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漢字部首舉例

字数:16238

(1)口部之類

口舌甘旨言欠

(2)心部

(3)目部之類

目見

(4)頁部之類

頁首面耳鼻齒

(5)肉部之類

肉骨血身

(6)手部之類

手又攴

(7)足部之類

足止走辵彳行

(8)人部之類

人兒

(9)大部之類

大立

(10)士部、女部、子部、男部

(11)鬼部之類

鬼巫

(12)示部

(13)疒部

(14)天文方面

日月風雨氣

(15)地理方面

土邑山廠石阜

(16)宮室方面

宀廣屍門戶

(17)衣服器用方面

衣巾黹革韋糸網 弓矢戈矛刀斤皿缶瓦

(18)金玉財寶方面

金玉貝

(19)水部、火部

(20)植物之類

艸木竹禾米食酉

(21)動物之類

馬牛羊豕鹿犬鳥佳蟲魚龜鼠

(1)口部之類

口部的字,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跟口有關的器官,如喉、吻(嘴邊)、噣(zhòu,鳥嘴)、喙(huì,獸嘴)等。

第二類是跟口有關的行為,如含(從口,今聲)、嚼(據《說文》,嚼是噍的異體字)、吮、噬(shì,咬)、啼(啼是嗁的異體字,《說文》有嗁,無啼)、叫等。

第三類是象聲詞,如呱(gū,小兒哭聲)、啾(jiū,小兒聲)等。第一類字上古較少,後代才多起來。

第四類是屬於語言方面的事情,如命(從口從令,會意,令亦聲)、問(從口,門聲)、唯(答應)、咨(諮詢)等。

舌部可以認為口部的分支。舌字本身就從口。

甘部可以認為口部的分支。甘字篆文作 ,表示嘴裏有好吃的東西。旨嘗二字值得討論一下:

旨,《說文》:“旨,美也;從甘,匕聲。”本義是味美。《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嘗,本義是辨別滋味(《說文》:“嘗,口味之也”);從旨(味美),尚聲。

《說文》旨嘗都屬旨部,現在一般字典把旨歸入日部,把嘗歸入口部,看不出意符來了。

言部可以認為口部的分支。言字本身就從口。跟語言有關的意義,原則上從言從口都可以,例如諭喻、謼呼等;有時候甚至既從口又加言,例如諮(後起字)。

言部的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動詞,如諫、謗、讒、誣、諱、謂、諾、謝、許等。在這一類中,有幾個字值得討論一下:

謀,本義是諮詢。《說文》:“慮難曰謀。”《左傳襄公四年》:“咨難為謀。”有困難的事提出來商量叫謀,所以從言。《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訪,本義也是諮詢。《說文》:“泛謀曰訪”(廣泛地諮詢)。《爾雅·釋詁》:“訪,謀也。”所以從言。《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

誅,本義是責。斥責是言語的事,所以從言。《論語·公冶長》:“於予與何誅?”識,本義是知(懂),是記住。《說文》忘字下注雲,不識也。

忘,就是記不住。古人所謂識,指的是記住古人傳下來的話,所以從言。《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二類是名詞,如詩、詞等。《說文》詞字在司部。朱駿聲認為詞字應屬言部,從言,司聲。

第三類是形容詞。這一類字多與道德有關,如謹、誠、信、諒、詐等(信字《康熙字典》歸入人部)。這些字值得討論一下:

謹,本義是謹慎,特別是在言語上多加小心,所以從言。《論語·鄉黨》:“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誠,本義是誠實,特別是在言語上不虛偽,所以從言。《周易·文言》:“修辭其誠。”

信,本義也是誠實。《說文》:“信,誠也”。言語真實叫做信,所以從言。《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諒,本義也是誠實。《說文》:“諒,信也。”所以從言。《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跟忠直、誠實、學問淵博的人交朋友。)

詐,本義是不誠實,最初的意思是謊騙,所以從言。《說文》:“詐,欺也。”《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

言部和心部有相通之處,所以誤又寫作悞,悖又寫作誖(現在一般只寫作悖)。

欠部也和口部有關。欠字的篆文是 ,上半是氣字(氣的本字),下半是人字,表示人在呵氣。現在我們說“打呵欠”正是這個欠字。因此,有關呵氣的動作往往從欠。例如吹字從欠從口,因為吹就是“出氣”(見《說文》)。(注:吹在《說文》中重見,口部有吹字,欠部也有吹字。)歎字從欠,因為歎是太息(據《文選》注引),太息就是呵長氣。唏噓(xīxū)多寫作欷歔,是大哭後的抽息聲,所以也從欠。歡欣都從欠,徐鍇說:“喜動聲氣,故從欠。”歌字從欠,徐鍇說:“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長引其聲,也需要呵長氣,所以從欠。此外,有關吸氣的動作也往往從欠。歙(xī)是鼻子吸氣,所以從欠。飲、歠(chuò)歃(shà)都是喝,喝也需要吸氣,所以也從欠。飲字篆文作 ( ),從欠,酓聲,《說文》立有 部。歠字《說文》在 部。

欠部和口部、言部都有相通之處。因此,歡又寫作歎(有些文字學家認為歡歎有分別,那是靠不住的),?br> 又寫作嘯(現在一般只寫作嘯),歐又寫作嘔(現在嘔吐一般只寫作嘔),歌又寫作謌,歡又寫作讙。

(2)心部

心部字的偏旁共有三種寫法:(一)寫作心,放在字的下部或中部,例如意、念、恩、惠、愛、憂等。(惠字《說文》在 部。愛字《說文》作 ,從心,兂聲,在心部;《說文》別有 (愛)字,從夂, 聲,在夂部;先秦經典皆假愛為 。憂字《說文》作 ,在心部;《說文》別有憂字,在夂部;先秦經典皆假憂為 。)(二)寫作忄,放在字的左邊,如性、情、憤、恨等。(三)寫作?br> ,放在字的下部,如恭、慕、忝等。

心部的情況比較簡單,一般都是關於心理的意義。有些是大的概念,如意、志、性、情等。主要是性和情兩類的字。所謂性類的字,是關於人的德性和品質的,如忠、恭、悍、惰、怠、慈、懦、愚等;所謂情類的字,是關於人的心理活動的,如怨、怒、恨、恐、悔、惜、惕、悲、愁、慚、慰等。下麵提出三個字來討論:

惟,本義是思惟,所以從心。《詩經·大雅·生民》:“載謀載惟。”

息,本義是呼吸;從自,從心。自就是鼻字,呼吸是用鼻子的。段玉裁說:“心氣必從鼻出,故從心自。”古代科學不發達,所以人們以為氣是從心裏呼出來的。引申則口裏出氣也叫息,所以長歎叫做太息。《楚辭·哀郢》:“望長楸而太息兮。”

慢,本義是怠慢,傲慢(不是緩慢),所以從心。《孟子·梁惠王下》:“是上慢而殘下也。”《荀子·還丁罰骸熬湧磯宦!甭ㄗⅲ骸端滴摹酚新鄭迌K字。)。

(3)目部之類

目部的字都是跟眼睛有關的意義(如瞻、睡等),但是有些字的本義已經不為一般人所瞭解了。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省(xǐng),本義是細看。省字應在目部,《說文》把省字歸入眉部,那是錯的;不過眉字也從目。引申為省察的意義。《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論語·為政》:“退而省其私。”

相,本義也是細看。《說文》:“相,省視也。從目,從木。”從木的意思不大好懂,但是目的意思十分明顯。《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

眷,本義是回頭看。《說文》:“眷,顧也。”《詩經·大雅·皇矣》:“乃眷西顧。”

