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萧红全集 >
- 诗歌戏剧书信卷 >
- 附录 大家读·不以诗名
注解
[1]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2]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春,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3]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春,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4]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春,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5]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6]该组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春,第一首收入五画印刷社(哈尔滨)一九三三年十月初版《跋涉》,其他五首生前未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书稿》。收入《跋涉》的《春曲》与自集诗稿的《春曲》第一首略有不同。收入《跋涉》的《春曲》如下:
[7]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二年七月三十日,首刊于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国际协报·国际公园》(哈尔滨),署名悄吟。
[8]该诗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三日《大同报·夜哨》(长春)第一期,署名悄吟。
[9]该组诗创作于一九三六年夏萧红去日本之前。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10]该诗创作于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附于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致萧军》信后,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11]该组诗创作于一九三六年底至一九三七年一月初,前三十四首,首刊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文丛》第一卷第一号,署名悄吟。发表时标注“一九三七·一·三·东京”,为公开发表的组诗创作完成的日期。“三五、三六、三七”三首诗未公开发表,收入自集诗稿《沙粒》中,首刊于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
[12]该诗创作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八日,首刊于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大公报》副刊《文艺》(上海)第三二七期,署名萧红。收入作者自集诗稿时,标题为《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13]该诗为纪念革命烈士金剑啸而作,创作于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日,收入夜哨丛书出版社(上海)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初版《兴安岭的风雪》附录中。后收入一九八〇年十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14]该剧与塞克、端木蕻良、聂绀弩等共同创作于一九三八年三月初,由塞克整理完成,首刊于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七月》半月刊(武汉)第二集第十期,署名塞克、端木蕻良、萧红、聂绀弩。
[15]该篇创作于一九四〇年七月,首刊于一九四〇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大公报》(香港)副刊《文艺》第九五二至九五九期、《学生界》第二三六至二三八期,署名萧红。
[16]何半仙:鲁迅小说《明天》中的人物“何小仙”。
[17]孔乙己: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人物。
[18]阿Q: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人物。
[19]单四嫂子:鲁迅小说《明天》中人物。
[20]王胡: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人物。
[21]蓝皮阿五:鲁迅小说《明天》中人物。
[22]祥林嫂:鲁迅小说《祥林嫂》中人物。
[23]祝由科:用祷告、符咒等心理疗法治病的医学专科,为中国古代治病十三科中的一科。
[24]日俄战争:指一九〇四年至一九〇五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此战以沙皇俄国失败而告终。
[25]一个蒙在一条地毯□□□□□□□现在钻出来:为避报刊检查,原文首刊时用空格替代,空格中的文字为“下面的日本学生”。
[26]□+□□=□□□:为避报刊检查,原文首刊时用空格替代,空格处文字分别为“人”、“兽性”、“西洋人”。
[27]□+□□□=□□□:为避报刊检查,原文首刊时用空格替代,空格处文字分别为“人”、“家畜性”、“中国人”。
[28]□□□□□□□□:为避报刊检查,原文首刊时用空格替代,空格文字为“另外一个日本人上”。
[29]□□□□□□□□鬼祟的走去:为避报刊检查,原文首刊时用空格替代,空格文字为“目送着那个日本人”。
[30]《新生》:巴金小说,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被国民党当局冠以“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所禁。鲁迅一九〇六年弃医从文后,曾在日本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
[31]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孤桐、秋桐等,湖南长沙人。学者、作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曾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32]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皖系军阀首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33]段执政惨杀青年:指“三一八惨案”。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集会,要求段祺瑞执政府拒绝日、美、英等八国要求撤除天津大沽口国防设施的通牒,段祺瑞令其卫队开枪镇压,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史称“三一八惨案”。
