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萧红全集 >
- 诗歌戏剧书信卷 >
- 附录 大家读·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谈谈作为诗人的萧红
熏风
熏风[231]
萧红一生只有三十一年,而她的创作生涯不过十年。但是,她不甘寂寞,不甘波折,不甘屈服,一拿起笔,就没有放下来,她写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包话小说、散文和少量的诗歌。她虽不以诗名,可是我却要说,她别具诗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诗人。
不以诗名 间有诗作
萧红是一个散文作家,间或有些诗作,数量不多,发表更少。从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的《萧红自集诗稿》看,全部诗稿仅七十一首,四百来行。但是,写诗是萧红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侧面,而且,她是从写诗开始进入文学创作的。研究萧红,不能不研究她的诗。
《跋涉》,是三郎(萧军)、悄吟(萧红)的小说、散文合集,载有萧红的《春曲》,写于一九三二年七月。这首诗只有四句[232]:
这边树叶绿了,
那边清溪唱着:
——姑娘呵!
春天到了。
这是春的描绘。“绿了”——春的颜色,“唱着”——春的声音,把春写的有声有色。
从这个时候起,萧红的生活有了个转折点。她跨进了人生的春天,跨进了创作的春天。
接着,萧红开始写小说,写散文了。当然,有时也写点诗。笔名“悄吟”是悄声吟咏的意思。这正是一个诗人的名字,一个女诗人的名字。
萧红的诗,有组诗《春曲》(六首),《苦杯》(十一首),《沙粒》(三十七首)。这些诗,大都是写爱情生活和个人心境的。
她写初恋,写得真切细腻:
当他爱我的时候,
我没有一点力量,
连眼睛都睁不开,
我问他这是为了什么?
他说:爱惯就好了。
啊!可珍贵的初恋之心。
——《春曲》之六
她写失恋,写得悲痛深沉:
近来时时想要哭了,
但没有一个适当的地方:
坐在床上哭,怕是他看到;
跑到厨房里去哭,
怕是邻居看到;
在街头哭,
那些陌生的人更会哗笑。
人间对我都是无情了。
——《苦杯》之十
她写心境,写得自然深邃:
什么最痛苦,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沙粒》之三四
人在孤独的时候,
反而不愿意看到孤独的东西。
——《沙粒》之一六
从萧红诗的题材看,是显得狭小的。时代感不那么强。但是也有例外:
《拜墓诗——为鲁迅先生》是一九三七年三月由日本回到上海以后写的悼诗:
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
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萧红悲悼的是正义,是为正义而毕生战斗的鲁迅先生——飘泊灵魂的安慰者,文学道路的指引者。“总觉得带走了正义”,因为代表正义的鲁迅先生逝世了;而“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因为毕竟还有代表正义的中国共产党,毕竟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地为正义而战斗的中国人民。萧红在这里对于正义的抒写,是既深刻而又沉痛的。
萧红逝世于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这以前三天,咽喉管开刀,已经不能发声了,可是还在纸上写着: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这是萧红的遗言,也是萧红的遗诗吧。它有着美好的诗的境界和诗的憧憬,并给人以诗的启发和诗的激励。
不以诗名 富于诗趣
萧红虽不以诗名,却以小说名,散文名。
虽然小说不是诗,散文不是诗,但是她的小说里有诗,她的散文里有诗。她往往是用诗的笔调来进行写作的。
先从她的小说谈起吧,小说是她的主要著作。
《生死场》是萧红成名的代表作,与其说它是一部中篇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反映旧社会东北农村生活的长篇叙事诗更为合适。小说中既没有什么伏笔、悬念、巧合之类的技巧,更没有小说传统结构的公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用诗的构思、诗的结构、诗的意境写出了诗的篇章。
