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相绝秦
《左传》
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¹,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²,勠力同心³,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⁴。天祸晋国⁵,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⁶,献公即世⁷,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⁸;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⁹。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¹⁰,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¹¹,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¹²,则亦既报旧德矣。
“郑人怒君之疆埸¹³,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¹⁴。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¹⁵。文公恐惧,绥靖诸侯¹⁶。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¹⁷。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¹⁸,蔑死我君¹⁹,寡我襄公,迭我殽地²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²¹。殄灭我费滑²²,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²³,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²⁴,而惧社稷之陨²⁵,是以有殽之师²⁶。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²⁷。天诱其衷,成王陨命²⁸,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²⁹。康公我之自出³⁰,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³¹,我是以有令狐之役³²。康犹不悛³³,入我河曲³⁴,伐我涑川³⁵,俘我王官³⁶,翦我羁马³⁷,我是以有河曲之战³⁸。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³⁹,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⁴⁰;焚我箕、郜⁴¹;芟夷我农功⁴²;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⁴³。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⁴⁴,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⁴⁵:‘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⁴⁶。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⁴⁷,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⁴⁸。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⁴⁹。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⁵⁰,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⁵¹:余虽与晋出入⁵²,余唯利是视。’不糓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⁵³,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⁵⁴?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⁵⁵,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¹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锜之子。
²逮:自从。献公:晋献公。穆公;秦穆公。
³勠力同心:齐心协力。
⁴昏姻:即婚姻,昏,通“婚”。秦晋几代人相互为婚姻。秦国国君娶晋国公主,晋国也如此。故有“秦晋之好”成语。
⁵天祸晋国:指骊姬之乱,晋献公杀害公子申生,晋国政治大乱。
⁶无禄:无福,不幸。
⁷即世:去世。
⁸俾(bì):使。晋国内乱,秦穆公派兵送晋惠公回国即位。
⁹韩之师:指鲁僖公十五年秦军伐晋,战于韩原,晋惠公被俘事。
¹⁰集我文公:指秦穆公送重耳回国即位事。成:成就、成全。
¹¹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铠甲戴头盔。
¹²虞、夏、商、周之胤:虞舜以及三代的后代,即各国诸侯。
¹³疆埸(yì):边境。
¹⁴我文公句:晋文公和秦穆公曾经率领军队包围郑国。详见《烛之武退秦师》。
¹⁵致命于秦:和秦国拼命。
¹⁶绥靖:安抚。
¹⁷大造:很大的贡献。造:造化,恩德。
¹⁸不吊:不吊唁。
¹⁹蔑死我君:蔑视我们已死的国君。
²⁰迭:进入,这里是侵犯的意思。
²¹保城:边境上保卫边防的城镇。
²²殄(tiǎn)灭:消灭、占领。费(bì):滑国的首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附近。
²³挠乱:扰乱。郑、滑都是姬姓,又是同盟之国,故称“兄弟”“同盟”。
²⁴襄公:晋襄公。
²⁵陨:受到损害。
²⁶殽之师:指秦晋殽之战。鲁僖公三十三年,晋在殽打败秦军。
²⁷即楚:亲近楚国。谋我:图谋我晋国。
²⁸成王陨命:指鲁文公元年楚成王被杀之事。
²⁹康、灵即位:秦康公、晋灵公即位。
³⁰康公我之自出:秦康公的母亲是晋献公的女儿。
³¹蟊(máo)贼:两种损害庄家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
³²令狐之役:令狐: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鲁文公七年,晋襄公死,晋国大臣赵盾主张立公子雍,而襄公夫人坚决要求立原定太子,于是立晋灵公。秦国还不知道这消息,派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晋国出兵阻挡,于是发生战争。
³³悛(quān):悔改。
³⁴河曲: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恰值黄河转折之处,故称“河曲”。
³⁵涑(sù)川:水名,源出山西绛县,至永济入黄河。
³⁶王官:晋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南。
³⁷羁马: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
³⁸河曲之战:河曲之战,胜负未分。秦军在夜间撤走。
³⁹君:指秦桓公。
⁴⁰吾有狄难:指鲁宣公十五年晋伐赤狄潞国并将其灭亡一事。河县:指黄河沿岸的地方。
⁴¹箕、郜: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有箕城,即其地。郜:地名,在今山西省祁县西。
⁴²芟(shān)夷:割除、铲除。农功:指庄稼。
⁴³虔刘:屠杀。辅氏:地名,在今陕西省朝邑县西北。
⁴⁴献、穆:指晋献公和秦穆公。
⁴⁵伯车:秦桓公的儿子。
⁴⁶令狐之会:在鲁成公十一年。
⁴⁷白狄:狄族中的一支。同州:与秦国同属雍州。
⁴⁸我之昏姻:白狄和赤狄同属狄族,赤狄之女子季隗是晋文公夫人。
⁴⁹受命于使:指接受秦国使臣的命令。
⁵⁰憎:憎恨。
⁵¹昊天。上天。秦三公: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工。楚三王:指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
⁵²出入:之有来往。
⁵³矜哀:同情可怜。是外交辞令。
⁵⁴承宁诸侯以退:答应安抚诸侯而退走。
⁵⁵不佞:不才。自谦词。
【译文】
鲁成公十三年。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到秦国去断绝外交关系说:“从前我国献公和贵国穆公开始相互交好,同心协力,用盟约和誓言来明确这种友好关系,再用相互联姻来加固这种关系。上天降祸给晋国,发生内乱。文公出奔到齐国,惠公出奔到秦国。不幸献公去世,贵国穆公不忘旧日恩德,使我国惠公回到晋国即位,主持祭祀。可是秦国却不能成就更大的功业,而发生韩原之战。后来穆公内心有些后悔,因此帮助文公回国即位,这确实是穆公的成全。文公亲自顶盔贯甲,跋山涉水,越过艰难险阻,征服东方之诸侯,率领虞舜、夏禹、商汤和周的后代而去朝拜秦国,这样也算是报答了秦国的旧恩了。
“郑国人打扰了您的边境,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军队共同围困郑国。你们秦国大夫也不征求我们国君的意见,三子和郑国结盟。诸侯都很痛恨这件事,将要和你们秦国拼命,我们文公很害怕你们受损失,于是安抚诸侯。秦国军队能够安全回去而没有受到攻击,这是我们晋国对于西方秦国有很大的功劳啊!