[34]自由大同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简称。一九三〇年二月成立于上海,宗旨为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发起人有鲁迅、郁达夫、田汉等。一九三一年二月,自由大同盟主席龙大道在上海牺牲,该组织遂自行解散。
[35]民权保障大同盟:即“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由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其宗旨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积极援助政治犯,争取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一九三三年六月,因总干事杨杏佛在上海被特务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久即自行解散。
[36]递抗议书: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三日,鲁迅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到上海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进步作家、烧毁进步书籍。
[37]《伪自由书》:鲁迅杂文集。
[38]孙夫人:指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39]萧红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八日离开上海乘船赴日本,这是她在船上写给萧军的信。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40]君先生:萧军。
[41]莹:萧红原名张廼莹,故简称莹。
[42]源先生:黄源(1906—2003),字河清,浙江海盐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早期曾任《文学》、《译文》等杂志编辑。
[43]此信为萧红到达东京后给萧军的第一信,为首次收入。
[44]三郎:萧军。
[45]悄:萧红的笔名“悄吟”的简称。
[46]她们:指在东京迎接萧红的许粤华等人。
[47]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48]均:萧军。
[49]许:许粤华(1912—),翻译家,笔名雨田,浙江海盐人。一九三五年夏赴日本留学,萧红到东京不久后与她同住,不久她因故归国。
[5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51]华:许粤华。
[52]珂:张秀珂(1916—1956),萧红的胞弟,当时在日本留学。
[53]吟:萧红的笔名“悄吟”的简称。
[54]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萧军此时在青岛度夏、写作。该信后附《异国》诗一首,该诗已选入本卷的诗歌部分,此处不再重复收录。
[55]要来长的了:指计划创作的小说《家族以外的人》。
[56]鸡子你遵命了:鸡子,鸡蛋。指萧军按萧红的要求每天吃鸡蛋补充营养。
[57]阿拉:上海方言,“我,我们”之意。
[58]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59]旧地重游:萧红、萧军一九三四年六月至十月曾在青岛写作、生活,故称萧军去青岛是“故地重游”。
[60]我从前在旅馆一个人住着:指一九三二年萧红被困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之事。
[61]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62]黄:黄源。当时许粤华为黄源之妻,故言黄父病重,经济不够,要她回国。许与黄后来因故分手。
[63]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64]劳山:崂山。
[65]孟:孟十还,原名孟斯根,辽宁人,翻译家。曾与鲁迅合作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
[66]淑奇:袁淑奇,萧红、萧军哈尔滨时期的友人,后改名袁时洁。与萧军的同学黄之明是夫妻,后离异。
[67]商铺街:哈尔滨市道里区一条商业街。
[68]周:萧军在青岛的友人周学谱。
[69]童话:萧红在东京开始计划写一篇长的童话,后未写成。
[7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71]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72]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73]三年前有过:指一九三四年五月,因腹痛多日,萧红被送往哈尔滨郊区萧军的朋友家中休养。
[74]小海豹:萧军给萧红起的外号,此处为萧红自称。
[75]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76]写了三万字:指完成了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连载于《作家》第二卷第一号、第二号。
[77]补习学校:指东亚学校,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二月,萧红在该校学习日语。
[78]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79]黎:黎烈文(1904—1972),翻译家,湖南湘潭人。曾任《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后与鲁迅、茅盾、黄源等组织译文社,一九三六年主编《中流》。一九四七年起任台湾大学教授。一九四一年与许粤华结婚。
[80]刊物:指《中流》,文学半月刊,上海杂志公司发行。一九三六年九月创刊,一九三七年八月出至第二卷第十期停刊。
[81]《十年》:一九三六年,开明书店为纪念创业十周年,先后出版《十年》和《十年二集》,精选老舍、巴金、沈从文、茅盾等现代作家作品。编辑曾向萧红约稿。
[82]三个孩子:从哈尔滨到上海的三个青年,一个姓陈,另两个姓张,其中一个叫张璟珊,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上发表过诗歌。
[83]王关石:萧军在哈尔滨的一位朋友,画家。
[84]袁泰:萧军在青岛编《晨报》副刊时认识的文学青年。
