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主腰

字数:2022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9有曾瑞卿所作《哨遍》四套,第二套的题目,下一字为“腰”,上一字在《四部丛刊》的影印本里有点像“麈”字,而颇为模糊,《国学基本丛书》本据校点者的序是根据好几个元本、明本校定的,但上一字仍作方围示阙。依据曲文的内容来揣摩,这个字应是“麈”字,“麈腰”通常写作“主腰”,在元明的俗文学里并不太生疏,如《阳春白雪》前集卷三马致远《寿阳曲》云:

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

又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74回叙燕青在东岳和任教师相扑,形容那教师的打扮,有云:

串带儿拴十二个玉蝴蝶,牙子扣儿;主腰上排数对金鸳鸯,踅褶衬衣。

这和曾瑞卿的曲文“带儿 十二白蝶舞;牙子对一双碧翠飞”完全吻合。直到六七十年前写定的《三侠五义》(52回)里头还有“拄腰子”:

三公子将书信递与他,他仿佛奉圣旨一般,打开衫子,揣在贴身胸前拄腰子里。(他=宁妈妈)

主腰不是普通的腰带,大致就是现在的褡包;有些地方(如四川)称之为裹肚,有些地方(如鄂东)称之为拄肚(又讹为猪肚),而我的故乡江苏丹阳则称之为抱肚子。“抱肚”这个名称很古,宋初汾阳无德禅师的《赞深沙神歌》 (《大正藏》47卷623页) 云:

璎珞骷髅颈下缠,猛虎毒蛇身上布。师子衫,象王袴,更绞毒龙为抱肚。

深沙神就是《西游记》里的沙僧的原型。

曾瑞卿的曲文描写主腰的形制,说:“特遣人劳心费力,选二色青红相配,拣四时锦绣希奇,”又说:“穿花 偏斜落,出水鸳鸯颠倒飞,浑绣得繁华异。”可见当时女子所用的是制作很精的。宁妈妈所系的自然不足以语此,深沙神腰间的更是吓人不拉的了。

上面是我在1943年写的一条札记,发表在《国文杂志》(桂林)3卷3期,现在来做些补充和订正。

《太平乐府》里笔画不清的那个字,可以肯定是“麈”字,隋树森校订的本子(中华书局,1958年)里正是这个字。当初大概是有音无字,“主”和“麈”都是借用。“麈”只见于《太平乐府》里曾瑞卿的曲子,“麈”与“主”同音,为什么不怕麻烦,放着五画的字不用而用一个十六画的字,不懂。

主要问题是“主腰”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札记里说它是抱肚即褡包,是不是肯定得太快?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中华书局,1964年)里说,主腰就是肚兜(普通话兜肚),引了两个例子,一个就是札记里引用的《三侠五义》52回,另一个是120回本《水浒》27回:

那妇人就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汇释》的作者忘了兜肚是不用纽扣的。当然,抱肚也是不用纽扣的。那么,主腰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1975年)27回头里有两幅插图,里边的孙二娘都是敞开胸脯,露出主腰的。那东西看起来既不像兜肚,也不像抱肚,倒有点像奶罩流行以前的“小背心”,前面清清楚楚有一溜纽扣。第二幅插图里,除前面有一溜纽扣外,还在上沿画出有三指来宽的横幅绣花。

主腰的形制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问题是主腰跟抱肚、裹肚、兜肚的关系——古今名称的关系,古今实物的关系。在前引《水浒传》27回那段文字之后,紧接着有一段骈文赞语(据容与堂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水浒全传》同。国学基本丛书本有这段赞语,但缺第四联):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笨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应夜叉精。

这可以证明主腰就是裹肚,形状与后世的兜肚不同。兜肚之制起于何时,有待考证。(兜肚为小背心所取代是几十年以内的事情。)

裹肚和抱肚,名称都很古。《老学庵笔记》卷2:

祖妣楚国郑夫人有先左丞遗衣一箧。袴有绣者,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紫地皂绣。

又卷七:

王荆公所赐玉带阔十四稻,号玉抱肚。

照这里的文字看,裹肚和抱肚不是一个东西,裹肚是穿在里边的,抱肚是系在外面的。裹肚很阔,不但可以从容与堂本《水浒》插图里看清,还有文字佐证,如《鸡肋编》(涵芬楼校刻宋人笔记)卷上72页:

人有相仇害者,于树干中去皮尺许,令周匝,谓之“系裹肚”。虽大木,亦枯死。

抱肚好像也比一般的腰带阔,宋神宗赏给王安石的腰带之所以称为玉抱肚,正是因为它“阔十四稻”(该有六七个厘米吧)。

从另外一些书证来看,裹肚也可以穿在外面。《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亚东图书馆《宋人话本八种》):

适来郡王在轿里看见令爱身上系着一条绣裹肚。

元曲《潇湘雨》(世界书局排印本)第三折:

好着我急难移步,淋的来无是处。我吃饭时晒干了旧衣服,上路时又淋湿我这布裹肚。

那么,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阔狭不同了。是不是抱肚和兜肚都是后起的,都源出于裹肚即主腰呢?谨以求教于博雅君子。

1982年9月

【补记一】《人民文学》1982年11期有一篇小说《电话没有打通》(作者:佳峻),里边有一句:

葛振华又解开一层衣扣,露出里面穿的红腰子。

作者有附注:腰子:塞外农民穿的一种背心。“腰子”之名肯定是从“主腰”演变来的,但不知道是凡背心都称为腰子呢,还是只有某种背心称为腰子。

1983年1月

【补记二】上面这则札记在《语文研究》发表之后,收到大同师专马文忠同志来信,说明大同地区至今还有部分居民穿主腰。现在把这封信节录如下:

(上略)大同一带“主腰”的形状见另图(略)。它分夹的和棉的两种,穿在外衣里边,当地人的叫法:主腰,主腰子,夹主腰,棉主腰。面子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黑色等,男人也常穿红色的。纽扣多为用布条做的“绦疙瘩”(“绦”读阳平,音同“逃”),也有铜质球状的。纽扣一般是上中下三道。另有两根布带子钉在后面,从两肩搭过来,用纽襻系在最上面的那道扣子上。解放前它几乎是这里男女老少必穿之物,近一二十年背心日趋普及,市区人民穿主腰的越来越少,但在农村则主腰与背心仍可平分秋色。

大同一带另外还有一种“搂肚儿”[louduer],一般是夹的,贴身穿,上面用绳子挂在脖子上,中间的两边有两根绳子在腰后相系。现在很少有人穿了。(湘按:这“搂肚儿”即“兜肚”。)

除马文忠同志外,我还收到河北、山西、东北几处读者来信,所说“主腰”的名称和形制与上述大同小异。

1983年10月


四 结果六 五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