“不幸的是,文公去世,穆公不派人来吊唁,这是轻蔑我们死亡的国君,轻视我们的襄公,又突然侵犯我们的殽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讨伐我们边境的城镇。消灭我们同姓的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阻挠破坏我们的同盟,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襄公并没有忘记穆公以前的恩德,但是怕国家灭亡,因此才发生殽地的战争。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希望穆公能够赦免我们的罪过。但是穆公不听,却去亲近联络楚国来图谋我们国家。是上天显示出他的心意而保佑我们的国家,楚成王被杀死,因此穆公不能够在对待我国问题上得志快心。
“贵国穆公和我国襄公去世,秦康公和晋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的外甥,却又要损害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们国家的内奸来骚扰我国的边疆,因此才发生令狐之地的战争。康公还不悔改,进入我国的河曲地区,攻打我们涑水之地,抢掠我王官地区,占领我们的羁马之地,我国于是发动河曲之战。秦国东方道路的阻断,是因为康公断绝和我们友好关系的缘由。
“等到您即位,我们国君景公简直是伸长脖子向西眺望,并说道:‘秦国或许能够安抚我们和我们和好吧!’可是您并不领情和我们结盟,反而利用我们有赤狄之战的困难,进入我们河县,焚烧我们箕、郜地区,祸害割除我们的庄稼,杀戮我们边境的百姓,因此我们有辅氏地区的集结兵力而设防。您也后悔不该战事的蔓延,而想向两国先君晋献公和秦穆公求得保佑,于是派伯车来向我国景公说:‘我和您共同和好,抛弃过去的仇怨,恢复原来的友好关系,来追念先君穆公和献公的恩德和功绩。”誓言还没有实现,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有令狐的会盟。
“但是您又不善良,背弃盟约。白狄和你们秦国同在一州,是你们的仇人,却是和我们晋国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你们国君来下达命令说:‘我和你共同讨伐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及有婚姻关系,畏惧你们国君的威势而接受你国使者的命令。您却对狄人有二心,大耍两面派,说:‘晋国即将要讨伐你们。’狄人表面应付你们,而把这种情况告诉我们。楚国人也怨恨你们三心二意反复无常,也来报告我们说:‘秦国背叛令狐之盟约,而来请求和我们结盟。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说:我虽然和晋国有来往,但我只看利益。我厌恶他没有道德,因此把这件事公告天下,来惩诫言行不一的人。
“诸侯全都听说了这些话,因此为这件事痛心疾首,都来亲昵接近我。现在我率领诸侯来听您的答复,只求和好。您如果能够恩惠考虑诸侯的意愿,同情可怜我而恩赐和我们结盟,则是我的愿望。我也承诺安抚诸侯然后退兵,岂敢来打扰您?如果您不能施与大的恩惠,我也没有什么大才能,就无法使诸侯退兵了。我把我的想法都大胆向您陈述了,希望您能够好好考虑考虑吧。”
【评析】
秦晋两国毗邻,都是春秋初期的强国,在晋献公和秦穆公时代两国缔结友好关系,又建立带有制度性的婚姻关系,几代人都如此。但两国由于都是强国而且毗邻,故又产生许多摩擦和争夺。秦穆公和晋文公先后称霸,都是春秋五霸之一。
到鲁成公十三年(前578),距离秦穆公和晋献公时代八十多年,秦晋之间发生许多事情。这年,晋联合齐、鲁、宋、郑、曹等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破秦军于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北)。战前,晋厉公派魏锜之子吕相前去秦国谈判,有下战书的性质,因此左传作者用了“吕相绝秦”这样的词语。
全文都是外交辞令,很像是对于秦国声讨的檄文。开篇从晋献公和秦穆公缔结两国友好关系说起,晋献公是秦穆公的岳父,从这层关系来看,秦晋之好就是由晋国发起并占主导地位的。这样就为以后的说辞提供一个良好的出发点。下面的“韩之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令狐之役”“河曲之战”“辅氏之聚”“令狐之会”等都是这八十年中秦晋两国发生的或战争或会盟的重要事件。如果仅从本文来看,秦国多理屈。尤其是最后秦国两面三刀的嘴脸确实很可恶。因此吴楚材父子在最后的评语中说:“此文饰辞驾罪,不肯一句放松,不使一字置辨,深文曲笔,变化纵横,读千遍不厌也。”
但有两点需要说明,即这篇文字是事先准备好的,但应该是出自吕相本人的文笔。古代外交官一般情况下都是受命不受辞,即接受国君交给的使命和外交任务,但具体说辞由外交官自己处理。有时需要现场临时发挥,有时是随机应变。故古代外交官都长于辞令。本篇涉及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事件比较多,故很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