[85]张:萧军在青岛编《晨报》副刊时认识的文学青年。
[86]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87]《八》:指萧军的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一九三五年七月作为“奴隶丛书之二”以容光书局的名义,自费出版。
[88]《江上》:萧军短篇小说集,一九三六年八月,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第二册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89]《译文》:文学月刊,由鲁迅、茅盾发起的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刊物。一九三四年九月在上海创刊,生活书店印行。前三期由鲁迅编辑,后由黄源接编。一九三五年九月停刊。一九三六年三月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一九三七年六月停刊,共出二十九期。
[9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91]交了学费:指参加东亚学校学习日文。
[92]奇:即袁淑奇。
[93]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94]刑事:指日本警察。
[95]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96]文章:指《王四的故事》,萧红创作于日本的短篇小说,载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日《中流》第一卷第二期。
[97]荣子:萧红乳名荣华,故自称“荣子”。
[98]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99]小鹅:萧军给萧红起的外号,形容萧红高兴起来,两只手左右分张,像一只受惊的小鹅。此处为萧红自称。
[10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101]童话:即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信中所提的创作计划。
[102]小花叶:指萧军从崂山采下寄给萧红的花叶。
[103]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104]季刊:指《文季月刊》。《文季月刊》原为《文学季刊》,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创刊于北平,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停刊。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上海复刊,改刊名为《文季月刊》,巴金、靳以合编。至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遭国民党当局查禁而停刊。
[105]随笔二篇:指刊于一九三六年八月一日《文季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的《随笔两篇》(《十三天》、《最后的一星期》)。
[106]虹:罗烽(1909—1991),中国现代小说家,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原名傅乃琦,辽宁沈阳人。一九三五年到上海加入“左联”,著有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集《粮食》、剧本《台儿庄》等。
[107]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青岛。
[108]第三代:指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第一部、第二部)。
[109]小东西:萧红对萧军的爱称。
[11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11]小奇、小明:袁淑奇的两个孩子。
[112]俄文先生:萧红、萧军一九三四年在哈尔滨时的俄语老师佛民娜。
[113]北四川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条南北向街道,二萧一九三六年春曾移家北四川路的永乐里。
[114]施高塔路(ScottRoad):即山阴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条街道,南北走向,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鲁迅居所位于山阴路大陆新村九号。
[115]病老而且又在奔波里的人:指鲁迅先生。
[116]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17]指日本警察的跟踪。
[118]括号内句子写上又划去了,在上面加上一句“此句我懂了”。
[119]L·:指鲁迅。鲁迅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逝世,日本的报纸十月二十日登载了鲁迅逝世的消息。因为萧红不大懂日文,误以为鲁迅到了日本。
[12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21]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后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上海《中流》第一卷第五期。编辑加篇名为《海外的悲悼》,署名萧红。
[122]周先生:鲁迅。
[123]许女士:鲁迅的夫人许广平。
[124]孩子:指鲁迅与许广平之子周海婴。
[125]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26]他:指鲁迅先生。
[127]河清:黄源。
[128]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29]牵牛房:即“牵牛坊”,哈尔滨业余画家冯咏秋(生卒年不详)的住所,是当时哈尔滨的一个文艺沙龙。
