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小岛大浪吹-非正经政经频道 >
- 2023
【小岛浪吹】台湾到底属于谁(上篇):明朝和清朝对台湾的改变,原住民和汉人谁是真正的台湾人
Apr 11, 2023
最近馬英九先生又來大陸刷存在感了
全程又是避重就輕
區區一個副國級的退休幹部
沒什麽好聊的
咱們要聊就聊個大點的
聊聊國民黨和民進黨都不敢仔細談的問題
臺灣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
臺灣到底屬不屬於中國
兩黨在這方面的論述其實都比較感性
民進黨說臺灣早就是一個國家了
至於什麽時候是的
每個民進黨黨員都有一個自己的答案
至於國民黨
他們的答案則更像一個男人和小三
被原配堵在了Motel裏時的回答
道德上明白底限應該在哪裏
嘴巴上也說的很溜
但是就是控製不住自己想要開小差的沖動
國民黨如果真的想要統一
就不會只派個已經退休了的前黨主席了
但是他們又必須有所行動
因為蔡英文也訪美了嘛
美國現在懶得理會國民黨
國民黨只能在共產黨這個大冤種身上刷存在感
但是他們又不敢跟共產黨走的太近
所以就讓一個已經退休了的
沒什麽價值了的前黨主席發揮下余熱
結果好的話
你看,我們國民黨有本事安撫住老共
結果不好的話
馬英九只是一個已經退休了的前黨主席之一
並不能代表我們現在的國民黨
所以說
國民黨這個政黨
說好聽點是個精英政黨
說難聽點就是小商人習性作祟
要錢要臉要地位
但是又不願意扛風險
活該在哪兒都是二流
反正我看國民黨,民進黨大概都說不清楚了
至於共產黨
其實也說不太清楚
因為臺灣的歸屬問題是共產黨的貞操
不容質疑,也不容討論
沒法討論的東西
那就永遠不可能說清楚
既然都說不太清楚
那就有咱們吹牛逼的空間了
當然這個牛逼也不能瞎吹
閉著眼睛吹可能會被大陸和臺灣同時封殺
中國的美食如無必要
盡量不放棄的好
所以我們還是從史實出發聊
比較安全一點
蔡英文在前幾年其實嘗試做過一些突破
17年的時候蔡英文出去訪問
打的旗號是南島族尋親
千裏迢迢去太平洋上去尋根去了
這個我們不能說蔡英文是完全胡說的
她確實有一些根據
1975年時學者舒特勒(Shutler)和
馬克(Marck)發表論文
認為臺灣有可能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
1991年彼得·貝爾伍德又通過番薯的傳播
間接證明了臺灣與南島語系的關系
2007年,臺灣的醫師林媽利又通過
對臺灣人的血液分析
得出91%的閩南客家族群中85%(口誤)有原住民血統
90%以上的臺灣閩南人,客家人有百越的血統
並不是純北方的漢人
反而是和東南亞比較相近
這些說法其實都是想證明一件事情
臺灣和大陸沒關系
他們的每句話可能都是有依據的
而且聽起來非常的唬人
但是就是跟他們的結論沒啥關系
因為在福建的漳州,寧德,泉州,福州
都曾經發現過遺址
出土的一些石錛、石戈以及石叉等物品
在一些南島國家也曾經被發現
所以與其說臺灣和南島族有關系
不如說大福建地區和南島關系近
至於百越血統
那就更搞笑了
百越人本來就是一群居住在
長江以南至越南北部地區的人
因為族群復雜
裏面建了N個部落和國家
因此被稱作百越
臺灣的學者證明了臺灣人有百越血統
就恰恰說明多數臺灣人的祖先是中國人
其實只要去測測福建人的基因
跟臺灣人應該是差不多的
如果一定要說中原人才是中國人的話
那美國人其實幾百年前就基本被滅族了
那新加坡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全都可以滾了
東南亞屬於土族呀
學者們做出來的東西應該是沒什麽問題的
只是被政客們利用歪了
你當然可以去考古證明說中南海是
金朝的金人開始建的
但是你不能以此證明習近平他就不能
呆在中南海裏呀
一個地區到底屬於不屬於一個國家
和管轄權是有關的
這裏就要說一說中國大陸的媒體
包括一些官媒比較瞎掰的地方了
很多中國的媒體為了凸顯臺灣歸屬於中國
強行把中國對臺灣的統治權往前推了不少
一個說法是公元230年三國
時期的《臨海水土誌》
裏留下了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這個當然沒錯
可是這不能證明說臺灣在當時屬於中國
中國還有古書記載了嫦娥飛升的月亮呢
美國人登月的時候是不是
也應該獲得中國的允許呀
把臺灣和中國的三國聯系起來
存在一些誤導
還有些官媒也說的比較含糊其辭
比如說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說
宋元以後
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開始在澎湖
臺灣設立行政機構
這句話誤導性就更強了
宋元以後到底是在說明清
還是在說宋元之時呢?
