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浪吹】台湾人应该感谢日本的殖民吗?

字数:7996

Jul 13, 2023

水了兩期視頻咱們終於回來繼續填坑了

今天咱們繼續臺灣的話題

上期我們講的是日本在占領臺灣後的早期

對臺灣以漢人為主的起義軍的殘酷鎮壓

統治這個東西從來都不單單是靠武力就可以維持的

如今還有很多臺灣人非常懷念日本當年的統治

這個說明日本人肯定是有點東西的

這期視頻花了遠超我預計的時間

原因是因為日據時期的壹些數據讓我對日本在臺灣的

殖民政府有了相當正面的看法

所以雖然我不喜歡日本

還是從壹個比較正面的角度去闡述

日本對臺灣的統治的

可是文案準備到後期的時候我又發現了

壹些潛藏在這些數據背後的問題

所以就只能又重新做了壹遍

上壹次花我這麽多功夫的視頻還是文革那期

日本在上個世紀對大部分亞洲國家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但是正因為日本強大的破壞力

我們反而要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日本

了解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

才能保證將來不會再被日本人騎到頭上

像中國拍的抗日神劇

把日本人描繪成弱智

這個其實反而會降低民眾對日本的警覺

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其實很危險

越是對手

其實就越要重視,越要尊重

抗日神劇咱們不談

目前我們在互聯網上能看到的有關日本的主流內容

多數是在講日本的軍隊,日本的武士道

日本當年的戰略

這個確實是因為當年日本的軍方

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

都過於耀眼

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日本的內政

而日據臺灣就恰恰是壹個非常好的案例

從日本對臺灣的治理

可以讓我們學習到非常多有價值的方法和策略

有些策略

我想很多朋友應該會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言歸正傳

上壹期我們就已經說到了

日本在占領臺灣的初期是比較窘迫的

軍事上各地起義不斷

經濟上則更加是入不敷出

看起來做了壹個非常虧本的買賣

那麽日本當初為什麽想要占領臺灣呢

這個裏面原因當然很多

但是我想最重要的壹條呢

是日本想要發展工業

發展工業需要什麽呢

人口和資源

這裏倒不是說日本想要簡單的掠奪臺灣的人口和資源

那種純搶的邏輯還是遊牧民族的落後理念

日本主要想的是從臺灣向日本輸出農產品

以及壹些粗加工的工業制品

以此來解放日本的勞動力

讓日本的勞動力能夠從事產值更高的中高端制造業

而與此同時

日本又可以將自己的工業制品,賣回給臺灣

所以日本在占領臺灣之前

定下的戰略就是

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但是臺灣在被占領的初期

非常的混亂

別說往日本本土輸入農產品

日本每年還要撥2000萬日元來維持統治

壹直到號稱日本的蕭何兒玉源太郎任臺灣總督

情況才發生了改變

軍事那塊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

我們今天主要來談經濟

兒玉源太郎剛到臺灣的時候就發現了壹個問題

當時臺灣是壹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但是日本人在臺灣居然收不到太多的農業稅

這裏面有兩個原因

壹個是富戶隱瞞了很多地沒有上報

另外壹個原因則是臺灣的田地存在產權不清的問題

上壹期我們也講過

臺灣的土地開發帶有壹點政治色彩

最開始清朝不想開發臺灣

也不讓大陸人隨便去臺灣

後來終於決定要開發臺灣了

但是也不是隨便什麽人都能去

只有從清朝政府手上拿到了開墾權的人

也就是墾戶才可以進行屯墾

開墾土地存在壹些風險

所以墾戶壹般會找其他人壹起合作開發

簡單點說就是會進行壹定的外包

而有的大外包商又會繼續向下外包

土地開發完成後墾戶就會找政府來驗收拿土地證

後面就要開始交稅