[130]十一月二日:查萧红该书信原稿为“十一月二日”,该日期可能为萧红笔误。此信中提到“郁达夫的讲演今天听过了”,若此信写于“十一月二日”,则与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日本之行时间冲突。据郁达夫传记、年谱等文史资料记载,一九三六年,郁达夫只有一次日本之行,其十一月十三日下午到达日本东京,十二月十七日离开东京。萧红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致萧军信中说:“明天我去听一个日本人的讲演,是一个政治上的命题。我已经买了票,五角钱,听两次,下一次还有郁达夫。”说明萧红在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前,未听到郁达夫的讲座。郁达夫此次在日本进行过多次讲座,而萧红在“十一月二日”是没有可能听到郁达夫讲座的。另,该信说“廿四日的信,早接到了”,说明此信写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之后,按“早收到”的语气推测,至少应在“一周”左右,以此可知,此信应写于十二月初。萧红该信中还提到打算在东亚学校课程结束后,到“私人教授的地方去读”,萧红日语学习第一期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终了,这个打算应在第一期学习即将结束之时,而“十一月二日”离第一期终了还有近两个月,亦不合常理。从这一方面推理,该信也应写于十二月初。疑该信确切的写作日期为“十二月二日”。
[131]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32]《为了爱的缘故》:萧军的短篇小说。收入散文集《十月十五日》。
[133]《爱……》:指《为了爱的缘故》。
[134]芹:《为了爱的缘故》里的女主人公,萧红是“芹”的原型。
[135]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36]“刊物”:指《报告》,鲁迅逝世后,萧军为费慎祥编的一本文学刊物。出版两期后停刊。费慎祥(1913—1951),江苏无锡人,原为北新书局职员,一九三三年成立野草书社,一九三四年自办联华书局(后曾化名同文书局、心中书局),出版过鲁迅的《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
[137]老胡:胡风(1902—1985),抗战爆发后,主编文学期刊《七月》。
[138]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39]胡:指胡风。
[140]聂:指聂绀弩(1903—1986),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湖北京山人。
[141]商市街: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一九三六年八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当年九月再版。
[142]莉:指白朗(1912—1994),中国现代小说家,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原名刘东兰,辽宁沈阳人。
[143]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44]姚克(1905—1991):翻译家、剧作家,原名姚志伊、姚莘农,笔名姚克。
[145]《弃儿》:萧军在哈尔滨时创作的一个剧本。
[146]《桥》:萧红散文、短篇小说集,一九三六年十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署名悄吟。
[147]《绿叶的故事》:萧军诗歌、散文合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48]短句:指萧红创作的短诗《沙粒》,后在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文丛》第一卷第一期发表。
[149]烧刊物:萧军在鲁迅逝世周月时,到万国公墓鲁迅墓地把新出版的《作家》、《译文》、《中流》各烧了一本。此事被张春桥、马蜂(马吉蜂)在报上写文讽刺,后引发萧军与马蜂的殴斗。
[150]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51]孙梅陵:萧红、萧军哈尔滨时期的朋友。
[152]大琴:指萧军买的一把吉他。
[153]《发誓》: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第十三章《你要死灭吗?》中众村民发誓不当亡国奴的一节。
[154]《手》:萧红短篇小说,载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作家》创刊号。后收入萧红散文、短篇小说集《桥》中。
[155]《家族以外的人》:萧红短篇小说,载《作家》第二卷第一号、第二号,后收入萧红散文、小说集《牛车上》。
[156]自传:指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创作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后刊于一九三七年一月十日《报告》第一卷第一期。
[157]清:指黄源。
[158]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59]周先生的画片:日本画家为鲁迅画的临终画像。曾载《译文》,后向《译文》订户赠送。
[160]大变动:指“西安事变”。
[161]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62]《复活》:俄国小说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
[163]《骑马而去的妇人》:英国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集。
[164]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65]健牛:指身体强壮的萧军。
[166]病驴:指身体病弱的萧红。
[167]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68]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69]周:周香谷,萧军讲武堂时期的同学。
[170]李镜之:萧红一九三〇年在北师大女附中上学时的老师。
[171]李洁吾:萧红在北师大女附中上学时的友人。
[172]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73]“八月”:指萧军的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74]“生”:指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
[175]“大连丸”:指萧军的散文《大连丸上》。
[176]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77]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78]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79]李家:李洁吾家。
[180]安娜可林娜:现译为《安娜·卡列尼娜》。
[181]冰岛渔夫: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1850—1923)的代表作,曾有黎烈文的中文译本。
[182]猎人日记:现译为《猎人笔记》。
[183]总算两个灵魂和两根琴弦似的互相调谐过:这一句被萧红涂去。
[184]括号内的文字为萧红自注。
