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字数:1314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 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校】

〔题〕四卷本甲集无“入蜀”二字。

〔看惊〕六十家词本作“看剩”。

〔庐山〕四卷本作“庐江”。

【笺注】

〔李正之〕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绍兴己卯,张安国为右史,明清与仲信兄在左。郑举善、郭世模 从范、李大正 正之、李泳 子永多馆于安国家。……俯仰今四十余年矣,主宾六人俱为泉下之尘。明清独苟存于世。”知李正之名大正,与李子永诸人同为张孝祥 安国之客。建安县志卷六人物志:“李大正字正之,乾道中尉遂昌,去为会稽令,念遂民不忘,求知其邑事。既至,判滞案,均赋税。淳熙中由提点知南安军,理赋税,计利害,皆穷源剔末,所莅事判决如流,毫发快人心。”按:李氏仕历建安县志所载过简,据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及韩南涧 胆泉铭及范成大 壶天观题名所载,李氏于乾道中及淳熙中,曾两度任江淮 荆浙 福建 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其后又任利州路提刑及四川都大茶马各官。据赵蕃 淳熙稿及韩元吉 南涧甲乙稿中与李氏往还各诗文观之,李氏当时必亦寓居信州,故与信上诸人过从均繁,友谊均深。坑冶司分设饶、赣二州,而信州在其时为产铜主要地区,故李氏身任泉使而常驻信州。又彭龟年 止棠集卷十三迎李泉使启:“擢从辅郡,出拥轺封。……恭惟某官文出胸中之浑厚,学非纸上之拘挛。视天下事,无烦简剧易之不周;置诸公间,以献纳论思而甚允。尝缔班于九寺,旋分节于三官。人皆惜施设之未充,士已知经画之已立。”李氏学行,由此略可概见。

〔蜀道句〕李白 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还自叹二句〕见卷一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阕)“离别句”注。

〔诸葛 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史记 司马相如传:“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如椽笔〕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荆楚二句〕韩愈 题临泷寺诗:“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按,李正之由信入蜀,荆 楚是其必经之途,故有此及“庐山、赤壁”数句。

〔新诗准备〕苏轼 和张昌言喜雨诗:“秋来定有丰年喜,剩有新诗准备君。”

〔赤壁矶〕一曰赤鼻矶,在今湖北 黄冈县西北,即苏东坡误以为周瑜破曹操之赤壁而为前后赤壁赋者也。又,东坡 赤壁怀古之念奴娇,起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铜鞮陌〕隋书 音乐志上:“初,梁武帝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谓金色,蹄谓马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后人改蹄为鞮,未知何义。铜鞮陌谓襄阳。雍陶 送客归襄阳旧居诗:“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正梅花二句〕杜甫 寄杨五桂州谭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

【编年】

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据韩南涧 胆泉铭(此文仅见铅山县志 艺文志,辑本南涧甲乙稿失收),李正之之再任诸路坑冶提点,事在淳熙八年,至十一年应即任满。周益公文集有与“利路李宪大正”书稿二通,列于淳熙十二年内;又,南涧甲乙稿卷十九,有为李大正之父李文渊所作墓碑,碑载李文渊卒于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后四十年(当为淳熙十二年,即一一八五年)方作此墓碑,其中谓“二子:大卞,今为朝散郎知澧州;大正,朝散郎,潼州府路提点刑狱”;宋会要辑稿 职官七二之四四,于淳熙十三年三月亦载有利路提刑李大正奏劾知洋州 李师夔刑狱淹延一事。知李氏之入蜀任提刑,即在其泉使年满之后。词中有“梅花万里”句,则必在十一年冬季也。


水龙吟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