所以通常墾戶都會隱瞞壹些土地

大概隱瞞了多少呢

在清朝的時候臺灣的土地就是個糊塗帳

日本人的統計是超過了壹半隱田

這個我們等下講

除了隱瞞土地這個問題

土地所有權也比較復雜

因為有最上層的墾戶

又有各個層級的分包商

墾戶如果是直接拿土地做報酬還好

問題是有時候他們只是把土地長租出去

這個租跟我們現在理解的租還不太壹樣

可能用買房子來類比比較準確

就像中國的老百姓買房子

這個房子是不是妳的呢

是妳的

但是產權不是永久的

70年後政府可以把地收回來

而在妳住的過程中

還需要給政府交稅

所以地方政府加上開發商就是墾戶

買房的人相當於第壹級的佃戶

而有些人比較有錢

可能會買好幾套房子

又會把部分的房子給租出去

於是壹級佃戶下面又有了二級佃戶

有時候還會出現比較有頭腦的二房東

所以可能還會有三級佃戶,四級佃戶

我這個說的呢其實太有法律素養了

在實際操作中

臺灣早期的民間土地的轉讓,出租

全憑當事人的心情

雙方簽個契約

甚至口頭承諾都可以

並不需要政府做什麽公證

所以政府對於土地信息的掌握

純屬兩眼壹抹黑

現在有壹部分不喜歡共產黨的人比較

懷念民國,清朝時的士紳體系

這個階級存在的原因

其實就是政府的權力無法深入到民間的各種細節中去

沒有辦法

只得把部分收稅的權力渡讓給了這些地方貴族

清朝末年其實是想要改變這個情況的

臺灣的第壹任巡撫劉銘傳入臺後

在臺灣大力推進新政

為了能夠自給自足

那就得想辦法收稅

於是在1887年劉銘傳推動了臺灣首次的清賦運動

可惜遭到了地方士紳的抵制

不算特別的成功

雖然劉銘傳未盡全功

但是臺灣的稅收也從49萬兩白銀壹年

變成了67萬兩

不過日本人顯然對這種收入是相當的不滿意的

於是總督府在1898年頒布了《臺灣地籍規則》規定

臺灣不再允許出現大租權

地只能自己種

不能向外出租

並且開始丈量全臺灣的土地

日本人壹共花了五年時間

派出工作人員147萬人次

終於對臺灣的土地信息有了壹個完整的掌握

劉銘傳當年統計出的臺灣田地的面積是361417甲

日本人調查出來的數字則是777849甲

甲是臺灣農民特有的計算田地面積的單位

最早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臺灣

壹甲的面積等於9699平方米

甲有多大其實不重要

單看36萬和77萬這兩個數字就知道

臺灣的大戶們藏了多少田

於是臺灣的地租從每年86萬日元

漲到了300萬日元

但是土地所有權混亂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日本人最終統計出來

臺灣當時有差不多100萬直接農業人口

擁有大租權的人口占了三分之壹

這個數據其實是蠻驚人的

因為在1950年的時候

共產黨也為了土地改革對全中國

做了壹個比較詳盡的數據調查

擁有大租權的富農和地主

只占了10%左右的人口

這個說明臺灣因為他特定的開墾政策

使得士紳集團的人數比例過大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殺伐果斷的劉銘傳

在臺灣推進賦稅改革那麽困難

那日本人是怎麽做的呢

他們拿出了378萬日元

強行收購了所有的大租權

然後反手把收購來的土地所有權

送給了那些在地上種地的農民

日本規定,所有田地上的小租戶自動成為業主

這個做法

其實和共產黨搞的土地改革是壹樣的

只是多花了壹些錢

殺的人也少了點

另外地主們還是得以保留大量的自耕地

但是最終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政府的政策

只要是能讓多數人受益

就能使得政府的支持度上升,社會的穩定度提高

所以為什麽兒玉源太郎後的漢人起義

就壹年不如壹年了呢

就是因為最窮的那批人

拿到了好處

日本在臺灣做的

其實暗含了後來出現的蘇共,中共發展的精髓

但是這個倒不是說日本人真的就為人民服務了

日本人如此對待臺灣

也是出於無奈

壹方面頻繁的起義使得臺灣總督府入不敷出

另外壹方面還涉及了到東亞局勢的變化

日本在占領臺灣的同時

還占領著朝鮮

並且想要將實力擴張到整個中國東北

而沙俄則以義和團為借口

派了將近18萬士兵至東北保護鐵路

日俄兩國為了爭搶在中國的利益

大戰壹觸即發

因此日本的軍方就不可能花太多的精力在臺灣

這也就使得臺灣的總督府不得不給

臺灣的農民分壹些利益