見部可以認為目部的分支。見字篆文作 ,本身就從目,從人(兒即人字)。有些字從目從見都可以,例如睹字也可以寫作覩。

見部指有關視覺的動作,如觀、覽等;又指有關會晤的行為,如覲(jìn,朝見)、覯(gòu,見面)、覿(dí,見面;《說文》新附字)等。下麵提出兩個字來討論:

視,本義是看;從見,示聲。注意:這個字在見部,不在示部,因為它的意符是見,不是示。(視和示在意義上也有關係,那是另一問題。)

覺,本義是睡醒;從見,學省聲。覺字從見,和睡眠從目是一樣的道理。睡眠和醒覺都和眼睛有關:睡著就閉上了眼睛,睡醒就張開了眼睛。《莊子·齊物論》:“覺而後知其夢也。”

(4)頁部之類

頁(xiè)就是頭(不是書頁的頁),篆文作 ,從 (首),從兒(人),指的是人頭。因此,從頁的字都與頭面的意義有關,如頭、頂、頰、頸等。有些從頁的字,現在看來,本義不大明顯。舉例討論如下:

顏,本義是額,所以從頁。

顛,本義是頭頂,所以從頁。《詩經·秦風·車鄰》:“有馬白顛。”引申為山頂,寫作巔。

題,本義是額;從頁,是聲。《詩經·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毛傳:“定,題也。”《楚辭·招魂》:“雕題黑齒。”注:“題,頟(額)也。”《戰國策·趙策》:“黑齒雕題。”鮑雲:“刻其額”。

領,本義是脖子(頸),所以從頁。《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項,本義是脖子的後部,所以從頁。《廣韻》:“頸在前,項在後。”《後漢書·左雄傳》:“項背相望。”

頒,本義是大頭;形容詞。《詩經·小雅·魚藻》:“有頒其首。”

頗pō,本義是頭偏,所以從頁。引申為一般的偏。《尚書·洪範》:“無偏無頗”(今本頗作陂)。

顧,本義是回頭看。因為回頭,所以從頁。《莊子·秋水》:“莊子持竿不顧。”顧和眷本義都是回頭看,是同義詞;但是二者詞義上有細微的差別,《說文》眷字下段玉裁注:“凡顧眷並言者,顧者,還視也;眷者,顧之深也。顧止於側而已,眷則至於反,故毛雲反顧;許渾言之,故言顧也。”

頓,本義是頓首(磕頭),所以從頁。《戰國策·燕策》:“太子避席頓首。”

首部可以認為頁部的分支。有人說,頁字就是首字。

面部也可以認為頁部的分支。面字篆文作 ,裏邊是個頁,即首字。

附帶談談耳部、鼻部、齒部。下麵只挑幾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字來談一談。

聖,本義為通達事理。通達事理從多聞得來,所以從耳。

聰,本義是耳朶好,聽覺敏銳,所以從耳。《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聞,本義是聽見;從耳,門聲。

齅(嗅),《說文》:“以鼻就臭也;從鼻,從臭,臭亦聲。”臭,氣味。拿鼻子去聞有香味(或臭味)的東西,叫做齅(嗅)。

鼾(hān),熟睡時的鼻息聲,所以從鼻。齡,年齡;從齒,令聲。這是《說文》新附字。齒字有年齡的意義,所以從齒。《孟子·公孫醜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5)肉部之類

肉部字的偏旁有兩種寫法:(一)寫作肉,一般放在字的下部,如腐(這類字很少);(二)寫作 ,放在字的左邊或下部,如腹、背(這類字占極大部分)。依照現代的寫法,肉部的偏旁和日月的月,字形上不容易分辨。但是從意義上還可以辨別,例如朝朔等字和天文時令有關,自然是從日月的月,不是從肉。 肉部的字,就它們的意義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名詞,指身體的部分,特別是除頭部以外的部分及各種內臟。例如肩、肘、股、肱(《說文》作厷,《肱》是厷的異體字)、腋(腋,《說文》作亦)、脅、腹、背、腳、脛、肝、膽、肺、腸等。

第二類是形容詞,指有關身體的某些性狀,如肥、腯(tú,也是肥)、腴(yú,也是肥)、腫、脹(《說文》無脹字,《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陷而卒。”《玉篇》引作脹)、膩,臞(qú,瘦)、腥(注:據《說文》,腥本指長有絛蟲的幼蟲的豬肉;腥臊的腥,本字作勝,《說文》:“勝,犬膏臭也,從肉生聲,一曰不孰也”。但先秦經典中腥臊的腥不用勝,而用腥。)、臊等。

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肯,本義是緊緊附著在骨上的骨間肉,所以從肉。篆文作 ,從肉,從 省。《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膏,本義是脂肪,所以從肉。

臘,本義是歲終祭,祭神用肉,所以從肉。《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虞國等不到歲終祭神就要被滅亡了!)

膳,本義是備辦伙食,一般指上等的餐,即肉食,所以從肉。《左傳閔公二年》:“以朝夕視君膳者也。”

胡,本義是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為獸類脖子的垂肉,所以從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跋bá,踐踏。)

修,本義是乾肉,所以從肉。

肉部和口部有相通之處,所以脣又寫作唇。

骨部可以認為肉部的分支。骨字本身就是從 (guǎ剮),從肉。段玉裁說去肉為 (《說文》:“ ,剔人肉置其骨也。”),在肉中為骨。凡跟骨頭有關的意義都從骨,如骸(hái),骼(gé),髑髏(dú lóu死人頭骨)等。體字叢骨,因為整個身體都是有骨的。

附帶談談血部。血部有蔑(miè)字,是以血塗汙的意思。從血的釁字,《說文》作釁,意思是血祭(殺牲用血塗器物)。《孟子·梁惠王上》:“將以釁鐘。”

身部也可以認為肉部的分支。身部除部首外,常用詞只有身的同義詞躬和軀,這裏無需詳細討論。

(6)手部之類

手部字的偏旁有兩種寫法:在字的下部寫作手(少數),如拳、掌等;在字的左邊寫作扌(多數),如指、揮等。

手部的字,除極少數名詞如手、指、拳、掌、技等,以及極少數形容詞如拙以外,絕大多數都是動詞,表示與手有關的動作。下麵提出一些字來討論。

抑,本義是用手按低。《老子》:“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說文》抑在印部,是 字的俗體。

揚,本義是用手舉起。《禮記·檀弓下》,“杜簣洗而揚觶。”鄭注:“舉爵於君也。”後代所謂揚鞭,也是這個意義。

承,本義是雙手捧著或接受。篆文作 ,從手,從卪(jié),從 (gǒng)。《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承飲而進獻。”(杜注:“承飲,奉觴。”)

把,本義是拿著。《史記·刺客列傳》:“左手把秦王之袖。”

探,本義是把手深深地伸進去拿東西。《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

捷,本義是獲得戰利品。大捷,是獲得許多戰利品。引申為戰勝的意義。

援,本義是攀引。《爾雅·釋獸》:“猱猿善援。”又拽過來,拿過來,《左傳成公二年》:“右援桴而鼓。”《楚辭·九歌·國殤》:“援玉桴兮擊鳴鼓。”

撫(fǔ),本義是用手輕輕地按著或拍著,對人是表示愛意。撫愛、撫慰、安撫都是這個意義。對物則是按。《孟子·梁惠王下》:“撫劍疾視。”

操,本義是拿著。《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

擁,本義是抱。《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又部可以認為手部的分支。又的本義是右手,篆文作 ,象形。從又的字例如:

叔,本義是拾。《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

取,本義是拿,拿來用。《論語·陽貨》:“取瑟而歌。”《孟子·告子上》:“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受,本義是接過來。《史記·項羽本紀》:“亞父受玉鬥。”按,受字《說文》入 (biào)部,甲骨文受作 ,這是一人的手拿著東西交給另一人的手,中間是舟字,舟不是船,而是盛物器。

攴(pū)部也可以認為手部的分支。《說文》:“攴,小擊也;從又,蔔聲。”按:攴就是撲字(撲字《說文》未收),攴撲都以蔔為聲符,從又等於從手,所以知道是撲字。攴在字的右邊,多數寫成攵。政教等字都從攴,可能是由於奴隸社會初期的政教是和鞭子分不開的,奴隸主靠鞭子來施行他們的所謂政教。(尚書·舜典》:“撲作教刑。”可見教是要撲的。)攴既是擊的意義,所以從攴的字有敲,有敂。敂字今寫作扣或叩,叩也是敲,所以敲門說成叩門,敲鐘說成叩鐘。(《說文》無叩字;扣的本義是牽馬。)從攴的字不都是打擊的意義;有些字只表示某種動作或行為,例如收、赦、改、 (更)、變、救、啟等。

放字本義是逐,最初也可能與鞭打有關。《說文》另立放部。

下麵再談幾個與手有關的字:

戒,本義是警戒(防敵人來襲)。篆文作 ,從兩手持戈。廾(gǒng)是 的簡化。後代說戒嚴就是這個意義。戒,《說文》在廾部。

兵,本義是武器。篆文作 ,從雙手持斤,斤是斧子。 是 的簡化。兵,《說文》在廾部。

要(yāo),本義是腰,《說文》在臼(jǔ)部(臼,叉手也)。篆文作 ,像兩手叉腰。《墨子·兼愛中》:“楚靈王好士細要。”

執,本義是拘捕罪人,《說文》在 (niè)部,從 (jǐ,後來寫成丸),從 (後來寫成幸)。 是拿的意思; ,《說文》說“所以驚人也。”《孟子·盡心上》:“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舜父)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埶(藝),本義是種植,《說文》在 部,從 ,從坴(lù)。坴是土塊。《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蓺黍稷。”

(7)足部之類

足部的字,意義都與腳有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名詞,如蹏(蹄)(注:《說文》有蹏字,無蹄字,經典多作蹄。)、跡(《說文》以為跡字的異體字,收在辵部跡字下)等;第二類是動詞,如跨、逾、躋、跪、跽、跣、踐、蹴等。此外有極少數形容詞,如跛。下麵提出兩個字來討論:

路,本義是道路。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從足。

距,本義是雞距(雄雞腳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介其雞,給雞穿上盔甲;為之金距,給雞加上金距,以便鬥雞。)

止部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止的本義是腳(依朱駿聲說)。腳趾的趾就是這個止,由腳的意義轉到趾的意義,這是意義縮小了。後人給止加足成趾,弄得意符重複了。從止的字都表示和腳有關的意義。下麵提出三個字來討論:

曆,本義是經過,引申為經歷,閱歷。

歸,本義是女子出嫁,從止,從婦省, (堆)聲。《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

步,本義是步行。甲骨文作 ,象兩腳走路。《說文》有步部。

走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走字金文作 ,象人奔跑,兩手擺動,下麵畫一隻腳。《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走。”走部都是一些與行走有關的字,如趨、赴等。下麵提出三個字來討論:

趣,本義是疾走(快跑),和趨差不多;又解作催促(本是催人快走),和促差不多。《詩經·大雅·棫樸》:“左右趣之。”毛傳:“趨也。”《史記·項羽本紀》:“數使使趣齊兵。”(項梁屢次派遣使者催促齊國出兵。)

越,本義是越過。《左傳宣公二年》:“惜也,越竟乃免。”

超,本義是跳過。《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

辵(chuò)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說文》:“辵,乍行乍止也;從彳(chì)從止。”其實“辵”和“行”同義(依王筠說)。《說文》說“彳,小步也。”其實彳是“行”字的左半,止就是腳。辵部偏旁,後代都寫作“ ”。凡從辵的字都和行走的意義有關。少數是名詞,如跡(跡)、道(道路)等;絕大多數都是動詞,如巡、過、進、退(《說文》彳部 字的古文)、逝、逾、迎、遇、逃、追等。這一部的字很多,下麵提出一些常用字來討論:

邁,本義是行。《詩經·王風·黍離》:“行邁靡靡。”

徒,本義是步行(徒步);從辵,土聲,本該寫成 。後代的人把辵的上半寫在左邊,辵的下半寫在土字下麵。(從字從辵,從從,徙字從辵,止聲,也是同樣的情形。)現在徒字在一般字典中改入彳部。

遵,本義是順著走。《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行。”

適,本義是往。《莊子·逍遙遊》:“適千裏者三月聚糧。”

造,本義是至(從朱駿聲說)。《儀禮·士喪禮》:“造於西階下。”造詣、深造都是這個意義。

逆,本義是迎。《左傳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齊逆女。”

通,本義是通過(窮的反面,窮是走不通)。《周易·系辭》:“往來不窮謂之通。”

違,本義是離去。《詩經·小雅·節南山》:“惡怒是違。”

迷,本義是迷了路。《楚辭·離騷》:“及行迷之未遠。”

關於遠近的意義,如遠、遼、遙、遐(遙、遐是《說文》新附字)、近、邇、迫(近也)等,因為最初是就行路說的,所及從辵。關於遲速的意義,如遲、迅、速等,最初也是就行路說的。如果從古文字說,辵是由 變來的( 是 的左半),則遠近似乎是就路途說的。

彳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說文》:“彳,小步也。”彳部的字,擇要討論如下:

徑,本義是小路。《論語·雍也》:“行不由徑。”

複,本義是往而複來。《周易·泰卦》:“無往不復。”

往,來的反面。

循,本義是順著走,與遵同義。《左傳僖公四年》:“循海而歸。”《左傳昭公七年》:“循牆而走。”《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

徐,本義是慢走,《戰國策·趙策》:“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引申為慢。

待,本義是等待。

徧(遍),本義是周匝,引申為普遍。《詩經·邶風·北門》:“室人交遍謫我。”

後,本義是遲到,後到,最後走。《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論語·先進》:“曾晰後。”《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

足,止,走,辵,彳,這五個部原則上是相通的。例如跡又作跡,踰又作逾。有些寫法,後代與《說文》有分歧。例如征,《說文》作跱,踟,《說文》作跱。有些字,《說文》有或體,如後又作 。這些都可以證明相通的道理。

行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說文》:“行,人之步趨也。”甲骨文作 ,顯然是道路。《說文》所說的只是行的引申義。因此,從行的字都與道路的意義有關。行部的字,聲符夾在中間。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行,本義是路。《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行。”《詩經·周南·卷耳》:“置彼周行。”

術,本義為邑中道(據《說文》)。《漢書·刑法志》:“園囿術路。”引申為抽象的道或法。《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術也。”

街,本義是四通道;從行,圭聲。

衢,本義也是四通道。《說文》:“四達謂之衢;從行,瞿聲。”《荀子·勸學》:“行衢道者不至。”

沖,本義是通道,即交叉路口。《左傳昭西元年》:“及沖,擊之以戈。”(趕到了交叉路口,用戈打他。)“沖要”,“首當其衝”,都是這個意義的引申。

(8)人部之類

人部絕大多數的字都是在字的左邊加上一個亻旁,亻就是人。人部的情況很複雜,區別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a)名詞,表示人的類別,如俊、傑、儒、俠、仇等。這一類的字不多。