說是明清就很奇怪
那你為什麽不幹脆說秦漢宋元之後呢
秦朝聽起來更古老點
但是如果說宋元之時
並沒有證據證明宋元時期中國對臺灣有統治權
在元史中確實提了一句
說蒙元祖遠征日本因風失敗
於是設治澎湖
企圖進取日本
但是蒙古並沒有真的統治過臺灣
臺灣和澎湖並不是一個概念
包括後來宋朝也有澎湖巡檢司
但是並沒有真正的管理過臺灣
我覺得自媒體說這些也就算了
作為官媒搞這些含糊其辭的說法
就很不堂堂正正了
我估計咱們如果要去跟駐德大使館較真的話
他們就會說我說的這個宋元之後的意思
是明朝
這個說法就勉強說的過去了
要說到明朝的臺灣
那還得先聊到日本人
明朝是在1368年建立的
而在元末明初的這段時間裏
日本正在經歷南北朝對立
就是南方的村子們搞出來一個天皇
北邊的村子也搞出來一個天皇
日本史學界為了仿效中國魏晉南北朝
所以也就自稱這個時間段為南北朝對立
兩邊的村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械鬥
最終北方的足利尊氏打贏了
而南方村子裏的一些職業兵因此也就失業了
這些失業的武士為了再就業
於是就以九州島的沿海地帶以及島嶼為基地
開始在中國沿海搞武裝「乞討」
這個就是明朝早期的倭寇之亂
朱元璋是個鐘愛種田的人
想法也比較淳樸
既然你們倭寇老是在沿海搶
那我就禁止沿海的百姓出海
甚至把沿海的百姓遷去內陸種地那不就行了嘛
這個在初期確實是打擊到了純日倭寇
但是也給大明沿海地區的百姓帶來了問題
一方面漁民都是靠海吃海的
能金槍魚管飽,為什麽要種地喝粥
漁民的主業本來就不是種地
現在遷去內地
別說蛋白質了,碳水都不能管夠
所以沿海的小老百姓
是很不爽朱元璋的海禁的
再一個則是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商們
元朝的面積雖然很大
但是治理非常粗獷
基本上不太管漢人老百姓做什麽
當時中國的陶瓷茶葉絲綢是
很受國際買家的歡迎的
因此很多沿海的大商人
都是在做國際貿易
一部分商貨是賣去日本
一部分則是沿著海岸線南下
去到東南亞進行銷售
但是明朝的海禁就把他們的財路給堵住了
朱元璋時大家一起絕食也就罷了
到了永樂朝則是搞了個鄭和下西洋
其實就是國家吃獨食
把對外貿易給壟斷了
斷人財路有如殺人父母
沿海的貿易商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
加上大明恰巧又把普通漁民的活路給堵死了
於是沿海的富人出錢,窮人出力
走私商隊就出現了
而日本那邊因為南北村械鬥
導致大量的南村打工人嘗試進入
中國的沿海地區「討生活」
作為廉價勞動力
於是很自然的和東南沿海的
這批中國走私人合作了起來
初期時,有日本人加盟的走私團隊
走的線主要是從中國的東南沿海
到日本的平戶,長崎等港口之間
最大的利潤來源當然是走私貿易
自家的老百姓當然不會搶
但是路過別人的地盤時
順帶的也會做一些搶劫的勾當
初期的藍海市場嘛
都有這個毛病
管理比較混亂,人員也比較雜
所以名聲就不大好
面子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既然有日本人加盟了
黑鍋當然就交給他們啦
所以到明朝中期時
雖然倭寇裏很大一部分人都是
中國的本土走私商了
但是還是統稱倭寇
而在明朝的中期
海上的格局也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
15世紀末到16世紀
是西方的大航海時代
歷史書上主要著重講的是新大陸的發現
在新大陸西方搞到了大批的黃金白銀等重金屬
但是新大陸的生產力是有限的
光搞到了大量的錢
那豈不是要通貨膨脹了