但是在日本獲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後

情況就發生了點變化

1910年日本徹底吞並了朝鮮

臺灣總督府則開始了林野調查

所謂的林野呢就是樹林,山地

臺灣是個多山的地方

所以老百姓對山林也應用的很不錯

老百姓會在山上砍伐樹木,挖竹筍,熬樟腦

甚至還有人會在山上種田

原住民直接就是以山林為生

本來按照1898年日本人調查田地的經驗

只要老百姓事實上在使用這些林野

那應該也算老百姓的

但是這次日本人不肯再給臺灣人利益了

最後查完全臺灣能夠使用的林野面積78萬甲

被日本人劃了75萬甲為官有地

很多臺灣人辛苦開發的林野就都歸了日本政府

對漢人來說呢還好

好歹日本人還給了三萬甲

原住民就慘了

日本人帶著尺子去到原住民家

他們的家就是日本人的了

原住民當然不服啊

於是原住民也起義了

在漢人起義的那會兒

日本人對原住民壹直都是百般忍讓

默認原住民還可以過他們原來逍遙自在的生活

但是這次日本人不忍了

在1910年到1915年之間

日本開展了五年理蕃計劃

編列了1960萬日元的預算

專門用來幹原住民

甲午戰爭日本也就花了1億日元左右

為什麽打個原住民他們願意出這麽多錢呢

因為確定的利潤就在眼前

前面說的田地

多數以種植糧食為主

而山林裏則有大量的經濟作物

當時臺灣有壹個特產

是全世界都垂涎的

那就是樟腦

樟腦這個東西中國人早就用了很多年

主要是用來驅蟲的

但是在1887年

諾貝爾研制出了無煙火藥

其中的壹樣原料就是樟腦

臺灣的北部和中部山區中

有大量的老樟樹

這些樟樹,正是提取樟腦的原材料

而很多山區被原住民視為了自己的領地

日本人在進山搞樟腦的時候

常常會和原住民發生沖突

制定原住民政策的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

原住民所在的山地是日本對臺經濟開發的對象

番人妨礙了日本實現其利益

國家對此叛逆狀態的生番

擁有討伐權

為了對臺灣的山地資源進行掠奪

警察署開始開辟進入山區的道路

對原住民進行討伐

總督府還鼓勵漢人保甲民伏擊原住民

擊殺頭目賞100日元,番丁50

日本人具體殺了多少原住民沒有官方的統計

但是在五年理番計劃中

總督府這邊死傷2200余人

壹共繳獲22958支槍

最終,原住民服軟

開始為日本人打工

應該有不少朋友看過臺灣的

電影巨作《賽德克·巴萊》

裏面會看到不少原住民在扛樹

他們扛的就是樟木

到了這壹步

日本人就已經把臺灣的土地問題理順了

而要想讓臺灣供養日本的農產品

土地問題還僅僅是第壹步

日本人還需要掌控臺灣的進出口貿易

(否則東西)都被洋人低價買空了

那不是白玩了嗎

實際上早在日本人到來之前

西方資本就已經來到了臺灣

並且在貿易和金融行業中

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像英國,早就在全中國賣了大半個世紀的鴉片了

劉銘傳壹通改革

在臺灣壹年收了67萬兩白銀的稅

而甲午戰爭那壹年呢

臺灣光是進口鴉片就花了233萬兩白銀

還有臺灣的砂糖產業

最早是美國人在打狗那塊搞出口

後來英國,法國,德國也都加入了

整個砂糖產業,在甲午那會兒

基本上就完全被這幾個國家的洋行給壟斷

還有我們前面說的樟腦

最開始的時候還是清政府掌控

但是在1890年軍機處以劉銘傳

在煤礦招商過程中的缺失為由

把臺灣巡撫劉銘傳革職留任

1891年,劉銘傳請辭

失去了這個淮軍的洋務派

臺灣的樟腦業也自1891年開始被各大洋行所壟斷

甚至連茶葉這種我們以為的中國的傳統強勢產業

也被洋人給掌控了

當時臺灣沒有真正的銀行

茶商的融資壹般都是通過媽振館

就是英文的那個Merchant

其實就是私人錢莊的高端叫法

英國的匯豐銀行通過控制這些媽振館

逐步滲透進了臺灣茶葉的生產和出口

另外因為臺灣和大陸靠的近

臺灣的很多紡織品,日用品都是通過帆船

從大陸購買

總結起來壹句話

就是日本搶占臺灣的時候

對臺灣的經濟掌控能力,幾乎為0

這其實也是日本政客在初期想賣臺灣的壹個原因

因為出口進口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原來的什麽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戰略就是壹場空

