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吴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1)。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2)。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3)。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4)。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5)。”
【注释】
(1)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不能,指未经学习而能力达不到的事。不便,此指虽曾练习而尚未熟练掌握的技能。常,底本作“当”,《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常”,于意为佳,今据改。施子美曰:“《传》曰:‘不教民战,谓之殃民。’民不素教,则耳目不熟于旗鼓,手足不熟于器械。一有用焉,是以其卒予敌也,故死于其所不能,败于其所不便。”刘寅曰:“凡人常死其战阵之所不能者,败其坐作进退之所不便者。若能战阵,岂可致之死?若便于坐作进退,岂可使之败?”
(2)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意谓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在于士卒的教育与训诫。施子美曰:“《司马法》曰:‘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废其不欲不能,则不至于死败矣。将欲使之各尽其能,各得其便,则何以哉?亦不过先之以教戒而已。有以教之,则人知所习,有以戒之,则人谨所习,是必明之以号令,示之以赏罚,使之闲于驰逐,熟于击刺,明于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其在《周官》有所谓教振旅、教茇舍、教治兵、教大阅,此之所谓教也。有所谓前期戒众庶,鼓戒三阕。若大师,则掌其戒令,此所谓戒也。成周之际,犹以是而为先,况战国乎?”朱墉引尤尺威曰:“教节制言戒,乃就教之时,而寓儆戒之意。盖教而不戒,则士多怠玩不遵,所以用兵必以此为先也。”又引王汉若曰:“教者,训导也。戒,警惕也。教所以练其才能,戒所以饬其怠玩,二者并行不悖,而戒即寓于教之中。如孙武教宫嫔视心、视背、视左右手,此教也;笑者斩之,此戒也。”又引金千仞曰:“初募之兵,未习行阵,必为将者预教之以进退而部伍不乱,申饬之以刑罚而齐勇若一。若临时训练则不及矣。”陈宇说:“吴起所说的‘教戒为先’,就是指教育训练在先,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常强调的‘要把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因为不打仗,部队军事素质的提高就得靠训练’(《邓小平文选》,第2卷,2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军事训练的摆位问题,看来是古今军队所遇到的共同课题。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靠勇敢而不懂战术技术,也是不能打胜仗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在战争环境下提高部队作战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和平条件下,抓好平时的教育训练,乃是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基本途径。吴起继承了春秋时期以来即重视军队训练的优良传统,对训练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兴兵打仗,必须首先加强部队教育训练。为了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除了对军中精华进行精心培养外,对一般士卒也要强化训练。严格训练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缺乏训练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而且训练只有符合实战要求,军队才能有较强的战斗力。只有平时搞好训练,使全军掌握战术方法,熟悉作战号令,才能使部队在实战中看到指挥旗帜的变化而采取相应行动,听到鸣金击鼓的声响而进退自如。平时教育训练卓有成效,战时才能多打胜仗,否则,就要吃败仗。孔子也讲‘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意谓一万人学会战法,可以教会全军。施子美曰:“教戒之法,由寡而后可以至众。自治可以待敌,习变而后可以应率。自一人学战,教成十人,累而至于教成三军,此由寡以至众也。由寡以至众,则其力不劳而教亦易成矣。其在《尉缭子》,有所谓‘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万人;万人教成,合之三军’,是亦吴子教阵之法也。”解文超说:“《尉缭子·勒卒令》篇云:‘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战,合之万人;万人教成,合之于三军。三军之众,有分有合,为大战之法,教成,试之以阅。’这种‘百人教战’的练兵方法,即源于《吴子·治兵篇》:‘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尉缭子》在军队的编制和规模方面显得更具体,这说明《尉缭子》受《吴子》的影响之深。”
(4)“以近待远”三句:施子美曰:“以我之近,待彼之远;以我之佚,待彼之劳;以我之饱,待彼之饥。此自治而后可以待敌也。自治以待敌,则敌必为我致矣。其在孙子亦有所谓‘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是亦吴子教战之法也。”刘寅曰:“此孙子治力之法也。或曰:吴子论学战,言以近而待其远,以佚而待其劳,以饱而待其饥,欲其三军同心一力也。然必先能齐己之力,而后治彼之力耳。”
(5)“圆而方之”十句:按,此即平时训练的内容,亦是将帅的职责与任务。圆而方之,指阵势上由圆阵迅速转为方阵。圆,圆阵,是一种防御型的军阵。《孙子兵法·势篇》:“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方,方阵,是进攻型的军阵。坐而起之,由坐姿转换为立姿。坐,古人席地而坐,其坐姿如同今之跪姿。古代作战,凡进行防守时多采用坐姿,进行攻击时多采用立姿。分而合之,由分散变为集中。合,集中,集结。结而解之,由集中变为分散。解,化解,此指分散。每变皆习,各种阵法变化都做到熟练地掌握。每,各种,各式各样。习,熟悉,熟练。授其兵,向官兵发放兵器装备。先秦时期武器装备平时由国家专设的府库统一保管,临战时才发放给官兵使用。《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授兵于大宫。”施子美曰:“圆而方之者,既教以方,又教以圆,既教以圆,又教以方,欲其明于动静之理也。坐而起之者,既坐而复起之,欲其明于作止之理也。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欲其运用之皆得也。或分或合,或结或解,欲其聚散之适宜也。若是者,每变皆习,是能习变,而后可以应率也。其在张昭教习法,亦有所谓‘方之圆之,曲之锐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离而合之’。是亦吴子之法也。谓每变皆习,则自方圆坐作以至于分合结解,莫不随变而习之。既习之矣,然后可用。故乃授之兵,使之将而以用之,故可以谓之将军。将军者,将是军而为之将也。一本以为将事。”刘寅曰:“圆而方之者,谓随阵变化成形也。如十二《将兵》有方阵,有圆阵,或方而变成圆,或圆而变成方,随将所指也。坐而起之者,谓一坐一起如《司马法》‘立进俯,坐进跪’是也。行而止之者,谓行人当止而齐之也。如‘六步七步乃止齐焉’是也。左而右之者,谓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也。前而后之者,谓或进之前,或退之后,如前却有节是也。分而合之者,谓分而能合也。结而解之者,谓合而能分也。太公曰:‘分不分为縻军,聚不聚为孤旅。’兵不能分合解结,何益于用哉?使吾军每变皆习熟之,乃授其兵,是谓大将之事。”朱墉引《开宗》曰:“此节言用兵当循序成教,使之习变化之法,然后授以待敌之兵,则自不劳而兵治。”
【译文】
吴起说:“人常常死于未能学习的某件事情,败于未能熟练掌握的某项技能。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在于士卒的教育与训诫。一个人学会战法,可以教会十个人;十个人学会战法,可以教会一百个人;一百人学会战法,可以教会一千人;一千人学会战法,可以教会一万人;一万人学会战法,可以教会全军。让士卒学会:用近道便捷对付敌人的远途奔波,用安逸对付敌人的疲劳,用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由圆阵转为方阵,由坐姿转为立姿,由前进变为停止,由向左变为向右,由向前变为向后,由分散转为集中,由集中转为分散,每种变化都熟练地掌握,才将武器发放给士卒。这些是将帅应该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