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财务管理

字数:3321

全国解放后,我军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阶段之后,在后勤中突出的矛盾就是财务管理问题。这个问题与我军的历史有关,我军历来都过的穷生活,所以领导干部对钱对物都看得很重的,在战争年代,我军皆大喜欢的是两件大事:打胜仗,有缴获。

过去,我军上下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后勤工作中就是调钱、调物。上面调东西,下面必须服从,否则就是本位主义。在解放前,我军都是在不同的范围之内自筹自给解决自己的供应,部队的生活情况根本不一样,苦乐不均是经常的现象,部队搞本位主义,「打埋伏」早就有之,是历史的产物。在我军的历史上对本位主义似乎不在乎,挂在嘴上经常检讨总也改不了,可以说,我军没有本位主义的领导干部是少有的。这种本位主义是为了本单位的工作着想的本位主义,我自己也犯过不少本位主义。

全国解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财务法规各种经费开支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可机动的。各大军区和军兵种,领导干部能够批条子也就是为数很少的预备费。军区、军兵种首长,过去对花钱都是「说话算数,批条子有效」的,现在不行了,他们能舒服吗?这是不可能的。新的矛盾就是一个财权的问题。

一九五九年秋天,军委举行扩大会议的期间,一天下午散会后,几个军区领导把我拉去共进晚餐,他们半真半假半开玩笑地把我围攻了一顿。他们说:「你是老政治委员,现在当了总后部长,能政治多点,制度少点吗?」我说,「要政治也要制度。你们也知道,没有规矩能成方圆吗?」他们说:「方圆!我们只有兵权,没有财权,你知道吗?」我说:「你们不是都有自己后勤部,怎么没有财权?」「我们的后勤部,是你们总后派来的大使馆,我们怎能管得了。我们今天是向你提意见,你听不进去,我们为了要开支就给你发电报,一个不行就天天发一个,这样的权利总有吧?」我是初上任的总后部长,那天大家提出的那些问题是给我上了一堂很生动、很实际的大课,我认为他们向我提的那些意见,是反映了我军的历史情况的。

总后部长难当,我感到最头痛的就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各军区首长一见到我,不是讽刺就是挨骂,一句好话也没有。另一方面,天天电报很多,都是用钱、吃饭、穿衣服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之后,我感到自己不是当总后部长,是在为军区军兵种首长当管理员,大事小事都得办。这种情况,是管理制度造成的,让大家牵着鼻子走,我想应该把这种情况颠倒过来,不仅不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还要手执鞭子把别人赶着走。这就是我考虑财务改革的直接原因。

在财务管理上,我总是感到有问题,但病症在哪里?出路就是调查研究,向实际学习。对总后具体业务,我是「半瓶子醋」都不够,总后机关干部对我的反映是「讲道理可以,掐手指、算细账还要学」。为了得到真正的知识,我决心向军区军兵种首长学习,向部队后勤部长、处长学习。在了解到一定情况之后,再向财务干部学习,并展开调查研究。部队的领导同志说:「部队是执行财务制度的机器,没有办法,有困难就写报告。并不能发扬大家的积极性。要是把钱交给我们管,也并不一定就管不好。」部队的后勤干部说:「我军的后勤财务、物资管理存在的共同问题,都是从苏军进口的。要改变就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是要开刀的问题。」

我也阅读了一些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文件、数据。我得出的初步看法是:我军财务工作最大的问题是财权和军政首长的领导权分离,党委和首长对后勤工作有职有权是根本问题,后勤财务工作也应符合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分责制。总后的鼻子上安了很多的绳子,让别人牵着走。部队除了牵鼻子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我们确实把业务工作管死了。

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军财务制度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定额开支。从小定额到大定额都有,这些定额都不是根据消耗得出来的定额,而是习惯性的。

(二)只有大定额没有小定额的开支。

(三)小定额无约束力的定额开支。例如旅差费就是这种开支。旅差费如同办公费也是按照机关等级规定定额的。规定了出差人的坐车等级,伙食补助标准等,这种标准并非是计算定额开支的根据。例如一个团可以是十人次出差,也可以是五十人次出差,出差人数之多少,并不一定影响定额规定。为什么旅差费是超支最多的费用?这也是从财务管理制度而来的。这种费用只规定了出差人员的待遇,并没有规定出差人数,各单位只是考虑工作上的需要派人出差,并不考虑开支的问题。但是,如果既规定出差人员的待遇,又规定旅差费定额,同时还要规定旅差费节省归单位转为下年度使用,这样,就可基本不超支,甚至还可以有节余。