這也和這個時間段的日本對上洋人還比較弱勢有關

畢竟剛剛掘起,只是打敗了中國

還不能真的證明自己

日本在最初占領臺灣時

為了減少洋人的阻力

和列強簽了壹個《對締盟諸國宣言》

臺灣的各個港口基本都繼續對列強開放

關稅也幾乎為0

還是到兒玉源太郎上臺

他在1899年時,把關稅直接提高到了15%

這樣壹來列強對臺灣進行的商品傾銷就變得很困難了

相對的,日本的商品於是得以進入臺灣占領市場

另外對於壹些洋行特別強勢的商品

日本也有壹些其他的辦法

英國人鴉片不是賣的好嗎

日本政府於是說

為了臺灣人民的身體

臺灣要禁煙

英國人妳不準隨便往臺灣出口鴉片了

但是壹時半會兒這個煙也禁不了

既然臺灣人還想抽

那就得抽好煙

所以總督府就成立了壹個制藥所

自己生產鴉片

而原材料的進口呢

被交給了三井物產,以及英國Samuel洋行

本來這個事兒是洋行壟斷的生意

但是硬是被日本公司給擠了進來

而在臺灣本土銷售這塊呢

日本政府搞了個特許經營權

他們把這個經營權給了那些支持

日本的臺灣本土大家族

比如說鹿港的辜家

這個家族的名字哪怕現在

我們也經常能從臺灣的節目上聽到

臺灣的中信金控,臺灣水泥都是他們的產業

為什麽他們這麽牛呢

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老祖辜顯榮當年是臺灣最大的漢奸

日本那邊為了表彰他的忠心

讓辜顯榮做了臺北保良總局長

並且給了辜家不少特許經營權

其中就包括鴉片

這麽壹來日本其實就控制住了銷售的渠道

到1912年的時候

英國洋行發現臺灣的鴉片經銷商

基本上都不向他們購買鴉片了

無奈只得退出臺灣市場

臺灣的鴉片進口基本上就完全被日資所壟斷

數據表明

1897年臺灣總督府在鴉片上的收入

是150萬日元

到了1920年,這個數字達到了500萬日元

臺灣人在日本大哥哥統治的年代

吸到了比大清更多更好的鴉片

這個是沒有什麽人會質疑的

鴉片是進口為主

像糖,樟腦,茶葉這些以生產和出口為主的東西

競爭邏輯又有點不壹樣了

壹方面日本在本土發行大量的債券

然後用這些錢在臺灣成立了大量銀行

為各種產業註入資本

從源頭,加工,物流,銷售進行全方位的控制

而且日本還拉著臺灣的壹些本土資本做

比如說那些願意出售大租權的地主們

開始日本政府錢不夠

就只給了他們些債券

後來日本用這些債券成立了了幾家銀行

壹幫地主搖身壹變成了銀行家

彰化銀行沿革概況中就記載到

本行乃於1905年

將總督府就舊彰化廳轄境所發的

大租權補償公債面額27.5萬日元

按當時的時價換算

計22萬為資本

在同年6月5日成立

這個其實跟前面說的鴉片專賣權差不多

也算是分了本土資本壹杯羹

而洋人呢只能靠自己的資金或者遠在廈門的匯豐分行

雖然說日本資本總體不如洋人

但是日本把資本集中在了臺灣壹地

這就對洋人形成了局部優勢

而且日本打的是套組合拳

他們還開始了最古早的政府補貼

最典型的就是運輸業的補貼

為什麽英國,美國,葡萄牙這些國家商貿發達

壹個根本原因是他們的運輸業發達

東西生產的再好

運不出去也沒用呀

當時西方資本在臺灣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很大程度的壹個原因是西方擁有

對臺灣對外交通的壟斷

臺灣的船只沒有辦法進行遠洋貿易

那臺灣人就只能把貨低價賣給洋人

妳別看日本能把北洋艦隊給滅了

但是錢全花在了艦隊上

商船也不行

壹直到1899年

還是兒玉源太郎

下令成立大阪商船株式會

這家公司成立第壹年就得到了總督府12.5萬元的補助

他們的運費很有意思

跟成本沒有任何關系

直接對標當時臺灣最大的航運公司

英商道格拉斯輪船公司

運費永遠是他們的壹半

日本人當時說什麽