胡风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给《生死场》这本书所写的《编后记》,曾经指出“这一篇不是以精致见长的史诗”,提到“《生死场》底作者是没有读过《被开垦的处女地》的,但她所写的农民们对于家畜(羊、马、牛)的爱,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所谓“史诗”、“诗篇”,无不是从小说的本质看,是诗的,是诗呵!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一部长篇。它写的是萧红的家乡——呼兰河小城,小城的风光、风物、风俗,以及自己的童年,在童年接触到的人们。她是以诗的笔触来写的:
“严寒的大地冻裂了”的景象,是诗。
“东二道街的扎彩铺”的多彩多姿,是诗。
小胡同里的种种叫卖声,是诗。
“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的画面,是诗。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大花园的繁盛,是诗。
“我家的院子”,院子的荒凉,是诗。
乃至团圆媳妇的悲惨死亡,有二伯的古怪的性格,冯歪嘴子的坚强的意志,也无不是诗。
曾经选入小学课本的“火烧云”那一段,是大家所熟知的了,那是天上的诗,也是人间的诗,把天上和人间诗化了。
锡金同志在评论《呼兰河传》时甚至说:“萧红写的这部小说,一开始似乎是郑重其事地把它当作一篇诗来写的。它的第一章可以看成是序曲一,第二章可以看成是序曲二。”茅盾同志评论《呼兰河传》时,则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见,早有许多评论家,在以诗的角度来评价萧红的小说了。
至于萧红的散文,也是富于诗的特征的。
不用列举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集了,就以《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来说吧。像这类的文章,是很容易写得非常干巴的,但在萧红的笔下,却写成了抗战的宣言书,战斗的檄文,流亡者的号角,很是感人。
此外,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是散文集,人们认为,它也是以诗的语言来叙述的,并且指出:“感情的真挚和文笔的优点,至今在回忆鲁迅的文字中也是少见的。”这种“少见”,也是指它的诗的特征而言的。
不以诗名 擅长诗艺
下面,再进一步看看她的诗艺。
先从萧红的诗体作品谈起。
她的诗,形式短小。最短的两行,一般是几行,十几行。两首悼诗算最长的了,也只二十几行,三十几行。可见她善于从广阔的生活中,选取必要的素材,加以集中,给予诗化。
她的诗,是自由诗。每首不拘节数,每节不拘行数,每行不拘字数(只《异国》一诗,两节,每节在行数和字数上比较对称)。不讲什么格律,也不重视押韵(只《苦杯》中有几首是押了韵的)。好比行云流水,任其所之,嘎然而止,自有音节,自有节奏。可见她善于表现一种散文美。
她的诗,有诗情,有画意,有时并有哲理。也就是说,具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智慧。比如她的短诗:
世界那么广大,
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样狭小!
——《沙粒》之四
理想的白马骑不得,
梦中的爱人爱不得。
——《沙粒》之二〇
这些短诗,就是富于哲理,令人深思的诗。
萧红的诗,以短小、自由、精炼取胜。这样的诗,在过去,称为小诗。这是文学革命、诗体革命中出现的诗的样式。
二是诗的节奏。
以《呼兰河传》为例。
主要是某些词句、段落的反复:
第一章: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
第四章: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
这些都明显地给读者以诗的节奏感。
三是诗的韵律。
有时自然而然地用了韵:
比如《呼兰河传》第二章——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当当的响。于是人们又都招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这种用韵,是跟诗毫无二致了。
四是诗的结构。
在文章的结构上,往往和诗相似。
像《生死场》,首尾相顾,余意不尽。
第一章“麦场”,开始是“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第十七章(最后一段)“不健全的腿”,结尾是“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在这里,通过羊的描写,有一个诗的开端,诗的结尾。
像《呼兰河传》,短段短句。
整部小说,没有什么长的段落,长的句子。比如,第五章有一处对团圆媳妇的描写,将近四十段,而每一段只有一句话、三两句话的居多。这就给人以诗的跳跃性的感觉。
五是诗的意境。
即如《桥》吧,它是短篇小说,但是读起来,却是一篇诗或是一篇散文。
在桥东住着黄良子一家,在桥西住着主人家。
黄良子,黄良子……孩子哭啦!