(b)形容詞,表示人的德性,如倨、傲、儉、侈、仁等。這一類的字也不多。

(c)動詞,表示人的行為。這一類的字很多。如企、仰、伏、侍、依、倚、伸、僵、偃、僕、借、付、償、仕、使、侵、伐、俘、侮等。

下麵提出一些字來討論:

倫,本義是類(指人的種類)。《禮記·典禮》:“儗人必於其倫。”(儗,同擬,比較。同類的人才好比較。)引申為“人倫”的“倫”。

偶,本義是偶象(就是俑),所以從人。《史記·孟嘗君列傳》:“見木偶人與土偶人相與語。”

伯,本義是兄弟當中年長者。

仲,本義是兄弟當中排行第二的。

伍,本義是五人組成的集體,特指軍隊編制中的“伍”。《史記·項羽本紀》:“願賜骸骨歸卒伍。”又戶籍五家為伍。

什,本義是十人組成的集體。賈誼《過秦論上》:“而倔起什伯之中。”

負,本義是背(bēi)在背上(依徐灝說);從人,從貝。《說文》入貝部,其實該入人部。《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儋(擔),本義是挑在肩上。《國語·齊語》:“負任儋何(荷)。”

何(荷,hè),本義是扛在肩上。例見上。

作,本義是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

俱,本義是偕同,在一起。《史記·項羽本紀》:“梁與籍俱觀。”

仍,本義是依舊,照舊(不改動)。《論語·先進》:“仍舊貫。”(貫,事。)

代,本義是更遞(一個接替一個)。《孟子·滕文公下》:“暴君代作。”(作,起來,出來。)

傷,本義是受傷,所以從人。《史記·項羽本紀》:“漢王傷。”

係,本義是縛;從人,從系(繫),系亦聲。《孟子·梁惠王下》:“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累,縛。)

兒(rén)部實際上也就是人部,因為把人字寫在字的下麵,才變成 ,隸書變成兒。下麵提出幾個從兒的字來討論:

兒,本義是嬰孩。引申為兒子。《史記·項羽本紀》:“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外黃縣令的門客的兒子才十三歲。)

兄,本義是哥哥。《說文》另立兄部。

皃,就是貌字,本義是容貌。《說文》另立皃部。

先,本義是走在前面。甲骨文作 ,金文作 ,從人,從止(腳)。《論語·先進》:“先進於禮樂。”《說文》另立先部。

元,本義是人頭(依孫詒讓說)。《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說文》元字在一部。

(9)大部之類

大字篆文作 ,象人的正面形。所以大字在最初是人的意義,可能是大人的意義。從大等於從人,從大的字的意義往往和人類或人事有關。從大的字有少數和大小的大有關,例如誇、奢等。《說文》另立奢部。下麵提出幾個從大的字來討論:

夷,本義是東方之人(依段玉裁說)。《論語·子路》:“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之,往。)

亦,篆文作 ,即古腋字(依《說文》)。《說文》另立亦部。

奔,篆文作 ,《說文》從夭,賁省聲;金文作 ,從夭,從三止,象人奔走。從夭也等於從大,曲其上筆。《說文》在夭部。

交,篆文作 ,從大,象交形。《說文》另立交部。

夫,篆文作 ;甲骨文作 ;金文作 。本義是男人。上加一畫,只是要跟大字的音義區別開來(依孫詒讓說)。《詩經·豳風·七月》:“食我農夫。”《說文》另立夫部。

天,篆文作 ;金文作 。天應是顛的本字,顛就是頭頂。《周易·暌卦》:“其人天且劓。”馬注:“剠(黥)鑿其額曰天。”頭上有青天,故引申為天地的天。《說文》天字在一部。

立部可以認為大部的分支。立,篆文作 ,甲骨文作 ,象人站在地上。這個人也就是大字。一般字典裏的某些立部字在《說文》裏並不屬於立部,例如竟、章都在音部。音樂完了叫竟,音十為章。下麵提出幾個從立的字來討論:

竝(並),本義是兩人並肩而立。《莊子·馬蹄》:“族與萬物並。”《說文》另立竝部。

端,本義是直立(端正地站著)。《莊子·山木》:“顏回端拱還目而窺。”成玄英疏:“顏生既見孔子擊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視。”

竦(sǒng),從立,束聲;本義是企待。《漢書·韓信傳》:“竦而望歸。”注:“謂引領舉足也。”

竢,同俟,本義是等待。《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sī),站著等待。《漢書·翟方進傳》:“下車立 。”通作須。《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卬須我友。”(卬音áng,我。)

(10)士部、女部、子部、男部

就原則上說,士部的字和男子有關;女部的字和婦女有關;子部的字和小孩有關。例如:

士部:壻(從士,胥聲,又作婿;本義是丈夫)。

女部:妻、婦、妃、母(母字《說文》在女部)、嫗(yù,老太婆)、媼(ǎo,義同嫗)、姑、姊、妹、妣(母親,後來指死去的母親)、嫂、姨、婢、妊(懷孕)、娠(shēn,義同妊)。

子部:孺(孩子)、孟(長子)、季(幼子)、孤(幼而無父)、孕。

由於上古曾經有過一個時代是女權社會,上古的姓氏多數加上女旁,如薑、姚、姬、嬴、媯(guī)、姒(sì,《說文》無姒字)等。連“姓”字本身也是女部字。關於婚姻的字也是女部字,例如嫁、娶、姻、媵(yìng,陪嫁。《說文》無媵字)、媒、妁(shuò,與媒同義)等。奴字兼指男女兩性,但是也入女部。

古人也根據男女兩性的特點,造了一些字。例如壯字從士,因為健壯、丁壯和戰爭有關,那是男子的事;姝、孌( 字的籀文)等字從女,因為這些形容詞常常應用在女子方面。

到了男權社會的時代,從文字上可以看見許多侮辱女性的痕跡,例如姦、奸、嬖、妄、妬、婪、嫉、嫌、妨等都是女部字。其中有些字已經被後人改成另一寫法,例如媮改成偷,嬾改成懶。

士部的字,常用的只有三個(士、壯、壻);現在一般字典中的士部字,有許多在《說文》裏並不屬於士部。下麵提出幾個女部和子部的字來討論:

好,本義是美,特指女子的美。《戰國策·趙策》:“鬼侯有子而好。”古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佞,從女,仁聲(依徐鍇說);本義是有才,《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特指有口才,《論語·雍也》:“不有祝之佞。”引申為偽善,口是心非,強辯。《論語·衛靈公》:“遠佞人。”《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因此,佞字有褒義,也有貶義。

字,本義是生子,所以從子。《論衡·氣壽篇》:“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婦女生子不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活,生子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死。《論衡》這句話說得太絕對了,但是節制生育對母子都有好處卻是對的。)引申為撫育的意義。任昉《奏彈劉整》:“汜毓字孤。”(汜毓,人名;字孤,撫養孤兒。)

孩,本義是小兒笑(《說文》以為孩是咳字的古文,收在口部咳字下)。《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繈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引申為孩兒的意義。

附帶談談《說文》男部。男字從田,從力,表示在農業社會中,男子是主要勞動力。男部有舅甥二字。舅從男,臼聲;甥從男,生聲。舅與甥是相對待的名詞,都是男性,所以從男。

(11)鬼部之類

鬼部的字很少。下麵討論魂、魄、醜三個字:

魂,從鬼,雲聲。古人迷信,以為人死後靈魂可以脫離軀殼而存在,所以從鬼。《楚辭·九歌·國殤》:“魂魄毅兮為鬼雄。”

魄,從鬼,白聲。從鬼的理由與魂字同。

醜,本義為貌醜;從鬼,酉聲。現在一般字典歸入酉部。醜從鬼,因為古人以為鬼的相貌是醜惡的。引申為惡的意義。《詩經·鄘風·牆有茨》:“言之醜也!”