大阪商船會社的營業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地方

然而悲壯的商船會社不僅僅是壹個運輸業者

他洋溢著對新領土臺灣的滿腔熱情

這個大阪商船會社最高的時候補助拿到了多少呢

1928年的時候,拿了162萬日元的補助

按照清朝的時候在臺灣的賦稅算

這麽壹家公司拿的補助

頂三年的賦稅

歐洲人哪見過這陣仗

海洋運輸直接就被幹垮了

陸路運輸日本更厲害

壓根都用不著啥新公司

洋人的制糖工廠

都是要臺灣的蔗農自己想辦法把甘蔗運過去賣

日本直接把鐵路修到了甘蔗田裏了

火車在甘蔗田裏邊開邊收貨

這還怎麽玩

所以很快

在出口這壹塊日本也基本形成了對臺灣的壟斷

大家可以看這個是臺灣輸出商品對日依存度

從1897年的14%

增長到了1930年的時候最高的90.5%

所以我們做個小總結

日本的目的是要臺灣成為日本的農產品產地

在臺灣總督府的努力下

土地問題解決了

資金問題也解決了

進出口問題也解決了

那麽還有壹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生產力

啥都給妳準備好了

沒產出那也是白忙

臺灣的地形很有意思

南北狹長,四周環海

北部地區屬於亞熱帶,南部屬於熱帶

東部平原多,西部山地多

隨著海拔的增高

氣溫又會開始降低

所以在壹個島上

最多的時候同時兼備了熱,溫,寒三帶的氣候特點

說了這麽多只是為了給大家裝逼用

簡單的說就是臺灣各地降雨不穩定

各季節也不穩定

有時候發洪水

有時候不下雨又很幹

如果能夠有比較好的水利設施

那麽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日據之初

總督府也沒什麽空管這些事

壹直到1908年

臺灣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

於是制定了10年連續公共事業計劃

開始了臺灣的水利建設

小的咱們不談

說兩個大的

日本建成了桃園大圳以及嘉南大圳

光壹個嘉南大圳就可以灌溉15萬甲的土地

花了5400萬日元

當時在權世界範圍內

政府能花這麽多錢在公共事業上的

除了美國,蘇聯,德國幾個叫的出名的國家

基本上就沒有了

而日本的總體財政收入肯定是不如這些傳統大國

所以我在了解到這個情況的時候

想到的第壹句話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這種辦事的魄力以及行動力

和現在的中國非常的相似

而且從結果上看日本治下的臺灣的發展速度

和中國改革開放後差不多

1905年臺灣總督府的稅收是2500萬

到了1920的年候已經達到了1億2000萬

復合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11%

要知道,清朝末期

壹年的財政收入也才1億兩白銀左右

可想而知臺灣這樣壹個以農業和低級工業為主的

小島在日本人的手上發展的有多好

所以我在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

對日本人是有點敬佩的

全世界範圍內

有哪個國家會這麽盡心盡力的發展自己的殖民地

臺灣南玻萬

日本大哥哥

我就是在這裏犯了個錯誤

這個其實也是我常犯的壹個錯誤

看問題不夠全面

拿著壹個數據就各種推導

如果我們再去多看壹些數據

就會發現有很多問題

日本確實是集中力量辦了大事

建了很多水利設施

但是這個水利設施它是問老百姓要錢的

我在臺灣國史館的有關水利公共化的文獻裏偶然發現

這些水利設施收的錢不是壹般的高

文獻裏提到的水租從2塊5到6塊壹甲不等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日本開始清地的時候