黄良子,孩子要吃奶啦!黄良子,……黄良……子。
可是黄良子天一亮就往桥西大门楼去喂小主人。她推着小车,给小主人唱着: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桥头捉个大蝴蝶,
妈妈坐下来歇一歇,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她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往往把中间两句丢了:“在这句子里边感不到什么灵魂的契合了。”甚至呱啦啦啦离开桥头时,她同样唱着“上桥头,上桥头……”,“后来连小主人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她还唱着:‘上桥头,上桥头……’”
黄良子想着自己黄瘦的孩子,“她把馒头、饼干,有时就连那包着馅、发着油香不知名的点心,也从桥西抛到桥东去”。不论抛了过去或是抛落水里,她总要说:“这小穷鬼,你的命上该有一道桥啊!”
黄良子的孩子能过桥找妈妈了。
黄良子的孩子受到小主人的侮辱。
黄良子自己也受到小主人的打骂。
黄良子的孩子为找妈妈掉下水沟淹死了。
黄良子从那些围观的人们头上望到桥的方向去,“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柱”,“于是肺叶在她的胸的内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在仅仅五千多字的短篇里,含蕴着多少悲酸,多少诗意呵!
六是诗的穿插。
在萧红的作品里,常常穿插一些创作或引用的诗歌。
《朦胧的期待》里的李妈,《生死场》里的成业,唱过小曲。《马伯乐》里的马伯乐哼着“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如僧家半日闲”之类的诗句,涉及十四首古诗。所以这些,对于人物的塑造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在这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诗意。
可见,萧红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诗的手法,她是擅长诗艺的。
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
我们读着萧红的作品,就像读书看画一样。萧红这个艺术特色的形成,有学诗学画等等原因,然而最根本的,是她有一颗“诗心”——一颗诗的心灵,一颗诗人的心灵。正如罗荪同志所说的:“一颗诗人的灵魂,一颗崇高而纯洁的心。”或者如萧红自己所说的:“……诗人的心,是那么美丽,水一般地,花一般地……”或者如萧军回忆萧红所说的:“在我面前的只剩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
这些都是对“诗心”的写照。但是到底什么是“诗心”呢?
黑格尔曾经说过:“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我国清代叶燮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据此可以说,“诗心”就是这样一种“心胸”、“胸襟”,它包括作家、艺术家主观上种种因素——资禀、气质、人格、性情、思想、学识、才能等等在内。
那么,萧红在这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人们的论述,她是这样一种人,有这样一颗心: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萧军)
——爱笑,无邪的天真……(许广平)
——萧红是一个善于抽烟,善于喝酒,善于唱歌的不可少的脚色。(绿川英子)
——她的谈话是很自然很真率的。(丁玲)
——萧红真挚的心魂的大门,在苦难临头时是为人打开的。(袁大顿)
——以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而疾病痼之,忧伤中之。(柳亚子)
——她是果敢坚毅的。她的血液里没有屈服的因素。(骆宾基)
——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萧红,一个不甘心做奴隶的萧红。(姜德明)
——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茅盾)
萧红自己说:“如果我健康起来,我一定要试探试探人生底海!”
正因为这样,“当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然提到了创作,她计划要写十个短篇……她还要写长篇《钟》……她还有更远大的计划,要写一部北大荒开荒生活的长篇小说《泥河》……她还计划着,当全国的土地都解放了,她要跟一些朋友,一道去访问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走过的地方。她甚至在诗中热烈地向往着‘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姜德明语)
概括地说,她性情真挚,富感情,爱真理,有理想,肯战斗。
萧红就是具有这样一颗诗心的真正的诗人。
在生活中有诗。作家有诗心。诗心写出诗或诗一样的作品——她写了些抒情样式的诗;写了些叙事诗、牧歌或史诗般的小说,写了些散文诗般的散文。
这就是萧红的创作道路。这就是萧红的艺术特色。
让我们向萧红学习,首先具有一颗诗心,其次,以诗心去发现生活中的诗,然后以诗的彩笔去塑造一个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