《說文》有一個巫部,在這裏附帶談一談。巫部有覡(xí)字。覡是男巫;從巫,從見,因為古人迷信,以為巫能見鬼。《荀子·正論》:“出戶而巫覡有事。”巫部有靈字。靈,從巫,霝(零)聲,是靈字的異體字。楚人謂巫為靈。《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偃蹇,舞蹈的樣子。姣,美。女巫穿著美麗的服裝舞蹈著。)一般字典靈字歸入雨部。

(12)示部

示是古祇字(依徐鍇說)。祇(qí)是地神,神是天神。《周禮·春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大宗伯,官名。)因此,凡從示的字都和神祇有關。古書上常見的示字表示視的使動用法,示是給人看(使視),所以視字常作示字用,《史記·項羽本紀》:“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漢書》作“視”。使視的示和地神的示在意義上不一定有聯繫。《說文》:“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即上字),三垂,日月星也。”那是牽強附會的說法。甲骨文示常常寫作丅,既不從二(上),也不從三垂。

示部的字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關於神的類別,如神(天神)、衹(地神)、社(土神)等;第二類是關於祭祀的類別,如祭、祀、祠(春祭)、礿(夏祭)、禘(五年大祭)、禪(祭天,據《說文》)、祝(禱告)、祈(求福)、禱(告事求福)、祓(fú,除惡祭)、禳(祭求免災)等;第三類是關於宗廟的,如祖(祖廟)、祏(shí,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屋)等;第四類是關於禍福之事的,如福、祿(福)、祥、禎(福)、祜(福)、祉(福)、禍(害)、祟(神禍)等。

下麵提出兩個字來討論:

禮,從示,從豊(lǐ),豊亦聲。據《說文》,禮的本義是“所以事神致福”,豊則是“行禮之器”。古人對於祭祀,禮節最重,所以禮字從示。依王國維的說法,醴、禮在甲骨文裏都只寫作 , 表示兩串玉放在器皿中。古人行禮以玉,所以豊是行禮之器。從 繁化為豊,再從豊繁化為禮。但是,儘管這個示旁是後加的,也顯示了古人把禮節和祭祀聯繫起來。

禁,本義是禁忌。《說文》:“禁,吉凶之忌也;從示,林聲。”上古時代,迷信觀念很重,巫覡代表鬼神說話,禁止人做某些事情。引申為禁令的意義。《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

(13)疒部

疒(chuáng)部,俗名疾扇兒。疒字古書中未見,我們只要知道它表示疾病就行了。疒部的字,最常見的有疾、病、痛、疽、痔、痹(麻痹)、疫、瘧等。

疲和瘦都入疒部,古人把疲勞和瘦弱都看成病狀。癡(癡)被看成疾病,因為上古所謂癡不是傻,而是白癡(依桂馥說)。

瘥(差)和瘉(癒、愈)都是病好了的意思。病好了也與疾病有關,所以從疒(但最初只寫作差和愈)。

痕,本義是瘢痕(傷痕或瘡疤),所以從疒。《通俗文》:“創瘢曰痕。”引申為痕跡的意義。

疚,本義是病,引申為心中難過。《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此字《說文》未收。

疒部和肉部有相通之處,如腫又作瘇,膌又作瘠、 、 。

(14)天文方面

關於天文的部首,有日、月、風、雨等部。日部有名詞旻(秋曰旻天)、星、晨、時等字,形容詞明(《說文》有 部,以明為 字的古文)、暗、昭、昧、晚等字,動詞有升(《說文》新附字)、曬等字;月部有朗字;雨部有雲、雪、露、霜、雷等字;風部有飄、揚等字。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景,本義為日光。引申為日影,再引申為一切影子。賈誼《過秦論上》:“贏糧而景從。”

暴,本義為曬太陽。後代寫作曝,從兩日,重複了。《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現代還有成語“一暴十寒”(也出自《孟子》)。

朔,本義為陰曆每月初一。《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說文》朔望的望作 (在壬部),觀望的望作望(在亡部),古書一律寫作望。甲骨文作 ,金文作 ,又作 ,象人望月。

朝,本義為早晨。篆文作 ,《說文》在倝(gàn)部,從倝,舟聲。倝從旦, (yǎn)聲。(《說文》解釋倝字說:“日始出,光倝倝也。”)金文朝字作 , ,字從日。甲骨文有一個 字,有人認為是朝字,像日出草叢中而月亮還沒有下去;也有人認為是萌字。

震,本義為響雷。《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燁燁音yèyè,光盛的樣子。)引申為聞雷而驚。《詩經·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驚。”(霆,急雷,又當電講。徐,國名。)

零,本義為餘雨(依《說文》)。引申為落雨。《詩經·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靈雨,好雨。)又引申為凝結起來的。《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附帶講一講氣部。氣,包括人所呼出的氣和空氣,古書一般寫作氣。《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氣字從米,氣聲,《說文》入米部,本義是送給人米粟芻薪之類。後人借氣為氣,又另造餼字以代替氣字。現在氣字簡化為氣,回到古本字,反而合理了。

(15)地理方面

關於地理的部首,有土部、邑部、山部、廠(hàn)部、石部、阜部等。

土部有名詞,表示關於土的名詞,如地、壤、埃等,又表示疆界的名稱,如疆(《說文》田部畺的異體字)、境等(注:“境”是說文新附字。),又表示關於建築物的名稱(因上古建築以築土為主),如城、墉、垣、堵、堂、壘等。有形容詞,表示土的性質,如坦、堅(《說文》入臥部)等。有動詞,表示土的變化,如坼(chè,地裂,《說文》 字),又表示對土或用土的動作,如埽(掃)、填、塗(用泥,《說文》新附字)等。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基,本義為牆根。《詩經·周頌·絲衣》:“自堂徂基。”(從堂上走到堂下廟門外的牆根。)

塞,本義為邊塞,因為是要害之地,所以從土。《漢書·李廣傳》:“使陵將五校兵隨後行,至塞。”

塊,《說文》 的異體字,本義為土塊。《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

壞,本義為建築物遭到破壞。因為建築物的字往往從土,所以壞字也從土。《韓非子·說難》:“天雨牆壞。”

邑部,在字的右邊,寫作阝。邑部的字,有些是國名和邑名,如鄭、邶、鄘、鄶(檜)、鄧、邲、邯鄲等;有些是有關國邑和行政區域的名稱,如邦、郡、都、郊等。現在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鄙,本義為五百家(戶口單位)。引申為邊邑。《左傳隱西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鄰,本義為五家(戶口單位)。《論語·雍也》:“以與爾鄰裏鄉黨乎!”(拿來給你的鄰裏鄉黨的人吧!鄭注:“五家為鄰,五鄰為裏,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引申為鄰近的人或鄰居的人。

郵,本義為傳遞文書的驛舍。《孟子·公孫醜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郎,本義為魯邑名。《禮記·檀弓下》:“戰於郎。”

山部字有名詞,表示山名,如嵩(《說文》新附字)、岱(泰山)、 ;又表示山的種類,如嶽,岑(山小而高)、巒(山小而銳);又表示關於山的部分,如岡、岩、岫(xiù,山穴)等。有形容詞,表示山的形狀,如峻( 的異體字)、巍(《說文》入嵬部)、崔嵬、嵯峨、崢(崝)嶸(注:《說文》有崝字,無崢字,崢是後起字。)等。有動詞,表示山的變化,如崩。島字從山,因為古人以為島是水中的小山。岸字從山,因為岸的本義是山邊(依徐灝說)。