查出來全臺灣的田地是70多萬甲

而基於這70多萬甲

當時得農業稅是300萬日元

算多點就是壹甲5塊錢吧

按桃園大圳給出的數據

大圳建成前壹甲地可以收獲谷物25(口誤)石

有了水利工程後,產量變成了53石

產量增加了壹倍

但是因為水租的存在

又使得稅金增加了50%到110%

這麽壹算妳發現沒有

產量增加了

農民的收入實際上沒有增加

而如果我們再進壹步去細看

就會發現日本在臺灣的各種制糖會社

都反對總督府低價放水灌溉

因為甘蔗的生長需要較為幹旱的土地

稻米的生長則需要水田

而日本此時對發展臺灣的農業以及初級工業的任務裏

其中壹個重要項就是種甘蔗和制糖

日本在1894年時,糖的自給率只有28.3%

而到了1920年後

臺灣生產的糖已經能夠使得日本

不再需要消耗外匯從國外進口了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表的壹篇文章誇贊臺灣道

臺灣的糖就像朝鮮的米壹樣

對日本帝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從臺灣的出口數據裏也可以看出來

1896年臺灣米的出口占總出口的8%,糖占13%

1920年,米呢還是占8%,糖則占了66%

也就是說米差不多都被臺灣人給吃了

糖的剩余量就會比較多

臺灣當時的糖業有所謂的三大財團十大會社

三大財團裏至少有兩個大家都會熟悉

這個三井,三菱,藤山

剩下的十家會社也是日本人的

臺灣本土資本裏只有陳中和的新興制糖壹家

而且控制權其實也是日本的

臺灣大面積的種植甘蔗

甘蔗只能賣給制糖廠

這就使得蔗農毫無議價能力

甘蔗價格被打到了地板

很多蔗農因此窮困潦倒

不得不把土地售給日本人

然後繼續在他們原本的土地上為日本人種地

反而是日本人嫌難吃的臺灣在來米

因為沒有受到日本的青睞

使得米農日過的還不錯

米價比甘蔗要高很多

所以農民都想種稻米,而不是甘蔗

這麽壹來邏輯就通了

總督府希望農作物豐收

水利設施可以增加除了糖以外的幾乎

其他所有農產品的產量

但日本的財團還要在糖業上賺錢

所以在開發水利設施的同時又將水價提高到

種其他農產品也不會多賺太多

結果就是總體農業產量增加

糖產量也不會減少

財團繼續賺錢

農民又把公共設施投入的錢給付了

其他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

比如說化肥

為了增加農地的產量

總督府極力推薦臺灣農民使用化肥

但是對不起,臺灣不生產化肥

大部分必須從日本進口

壹直到日據末期

日本才在臺灣建了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到臺灣解放,產量也才夠臺灣所需化肥的8%

所以臺灣是先被日本的總督府收了壹波重稅

然後用最初級的農產品

去日本換各種生產所需的必需品

而換取這些必需品的原因

是為了能夠交更多的稅給總督府

生產更多的農產品給日本

直接進了循環有沒有

再說個搞笑的

1897年臺灣的火柴只有1.06%是從日本進口的

1920年99.42%,1935年100%

1935年的時候,共產黨都能做土炮了

臺灣還不能夠生產火柴,妳說慘不慘

從臺灣前中期的發展的模型上來看

妳就可以明白為什麽日本能夠在短短幾十年裏

成為可以和美國扳手腕的存在

套路大概是這樣的

和外國資本競爭時

國有資本對重點扶持產業進行持續輸血

與殖民地本土反對勢力競爭時

使用鐵血的行政和軍事手段進行鎮壓

在殖民地發展過程中

運用舉國體制興建大量公共建設

同時伴隨著重稅

將成本轉嫁到殖民地人民身上

日本本土資本對地方私營資本進行侵蝕

形成壟斷後

再進壹步的將壓力施加到殖民地人民身上

而人民的各種生產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完全依賴日本

類似的商品定價權也全部歸於日本

各種手段齊頭並進

日本做到了讓多數臺灣普通百姓永遠處在吃不飽

但是又餓不死

不至於站起來反抗的狀態

也就是說保持了壹個長久且穩定的最大限度的剝削

這個才是極致的剝削

歐洲的初階殖民地剝削在臺灣面前那就是個弟弟

如果是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

我會給當年的這些高階日本政務官壹個大大的贊

這個絕對是國士無雙

但是作為被榨的快成人幹的臺灣人民

這個就有點酸爽了

那麽可能有人要問了

為什麽不少臺灣人非常感念日本呢

因為我們還要再做壹期

在1930年以前

臺灣都屬於壹個純粹的被剝削者

臺灣除了少數的既得利益階層

多數人是壹點日本的恩惠都沒有收到

變化呢出現自1931年

日本開始侵華

欲知後事如何

請聽下回分解


有史以来最靠猜的一期,普里戈任造反的前因后果,以及俄乌战争后续走势官员的道德更重要,还是能力更重要,中国是否应该严惩婚外情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