[185]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86]卢骚:即卢梭。
[187]该信从北平发往上海。
[188]吊古战场文:唐代诗人李华(715—766)的一篇骈赋。该赋中有“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句子。
[189]该信从日本东京发往上海。
[190]老三:指萧军(三郎)。
[191]华姐:指许粤华。
[192]该信从潼关发往延安。
[193]原兄:指高原,萧红在哈尔滨读书时期的友人,原名高永益。
[194]民大:“民族革命大学”的简称,一九三八年初在临汾创办,由阎锡山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萧红曾受聘任该校的文艺指导。
[195]此段文字,用墨笔单独书写在此信第一页上方空白处。
[196]该信从西安发往武汉。
[197]端木:指端木蕻良,一九三八年五月与萧红结为夫妻。
[198]西北战地服务团: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在延安成立,由战地记者团和抗日军政大学部分学员组成的综合性文艺团体,简称“西战团”。丁玲、吴奚如任正、副主任,全团成员二十三名。“西战团”先后到山西、陕西等地演讲、演出。一九四五年六月,“西战团”被撤销。
[199]三幕剧:指话剧《突击》。
[200]等□:此处原信脱落一字。
[201]屠小姐:指胡风的夫人梅志,原名屠玘华。
[202]小朋友:指胡风的孩子。
[203]该信从重庆发往上海。一九三九年四月五日《鲁迅风》第十二期以《离乱中的作家书简》为篇名发表了信的前部分,署名萧红。
[204]×先生:指许广平。许广平将该信公开发表时,隐去了自己的姓。
[205]《鲁迅》:萧红与朋友计划出版的一本刊物,未果。
[206]台静农(1903—1990):中国现代作家,字伯简,笔名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人。早年曾与鲁迅、韦素园、李霁野等组织未名社,后在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台湾大学等大学任教。
[207]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从白朗《遥祭》中抄录,系萧红给白朗书信的片段。
[208]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
[209]西园:西园为华岗在重庆时的化名。华岗(1903—1972),笔名林石父,浙江龙游人。曾任重庆《新华日报》副主编,解放后任山东大学校长,创办《文史哲》杂志。著有《五四运动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等。
[210]文艺阵地:即《文艺阵地》,文艺月刊,一九三八年四月创刊,茅盾任主编。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出至七卷四期停刊。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四年三月,改出《文阵新辑》三期。
[211]沈山婴:华岗妹妹的孩子。
[212]沈先生沈夫人:华岗的妹夫和妹妹。
[213]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
[214]民族史:指华岗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第一卷,上海鸡鸣书店一九四〇年八月初版。
[215]迅夫人:鲁迅夫人许广平。
[216]文艺协会: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一九三八年在汉口成立。
[217]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
[218]“马伯乐”:萧红长篇小说《马伯乐》。此处指萧红长篇小说第一部第一章的手抄稿。
[219]中苏文化:即《中苏文化》,中苏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一九三六年五月创刊,郭沫若、侯外庐任主编,一九四九年五月终刊。
[220]曹靖华(1897—1987):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人。一九二四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七年四月,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回国后,在大学任教、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一九三九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221]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
[222]括号内的文字为萧红原文。
[223]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
[224]端兄:指端木蕻良。
[225]那稿子:指萧红寄给华岗的《马伯乐》第一部第一章的手抄稿。
[226]第二部:指华岗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第二卷。
[227]该信从香港发往重庆。
[228]一九四一年二月初,萧红与端木蕻良从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纳士佛台三号搬到九龙乐道八号。
[229]书:指华岗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第二卷。
[230]刊物:指端木蕻良主编的《时代文学》。
[231]熏风:原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所长。
[232]此处引诗为《跋涉》版本。
[233]卢玮銮:香港作家,散文家,学者,代表作《路上谈》《日影行》等。
[234]茅盾语。
[235]《呼兰河传》的版权之争,最先见于孙陵的《骆宾基》。(《文坛交游录》,一九五五年四月,台湾大业书店,页五至十。)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一九七九年九月,香港文艺书屋)也用了这条资料。骆宾基在《写在<萧红选集>出版之前》,(《初春集》,一九八二年十月,江西人民出版社)说:“版权之争一类,纯属虚构。”但一九八六年十月八日,接受笔者访问时,又说出另一个“版权之争”:萧红继母的女儿,曾因《呼兰河传》版权问题,向中宣部告状,要骆宾基把权益交出。
[236]该文刊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出版的《七月》第七期。
[237]该文首刊于一九三八年六月一日出版的《七月》第三集第三期。
箫红作品篇目首字笔画检索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