關於山部,下麵只討論一個崇字。

崇,本義為山高;從山,宗聲。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

廠(hàn)部,俗名叫“打廈兒”。廠字是山崖的意義,所以從廠的字多與山崖的意義有關。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厚,本義為山陵之厚(依《說文》)。《左傳隱西元年》:“厚將崩”。(崩是山崩,厚也是山厚,以山喻人。)《說文》厚字入 部, 、厚是古今字(依徐灝說)。

原,篆文作 (厡),本義是水源,從泉出廠下。《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這個意義,後代加水旁作源,而以原字作為原野的原。《說文》原字入灥(xún)部。

厲,本義是磨刀石。因為與岩石有關,所以從廠。《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使河如帶,泰山若厲。”今字加石作礪。

石部是一些與石有關的字,如碑、磬、磨、硎(磨、硎二字不見於《說文》)等。現在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碎,本義是把石碾碎,所以從石。

破,本義是石碎,所以從石。引申為擊敗敵人。

研,本義是磨。後代的硯字,實際上應該是研字。

礎,本義為柱下石(《說文》新附字)。《淮南子·說林》:“山雲蒸,柱礎潤。”

阜部,在字的左邊,寫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與山有關的。阜字的本義是無石之山。依《說文》,有石之山為山,無石之山為阜。《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陵,本義為大阜。《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引申為陵墓。

阿(ē),本義為大陵。《詩經·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陸,本義為高平地(依《說文》)。《說文》:“阜,大陸,山無石者。”可見陸是高而上平的土山。《國語·齊語》:“陸阜陵墐。”(墐,溝上道。)引申為陸地,跟水相對。

陽,本義是山南,所以從阜。《詩經·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陽。”

陰,本義是山北,所以從阜。華陰(地名)因在華山之北,故稱華陰。

隅,本義是山角。《詩經·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於丘隅。”(綿蠻,鳥聲。)

阻,本義是山路難行。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指險阻之處。

險,與阻同義。《孟子·公孫醜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限,與阻同義。《戰國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與高下有關的動詞也多從阜,因為阜表示高處。例如陟(登)、降(走下來)、隤(即頹,墜下)、隕(從高處落下來)、陷(自高而陷入於下)等。隊字的本義是從高處掉下來。《墨子·七患》:“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其子於井中。”(汲,打水。)後人加土作墜(注:墜是《說文》新附字。)。

阜是土山。因此,從阜的字多與高的意思有關。例如:

階,本義為臺階,與現代義同。

除,本義為殿階。《漢書·李廣傳》:“扶輦下除。”

陛,本義為自卑登高的殿階。舊說天子之陛九級。陛下作為對天子的尊稱,這是因為群臣對天子不敢直接稱呼,呼陛下的人轉告天子。

際,本義為兩牆相合之縫,牆高,所以從阜。引申為接界處,中間。《史記》有《秦楚之際月表》。

隙,本義為壁際孔,壁高,所以從阜。《漢書·魏豹傳》:“如白駒過隙。”

防,本義為堤壩,堤壩須高起,才能防水,所以從阜。《周禮·稻人》:“以防止水。”

土部與阜部有相通之處,如階又作堦;又與石部相通,塙是確的本字(塙的本義是土堅不可拔,引申為堅定不移)。

山部與廠部有相通之處,如崖又作厓(厓、崖是古今字,《說文》分為二字,誤)。

(16)宮室方面

關於宮室的部首,主要是五個:宀(mián)部,廣(yǎn)部,屍部,門部,戶部。

宀部俗名“寶蓋兒”,表示居住的所在。家、宅、室、宮(《說文》另立宮部)等字都明白地表示了這種意義。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宗,本義是祖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

宇,本義是屋簷。《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在宇。”

安,定,?

,(《說文》以寧為寧願字,入丂部,丂音kào;以?

為安寧字,入宀部。經典都作寧。)本義都是平安。上古人民生活條件不好,所以能住在房子裏就算平安。

宴,本義也是平安,引申為安樂。《左傳閔西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懷也。”

官,本義是官府,所以從宀。《說文》入 (duī)部。

宿,本義是住宿。住宿必在房子裏,所以從宀。寄,本義為寄宿,從宀也是這個道理。

寢(注:《說文》寢臥之寢作寑。經典多作寢。),本義是睡覺,睡覺在房子裏,所以從宀。寐、寤從宀,也是這個道理。

寬,本義是屋寬大,所以從宀。

客,本義是賓客。賓客寄宿在主人家裏,所以從宀。

廣部和宀部一樣,都是表示房屋的。府、廬、庭、庫、庖、廄、廁、廛、廟都明顯地表示了這種意義。下麵討論幾個廣部字:

序,本義是東西牆。《尚書·顧命》:“西序東向。”

廉,本義是堂的邊。《儀禮·鄉飲酒禮》:“設席於堂廉東上。”

廢,本義是房子傾倒,沒有用處了。引申為廢棄,廢止。

屍部的字分為性質很不相同的兩大類。第一類等於人部的分支。屍字金文作 ,像人形。從屍的字有居(踞、蹲)、展(轉身,輾轉)、尻(kāo,屁股)、尾等。這一類和宮室無關,這裏不詳細討論。第二類是宀部的分支,從屍等於從屋省,表示與宮室有關的事物。例如:

屋,本義為帷幕,後代寫作幄。《詩經·大雅·抑》:“尚不愧於屋漏。”鄭箋:“屋,小帳也。”

屏,本義為照壁。上古又稱“蕭牆”(見《論語·季氏》)。

層,本義為重屋(樓房)。引申為樓房的各層。

門部的字,意義都與門戶有關,如門、閭(裏門)、開、閉等。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閨,本義為小門,上圓下方,其狀如圭。《公羊傳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

闕,宮門(或廟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樓觀),又名觀,中間是道路。

辟,本義是開門。《左傳宣公二年》:“晨往,寢門辟矣。”

闊,本義為寬廣。闊字從門,寬字從宀,廣字從廣,都表示寬廣的概念起源於房屋的寬廣。

閒(jiān),本義為門隙;從門月,會意。段玉裁說:“門開而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間。引申為閒暇的閒,讀xián,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閑。

閑(xián),本義為柵欄;從門中有木,會意。《論語·子張》:“大德不逾閑。”這是用於抽象的意義。引申為防閑(防備禁止)。

關,本義為門閂(shuān)。《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戶部的字,意義也與門戶有關。兩戶曰門,半門曰戶。戶是單扇的門。從戶的字一般表示與單扇的門有關的事物。例如:

扉,本義是門扇。《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尾抽桷擊扉三。”王維詩:“日暮掩柴扉。”

扇,本義也是門扉。木做的叫扉,竹或葦做的叫扇。《禮記·月令》:“乃修闔扇。”(闔即扉。)

扃(jiōng),本義是門閂。

房,本義是在旁之室。堂之內為室,室之左右為房。王筠說:“古之房室皆用戶,廟門大門始用門。”《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右招我由房。”朱注:“由,從也;房,東房也。”

(17)衣服器用方面

關於服飾器用方面,有衣部、巾部、黹(zhǐ)部、革部、韋部、糸(mì)部、網部、 (yǎn)部、弓部、矢部、戈部、矛部、刀部、斤部、皿部、缶(fǒu)部、瓦部等。

衣部,在字的左邊寫作衤。這一部是關於衣服的字,如衣、袂、襟(《說文》作 )等。也有少數動詞,如袒、裸(《說文》認為嬴的異體字)、裁等。有些字,衣服的意義已經不再能顯示出來了,例如初字的本義是裁衣之始(初字《說文》入刀部),裕字的本義是衣物充裕,只是根據《說文》才知道的。

從巾的字大部分表示與布有關的意義。如布、帛(《說文》立帛部)、帷、幄、幕、幟(《說文》新附字)等。幣字的本義是帛(用來送禮的??),所以從巾。常字的本義是旗子(從朱駿聲說),韓愈詩:“天兵四羅,旗常婀娜。”巾部與衣部相通,所以裙以裙又寫又寫作帬。

黹部的字很少。黹是刺繡品,所以古代古代古以古代的刺繡工繡比較常用的字只有連綿字黼黻(fǔfú),意義是禮服上的繡飾。

革部和韋部相近。革和韋都是獸皮,因此,從革從韋的字差不多都表示皮革的製成品。鞵(鞋)字之所以從革,正由於它的原始意義是革履(與履有別);鞭字從革也由於它的本義是皮鞭。韤(襪、襪)字之所以從韋,因為它在最初是皮做的,而且是長統的。顧炎武說:“古人之韤,大抵以皮為之。”下麵提出兩個字來討論:

勒,本義是馬絡頭。用皮做的,所以從革。後代引申為馬銜。杜甫詩:“白馬嚼齧黃金勒。”

韜(?