(四)在年终为什么会出现突击花钱,这也是从财务管理制度而来的。在制度规定上,行政费年终节余要上交,在这种情况下,上交和花了都一样,但与单位的利益联系起来,还是花了为好。如果在制度规定上,节余可以归单位所有,转为下年度使用,极大可能就不会突击花了。

根据对上面分析,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是从「科学」管理而来的,但科学的进程总是有时代性的,超前的科学是行不通的,后勤工作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最科学的制度就是「马虎」(实行包干,大钱严管,具体不要抠的太细)。

实行财务包干制。经费是分配的基础,制度是分配的方法。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越实行过细的制度越感到不够,实行包干的「切块」制度反而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实行大家有权大家负责,全军办后勤,不会把困难集中在总后勤部这一点上。

实行包干制的办法很简单,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把经费分为实报实销和包干报销两大类。人员生活费,牲口饲养费,战备费为一类;各种行政、专业费为一类。第二类,科目繁多,但可以归并为三大项:行政费,事业费,临时费。这些费用,除临时费没有定额规定之外,其余都有规定,规定本身就是报销的依据。

(二)由总后勤部到团一级,实行层层包干。机关和院校怎样包干法,由各大单位自行规定,但绝对不许可把经费按人头分配到科处室和个人手上。

(三)实行包千的经费,节余归单位转为下年开支,绝对不许可把节省费用分给个人。在一个单位之内,各种经费可以调剂使用。在一般情况下,超支经费不予报销。

包干制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方法,与供应标准不可混为一谈。例如,人员旅差的乘车标准和旅差费都要按标准执行,不可因为旅差费包干了,就任意随便开支。如果因为经费包干了就随便开支,是违犯财经纪律的,是要受到法纪处罚的。

包干制是一九六四年从旅差费开始的,然后才普及到其他各种费用。包干制的优点,我在这里不再多说,但我记得一点是:大大地节约了开支。我还记得一九六四年沈阳军区节约的数字是可观的。

实行包干制以后的报销方法,很多费用都可以改为以领代报。一九六一年林总去广东汕头视察工作,回程到惠阳四十二军军部,同军的首长谈到要减少连队的繁琐工作时,专门谈到了减轻司务长的工作。他随即用给笔划了一张连队司务长「以领代报」的报销表。我看到过那张表,是铅笔划的,线条很粗。林总是我军唯一从排长、连长逐级提拔起来的元帅。他是很熟悉连队的。他能划出一张这样的表,正是对基层工作的总结。

经过前后将近半年的时间,对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心里有了一些底。我把财务改革的问题准备就绪之后,最初接触的就是当时的财务部长汤平。他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谈话,使他震惊不小。我们连续谈了三个晚上,第一个晚上,他不说话,表现心情沉重。第二个晚上,他向我问了好多问题我都一一给了答复。第三个晚上,他面带笑容说话了。汤平说了三点。一、他很惭愧,过去我批评财务部就是「数字部」,今天才真正接受;二、他对我提出的财务改革,全部佩服,并称赞我是管钱的高手;三、他完全站在我一边,并承担改革的全部具体工作。我们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了。经过他向财务部进行动员,大家认识一致了,领导财务改革的力量加强了。

我把财务战线上的工作做好之后,就向总后的领导干部做工作了。对财务改革的问题,遇到了一些人的强烈抵制,他们提出的理由是:我军从来没有实行过什么包干制: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他们制定的,不能改;要是搞财务包干,他们就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了。对财务改革的问题,在总后机关闹得很热闹,正确的东西,总是越辩越清楚,经过各种方式做工作之后,特别是汤平同志以当事者的身份发言,各方面的思想都基本统一了,财务包干制定下来了。

一九六五年一月,全军后勤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讨论财务包干制。这个制度一出台,就得到了各军区各军兵种后勤部长的热烈拥护,大家一致赞同财务包干制。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财务包干制,不仅解决了财务管理本身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后勤工作同各方面的关系问题,特别解决了各级后勤同同级党委和首长的关系问题。这个制度适应我军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军政首长对财务包干制是喜多忧少。他们说:财务包干制,是把责任交给我们了,我们要把事办好。过去,没有钱可以写报告,今后写报告也难办了。」有的也说:「财务包干就是把困难下放,我们当然只有把困难承担起来。比较起来,这样办比过去办法还好些,我们主动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总的说起来,财务包干制是成功的。我对后勤工作得出了三条主要经验,第一条要有党委的真正领导;第二条要有全军领导干部的热情支持;第三条要把改善战士生活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这三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全军办后勤。


1 原文此处多一「有」字。

2 原文如此。

3 原文如此。


改革医疗卫生第十八章 军队农副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