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021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1)。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2)。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3)。”

【注释】

(1)“凡兵战之场”四句:意谓凡是冲突征战的战场,就是尸体横陈之地,若抱着必死的决心就能活下来,若怀着侥幸求生的想法反而必死无疑。立尸之地,陈尸的场所,即流血牺牲的地方。立,黄朴民说:“立,成,成为。《广雅·释诂》:‘立,成也。’”或将“立”解释为立即。傅绍杰说:“立尸之地,一着失手立即死亡之地。”幸生,侥幸求生。幸,侥幸。立,《武经七书直解》本作“止”。施子美曰:“人有所甚爱,亦有所甚畏。生者所甚爱也,死者所甚畏也。捐其所甚爱而乐其所甚畏,此固人情之所不忍也。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固万死一生之所,非可以侥幸求也。人而至此,乃能捐其所爱而乐其所畏者,盖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斗。士于斯时,有死之心,无生之志,故能变死而为生。苟为幸生,则必不致死战,故陷于死。昔王官之役,孟明视济河焚舟,示以必死,故能封殽尸而还,此必死则生也。邲之战,晋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是以大败,此幸生则死也。”刘寅曰:“凡两兵交战之场,乃止尸之地也。战危事,兵死地,不可不谨也。”陈宇说:“他(吴起)讲的一些道理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必死’与‘则生’、‘幸生’与‘则死’初看是对立的,其实又是统一的。如果整天想的是避战,那就会处处被动挨打。尤其是攻坚战,精神加胆量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胆量,任何事情办不成。因为在那‘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只有敢于出击,才能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只有不怕牺牲,果敢决斗,消灭或赶走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按,《孙子兵法·九地篇》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又,《九变篇》曰:“必生,可虏。”与本篇四句意义相近,可对照参看。

(2)“其善将者”六句:意谓善于领兵打仗的人,要让士卒如同坐在漏船之中,或者就像身处着火的房屋之下,使得有智谋的人来不及谋划,勇敢的人来不及发怒扬威,让他们以这种状态去迎战敌人,就能取得胜利。受敌,迎战敌人。施子美曰:“善将者置之于死地,陷之于亡地,譬犹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夫漏船之中,其沉也必矣;烧屋之下,其焚也必矣。于斯之时,虽有勇者不及怒,智者不及谋。何者?势不可也。用众而若此,以之受敌,何有不可?彼于斯时,惟知受敌而不知有他,故能以万死而易一生。昔王仁鉴有言:事有迫于不得已者,前有渊谷不可跃而越也,后有猛虎不可狎而近也。一旦不幸而临乎渊谷之险,视其后而猛虎逐之,宁跃而越渊谷乎?将坐而待毙于猛虎乎?坐而待毙于猛虎死也,跃而越渊谷亦死也,等死耳,待毙于猛虎,万万之死也,跃而越渊谷,万一之生也。与其有万万之死,孰若有万一之生?兵战之场,立尸之地,万万之死也,必受敌而可以求万一之生于万万之死矣。”朱墉引王汉若曰:“坐漏船之中,无有不沉者;伏烧屋之下,无有不焚者。此极状至急至迫之象。”又引芮文其曰:“临战切不可以幸生为念,其心如坐漏船之中而沉溺在迩,伏烧屋之下而性命旦夕,无刻之可缓,则敌莫能御矣。”又引唐顺之曰:“漏船烧屋是何等时候,此时求生之念,虽愚者亦智,怯者亦勇矣。”

(3)“用兵之害”四句:按,以上四句又见于《六韬·龙韬·军势》,仅两字不同,“生于”作“莫过”。施子美曰:“此言用兵之道,不可以无断,亦不可以有惑也。犹之为兽,一行而一退,若不断之象也。狐之为兽,一步而一止,此疑惑之象也。犹豫则不断,故其为害也大。《传》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则不断者为害,岂不大乎?狐疑则众惑,故灾之所由起,未至于甚害也。法曰:‘众疑无定。’国疑则不定,不疑则复定。故狐疑但可以为灾,而犹豫则为大害也。《传》曰:‘持不断之志者,开群枉之门;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传》以狐疑对不断而言之,则犹豫之为不断也明矣。不然《韬》何以亦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朱墉引邓伯莹曰:“看本文犹豫之害,狐疑之灾,见为将者当临战之时,如遇水火一般,当奋然勃然,有必死无幸生,如项羽之沉船破釜,淮阴之背水置阵,乃可以成战胜之绩也。”又引陈明卿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彼犹豫狐疑,所怕只是一个死耳。”又引汪升之曰:“疑志不可以应敌,若筹算不决,展转胸中,不但胜之分数少,而且害之分数多矣。”又引《开宗》曰:“此节言将兵在持之以必死之志,能使敌之智勇皆不及施,而后可以受敌。”李硕之说:“吴子强调,治军的将领在作战指挥时,必须决心果断,切忌优柔寡断。战争实践表明,将领能否根据敌我双方情况,把握战机,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定下决心,这对部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将领优柔寡断,事到临头前怕狼,后怕虎,当断不断,当动不动,当战不战,必然坐失战机,瞬息多变的战场形势将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见治军将领的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而沉着、冷静和果断的决心则是夺取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吴子要求将领在作战指挥中,犹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那样沉着、冷静;而计谋之成,决心之定,行动之快,要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吴子所说的‘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已成为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至理名言。”陈宇说:“许多战争经历者谈经验时有一共同感受,都会说道:打仗只要有60%的把握,就坚决打。顾虑不能太多,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绝对的把握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不要怕,不能怯敌。常胜将军是没有的,打成平局、吃点亏的事是常有的。多数仗能打赢,少数仗输了;大规模的仗能打赢,小规模的仗输了。这就是赢。”

【译文】

吴子说:“凡是冲突征战的战场,就是尸体横陈之地,若抱着必死的决心就能活下来,若怀着侥幸求生的想法反而必死无疑。善于领兵打仗的人,要让士卒如同坐在漏船之中,或者就像身处着火的房屋之下,使得有智谋的人来不及谋划,勇敢的人来不及发怒扬威,让他们以这种状态去迎战敌人,就能取得胜利。所以说,用兵打仗最大的危害就是犹豫不决,军队战败的灾难来自狐疑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