),本義是弓或劍的套子。引申為韜藏的意義。

革韋兩部常常相通,如韤又作韈。

糸部表示與絲麻有關的意義。絹、綃、繩、繭、絮、紡、織等的本義都非常明顯。維是維繫的維(《說文》說是車蓋維),績是績麻的績,絕是絲斷,繼是絲續,細是絲微,結是結繩,也都無可懷疑。紙字從糸,也由於紙是麻絮做的。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經,本義是經緯的經,即織時的直行絲。《論衡·量知》:“紡績織經。”

綏,本義為車中索(人們扳著它上車的)。《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

緒,本義是絲的頭緒。張衡《南都賦》:“白鶴飛兮繭曳緒。”

統,本義是總束眾絲的緒。《淮南子·泰族訓》:“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女工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關於顏色的字,一般都從糸,如紅、紺(gàn,天青,紅青)、紫、絳(大赤)、綠等。這因為顏色是抽象的概念,必須依附於具體的事物。古人對於顏色,印象最深刻的是染絲,所以有關顏色的字多數從糸。還有素字更是有趣。素字用作名詞時,表示生帛。古樂府《上山采蘼蕪》:“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用作形容詞時,表示白色。《詩經·召南·羔羊》:“素絲五紽。”(紽音tuó,量詞。)因為生帛還沒有染過,所以是白色。

網字古又作罔,而網則是罔、網的本字,《說文》立網部。現在網字簡化為網,是採用了古本字。網的變形是罒,所以罒頭(俗名“偏四兒”)的字一般都等於從網。羅字從網,因為羅的本義是網。現在我們還說“天羅地網”。

部是《說文》的部首,《康熙字典》把 部字都歸了方部,其實 部和方部沒有關係。 部的字,多數和旗幟有關係,如旂、旗、旄、旌、幡等。

弓部,矢部,戈部,矛部,這四部的字,一般都和兵器有關。例如:

彊(強),本指弓強(有力)。杜甫詩:“挽弓當挽強,”用的是本義。但是《說文》彊、強分為二字,強從蟲,弘聲,在蟲部,本義是蚚(qí,米穀中的小黑蟲)。

引,本義是拉弓。

張,弛,本義是弓弦的緊張和鬆弛。

彎是動詞,表示彎弓。

彈,本義是發射彈丸。《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矯,本義是“揉箭箝”(用來把箭杆揉直的一種器具),引申為矯枉,矯正。

戚,本義是大斧。《說文》入戉部,戉字從戈。

矜,本義是矛柄。賈誼《過秦論上》:“鉏耰棘矜。”

刀部,斤部,這兩部多數是動詞,表示刀斧(斤)的動作。刀部有切、刻、剖、剝等;斤都有斫、斲、斷等。注意:形容詞利字從刀,因為它的本義是銳利。《孟子·公孫醜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皿部,缶部,瓦部,這三部都和陶器有關。皿部有盆、盂、碗等;缶部有缾、缸等;瓦部有甓、甑等。注意:缺字從缶,因為缺的本義是器破(依《說文》)。缶部和瓦部常常相通,如瓶又作缾,罌又作甖等。

(18)金玉財寶方面

金和玉在古代都被認為寶貴的東西。金部有金屬的名稱,如銅、銀、鐵、錫等。有金屬工具的名稱,如釜(《說文》鬴的異體字)鑊、鋤(即《說文》鉏字)等。有冶金手工業的動作,如鑄、鍛、煉等。有利用金屬工具的動作,如鏤(本義是剛鐵)、釣等。有金屬品的性質,如銳、鈍、銛等。玉在字的左邊寫作 。玉部有玉的名稱,如瓊、玖、球等。有玉制物品的名稱,如璧、環、玦、珩、璜等。有治玉手工業的動作,如琱(琢),琢等。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鏡,在古代是用銅製成的,所以從金。

鑑(鑒),銅制的承水器,鑑裏有水,可以照人,所以鑑有鏡子的作用。《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鑒。”毛傳:“鑒所以察形也。”後世鏡子也就叫鑑,《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鑑,可正衣冠。”又動詞,察看。《國語·吳語》:“王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字又作監。

鎮,本義是鎮壓,即以金或玉壓在他物上,所以從金。《楚辭·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王注:“以白玉鎮坐席也。”

理,本義是治玉,所以從玉。

瑞,本義是玉制的符信,所以從玉。引申為祥瑞。

貝部一般表示與財物有關的意義,因為古人曾經用貝殼作為貨幣。有名詞,如財、貨、資、賄等。有形容詞,如貴、賤等,因為貴賤的本義是財物價值的貴賤。有動詞,如買、購、賞、賜、贈等。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貪,本義是貪財物,所以從貝。

費,本義是耗費財物,所以從貝。《老子》:“甚愛必大費”(太吝嗇了一定會破財)。

賀,本義是以禮物相慶賀,所以從貝。

賈(gǔ),本義是把財物買來又賣去,所以從貝。引申為商賈。

賦,本義是賦稅,賦稅是財物,所以從貝。《論語·公冶長》:“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質,本義是以財物抵押,所以從貝。引申為人質。《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互相以人為抵押)。

(19)水部、火部

水部和火部關係不很密切,應該分開來談。

水在字的左邊寫作氵。水部有名詞,表示江河的名稱,如江、河、淮、漢、涇、渭、洛等;又表示水利的名稱,如溝、渠、瀆等。有關於水的形容詞,如深、淺、清、濁(《說文》深、濁又是河流名)等。有動詞,表示水的動作,如流(古文作 ,入沝zhuǐ部)、湧(《說文》作湧)、潰等。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決,本義是江河打開缺口,所以從水。

沒,本義是沉沒在水裏。

注,本義是灌進,所以從水。

測,本義是測量水的深淺。

渴,本義是乾涸,古書上常用為饑渴的渴字。《孟子·公孫醜上》:“渴者易為飲。”饑渴的渴《說文》作 。

淫,本義為浸潤,所以從水。又當久雨講,後代寫作霪。

激,本義是水流急。“激烈”的本義是水急火烈。

准,本義是水準(水準),所以從水。

火在字的左邊寫作火,在字的下邊寫作灬。火部有名詞,表示與火有關的東西,如煙、炭、灰、燭等。有關於火(特別是火光)的形容詞,如炳、燦(《說文》新附字)。有動詞,表示火(特別是火光)的動作,如照、燿(耀)等。又表示用火的動作,如焚、熬、煎、煣等。下麵提出兩個字來討論:

熲(jiǒng),本義是火光,從火頃聲。

然,本義是燃燒。後代加火作燃,意符重複了。《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光,本義是明,篆文作 ,《說文》說:“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附帶說一說:烏、無、燕等字本來都不屬於火部,後代字典才歸入火部,所以不要拿火的意義去說明這些字。

火部和日部有相通之處,如耀又寫作耀、曜,輝又寫作輝、暉等。

(20)植物之類

《說文》關於植物的部首,主要有草、木、竹、禾等部。草部主要是有關草本植物的一些概念;木部除了木名之外,還有木器名;竹部主要是竹器名;禾部主要是農作物。下麵提出一些字來討論:

苦,本義是“大苦”(藥草名),所以從草,其味極苦,引申為一切的苦。

落,本義是落葉。

華(依《說文》當作 ),本義是花。《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葺,以茅蓋屋,引申為修葺,仍由補充一些茅草而來。

薄,本義為林薄的薄。本叢生為林,草叢生為薄。

蔣(jiāng),菰蔣,即茭白。

蘇,本義是紫蘇(藥名)。

藉,本義是以茅藉地(墊在地上)。

蓋,本義是蓋屋的茅草。引申為掩蓋。

析,本義是破木;從木,從斤,會意。斤是斧子。《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構,本義是以木架屋,所以從木。

樸,本義是未經雕飾的木。引申為樸實,樸素。

楚,本義是叢木。《詩經·周南·漢廣》:“言刈其楚。”一名荊(依段玉裁說)。

權,本義為黃華(花)木,所以從木。

梁,本義是橋樑,所以從木。

檢,《說文》:“書署也。”古人在木版上寫信或寫短文,上面再加一版,寫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然後捆紮起來加封),類似後世的信封和書的封面,這叫做“檢”。引申為檢查。

杯(依《說文》當作桮),本來是用木制的、所以從木。但因杯是器皿,所以又寫作杯。碗、碗亦同。

節,本義是竹節,所以從竹。

符,本義是符信,符信是竹做的。

篇,本義是書篇,上古書用竹簡,所以篇字從竹。

簡,寫字的竹簡,所以從竹。

策(策),馬鞭,用竹做的,所以從竹。《莊子·馬蹄》:“而後有鞭策之威。”

箸,本義是筷子。後人寫作箸。

算,古人計算用竹籌,所以從竹。

秀,本義是禾吐穗,所以從禾。《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秋,本義是禾穀熟。《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秉,本義是手持一把禾(《說文》入又部)。《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秉。”

租,本義是地租,地租收的是穀物。

稅,賦稅收的也是穀物。

積,本義是積聚禾穀。《詩經·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栗栗。”(挃挃zhìzhì,收穫的聲音;栗栗,眾多的樣子。)

草、木、竹、禾四部互有相通之處。薪雖從草,但《詩經》說析薪,可見薪是木柴。荊、楚本是一物(楚國又稱荊),但荊字從草而楚字從木。藩、籬本是一物,但藩字從草而籬字從竹。苗字從草,而秀字從禾。

附帶討論米部、食部、酉部。

米部可以認為禾部的分支,因為米部有粱有粟。但是米部有它的特點,主要表示與米糧有關的概念。例如:

粒,本義是米粒。絕糧又說成絕粒。

精,本義是米經過選擇。《論語·鄉黨》:“食不厭精。”

粗,本義是米粗。

粲,本義是舂得最白的米。引申為上好的餐飯。《詩經·鄭風·緇衣》:“還予授子之粲兮。”

食部和米部有些關係。餌(《說文》 部 字的異體字, 音ěr)、飴(古以芽米熬之,類似後世的麥芽糖)、餳(糖醬)都從食,不從米。饘(zhān)就是粥(厚者曰饘,稀者曰粥),但粥從米而饘從食。糕字(《說文》新附字)或從米作糕。下麵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餘,本義是穀米豐足吃不完,引申為富餘,多餘。《孟子·滕文公下》:“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館,本義是招待所,供膳食,所以從食。《詩經·鄭風·緇衣》:“適子之館兮。”《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乃築諸侯之館。”(招待諸侯的。)

餉,本義是送東西給人吃。《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餉。”

酉部字主要是關於酒的意義。酉字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像酒尊,並假借為酒字。尊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雙手捧著酒尊;後人加木作樽,或加缶作樽。酉部有關於酒的名詞,如醴(lǐ)、醯(xī),醋,《說文》入皿部)等。有關於酒的形容詞,如醇(chún)、醨(lí)等。有關於酒的動詞,如釀、酌、酬(勸酒,《說文》酬的異體字)、酹(lèi,以酒沃地)、酣、醉、醒(《說文》新附字)等。

(21)動物之類

動物方面,有馬部、牛部、羊部、豕部、鹿部、犬部(犬在字的左邊寫成犬)、烏部、隹(zhuī)部(隹也是鳥)、蟲(huǐ)部、魚部、黽(mǐn)部(黽,蛙)、鼠部等。這些部的字,多數是很明顯地屬於跟部首所舉的動物同一類的或是有關的,不必一一說明。下麵只舉出一些較特殊的例子加以解釋:

駁,本義是馬色不純。引申為一般的不純。後來有雙音詞“斑駁”“駁雜”等。

駭,本義是馬驚。驚,本義也是馬驚。

驅,本義是趕馬。《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

驟,本義是馬快跑。《詩經·小雅·四牡》:“駕彼四駱,載驟駸駸。”(駱,白色黑鬣尾的馬;駸駸音qīn qīn,馬快跑的樣子。)

牢,本義是牛欄。

物,本義是雜色牛(依羅振玉說)。

特,本義是公牛。

牽,本義是牽牛。

美,本義是味美;從羊,從大,會意,羊大則味美。上古時代,羊為主要的肉食,所以從羊。

群,本義為羊群。《詩經·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豪,本義是箭豬,引申為毫毛。《漢書·高帝紀》:“秋豪無所犯。”秋豪即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麗,本義是兩鹿並行,所以從鹿。

塵,鹿行揚土為塵,本作 ,從群鹿。

狀,本義為犬形,引申為一切形狀。

狂,本義為狂犬,引申為一般的狂。

獨,《說文》:“羊為群,犬為獨。”犬好鬥,所以常常是孤獨的。

鳴,本義為烏鳴,所以從鳥,從口,會意。引申為凡出聲皆曰鳴。

只,本義為鳥一隻,《說文》說:“從又(手)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雙。”

雙,本義是兩鳥,從又(手)持兩隹。《說文》在讎(chóu)部。

集,本義是鳥停在樹上;從隹,從木,會意。集字本作雧,從三隹(群鳥),故引申為集合的意義。《說文》入雥(zá)部。

離,是鸝的本字。

虹,又名螮蝀(dìdòng),狀似蟲,所以從蟲(據《說文》)。

鮮,本義是魚名。引申為一般的魚。《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再引申為肉食新鮮的鮮。有人認為新鮮的鮮是鱻字的假借字。

竄,本義為逃藏;從鼠在穴中,會意。此字在穴部,但也從鼠,故附於此。

犬部與豸部相通,所以貓又寫作貓,狸又寫作狸。豺狼同類,但是豺從豸而狼從犬。

鹿部與犬部相通,所以獐又寫成獐。

鳥部與隹部相通,所以雁又寫作雁,雞又寫作雞,難又寫作難,雅又寫作鴉,離又寫作鸝。

蟲部與魚部相通,所以蝦又寫作暇。

黽部與蟲部相通,所以 又寫作蛙,蜘蛛又寫作鼅鼄。

黽部與魚部相通,所以鱉又寫作鱉,鼇又寫作鼇。

以上所講的部首,並不是全面的;有些小部就不講了。


〔附錄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附錄三〕上古韻部及常用字歸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