究,高空深潜等特种作业装备的研究,都提到日程上来了,都迫切地需要我们拿出研究成果来,否则谈何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

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苦口婆心地宣传,总算说服了总后内部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争取到了总参管编制的同志的同意。后来,经军委批准,一九六〇年六月一日,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成立了,从此,我军有了第一所后勤技术装备的专门研究机构。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下编军需装备、军械维修、卫生装备、车辆装备、车船油料、被装化工、物资贮存等九个研究所和两个附属实验工厂。

从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成立时起,我们就非常注意掌握他们的发展方向,研究工作的任务和重点,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拿出部队急需的科研成果来,为此,我曾多次和该院的领导干部、科研人员交换意见,大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学校整编和学制调整知识分子政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