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鲁成公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¹,击马陉²。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³。不可,则听客之所为⁴。宾媚人致赂⁵,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⁶,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⁷。”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⁸?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⁹。’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¹⁰,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¹¹。’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¹²。四王之王也¹³,树德而济同欲焉¹⁴;五伯之霸也¹⁵,勤而抚之,以役王命¹⁶;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¹⁷。’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¹⁸。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¹⁹;畏君之震,师徒挠败²⁰。吾子惠徼齐国之福²¹,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²²。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²³,背城借一²⁴。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¹丘舆:地名,齐国境内,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内。
²马陉(xíng):地名,齐邑名,在青州市西南。
³宾媚人:齐国上卿,即国佐。赂:赠送财物。甗(yǎn):陶器,甑的一种,是一种礼器。玉磬:乐器。纪:古国名。为齐所灭。纪甗玉磬,是齐灭纪时所得到的珍宝。
⁴客:指对方。这里指晋国。
⁵致赂:献上礼品。
⁶萧同叔子:萧,国名;同叔:国王的名称;子,女儿。萧君同叔的女儿,即齐顷公的母亲。
⁷封内:国境内。尽东其亩:田地垄亩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变为东西向。因齐、晋东西相邻,这样一改,以后晋国兵车过入齐境便于通行。
⁸王命:先王以孝治天下的遗命。先王,已去世的君王。
⁹见《诗经·大雅·既醉》。
¹⁰疆理:指划分疆界和沟渠小路。
¹¹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见《诗经·小雅·信南山》。
¹²阙:缺点,过失。
¹³四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¹⁴济:满足的意思。同欲:共同的欲望。
¹⁵《孟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台卿注:“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
¹⁶役王命:从事于王命。
¹⁷见《诗经·商颂·长发》。
¹⁸辞:同词,话。
¹⁹犒:犒劳,慰问。
²⁰挠(ráo)败:失败。
²¹徼(yāo):求取,招致。
²²爱:吝惜。
²³烬:火灰。余烬:指残余的军队。
²⁴背城借一:背靠着城,再打一仗。意即在城下决一死战。
【译文】
鲁成公二年。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国佐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并说如果还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用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如何面对周王以孝治天下的遗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孝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给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是不道德之类的行为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布置因地制宜的方略。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而已,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这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盟主?而且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而帮助大家共同实现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于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可是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部队,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怎么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呢?’”
【评析】
齐国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晋国和鲁、卫都是姬姓诸侯国,于是出兵伐齐,在鞌地大战,非常激烈,是《左传》记载的著名战争。结果齐军败绩,逃回本国。晋君追击而进入齐国境内。在如此危急情况下,齐顷公派正卿国佐即出使求和,真是临危授命。面对郤克提出的苛刻条件,他从容不迫据理逐条驳斥。其实晋国提出的两个条件确实太霸道而缺少人性。给国佐以口实,使者是可以代表国君说话的,因此国佐用齐顷公的口气,从“孝道”和各国要因地制宜两个角度对晋国的无理要求进行驳斥,然后转守为攻,指出晋国的错误,提出先王“树德而济同欲”的高尚明智的做法。实际就是“恕道”,这是非常有力度的反驳。最后用实在不可以,齐国也可以背城一战,破釜沉舟奉陪到底!底气十足,因为齐国当时也是大国,实力是外交的坚实后盾。软硬兼施,有理有据,确实是非常好的外交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