所以此時亞洲也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16世紀,葡萄牙帝國發現了好望角航道
從此來往亞洲不必再經過波斯灣
打破了阿拉伯和意大利對歐亞貿易的壟斷
配合這些新興的海權國家
在新大陸暴力借貸的重金屬
他們當然就要來亞洲掃貨了
中國在民國以前
都是一個貴金屬本位的國家
西方強勁的需求無疑代表著巨大的利益
當利益大到一定程度並且
商業模式被證明可行時
資本就會開始大量入場
市場從藍海向紅海轉變
明初向日本的海上走私規模還是比較小
到了明朝中期辦錢莊的徽商
蘇州,浙江的絲綢商
福建江西的陶瓷商都參與了進來
嘉靖年間
徽州的財團扶持的汪直
就把走私的規模做的相當的大
不少朋友估計都看過大明1566那部神劇
裏面胡宗憲在浙江抗倭
其實主要就是在打汪直這些人
至於為什麽嘉靖在改稻為桑的同時
又對打擊倭寇這麽上心
因為一方面是要增加產量
另外一方面則要打擊主要的競爭對手
缺一不可
汪直後來做成了東亞最大規模的武裝海商集團
並且受日本戰國大名的邀請
在平戶島(今屬長崎縣)設立了貿易港
汪直甚至還在平戶立了個國
自稱徽王
後來汪直被胡宗憲從日本騙回了國砍了頭
倭寇不受管控
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反而就更加嚴重了
汪直之後最牛皮的海盜是李旦
李旦更猛
他乘著西方資金大量湧入的風口期
把生意從中日一直擴張到了印尼和菲律賓
西方資本當然也不差
早在16世紀
葡萄牙人就喝了頭湯,占據了澳門
1543年葡萄牙人其實就已經發現了臺灣島
將其命名為福爾摩沙
但是葡萄牙人卻沒有占據臺灣
因為此時的臺灣島基本完全未開發
只有極少數的漢人在
臺灣開發了一些小港口供中轉所用
全島能在平原上見到的原住民
加上漢人不到10萬
而葡萄牙來東亞的主要目的
一是中國大陸的絲綢茶葉
二是日本的黃金和白銀
航道上並不一定需要經過臺灣
因此就沒有選擇臺灣
1579年荷蘭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
開始與西班牙展開了海外殖民的競爭
1604年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也來到了中國附近
最初想搶已經發展的不錯了的澳門
結果被葡萄牙人擊退
無奈只得占領了澎湖
1624年,新任福建巡撫南居益
出兵圍攻澎湖的荷蘭人
戰爭斷斷續續打了8個月
誰也奈何不了誰
最後由大海商李旦出面調解
荷蘭人退出澎湖
而大明這邊則同意荷蘭人占據
此時還不屬於大明的臺灣島
荷蘭最後占據了臺灣南部的大員
也就是現在臺南市安平區
然後以此為據點開始進行擴張
很快就基本控製住了臺灣南部
按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計
這個時候南臺灣已經有了一些人氣
除去深山老林裏的原住民
平原上的原住民有5萬左右
漢人則有3萬左右
荷蘭的原宗主國西班牙擔心
荷蘭會以臺灣為據點
切斷中國與呂宋也就是菲律賓的海上商道
於是派出艦隊
在臺灣的北部基隆港建立了據點
西方人的到來讓東南沿海的
走私生意急劇攀升
無論是荷蘭人還是西班牙人
都必須依靠中國人替他們收貨,轉運
而此時臺灣的定位就像極了
中國改革開放前的香港
大明雖然明面上禁止私人與海外通商
但是這個需求實在是太旺盛了
於是就造就了17世紀臺灣的高速發展
1623年一個重要人物出場了
鄭芝龍加入了李旦的團隊
開始他主要負責日本的業務
還在日本娶了武士
田川七左衛門的女兒田川氏
鄭芝龍的語言天賦特別的強
會說閩南語,南京官話
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荷蘭人剛剛到臺灣時
李旦就派了鄭芝龍這個小弟前去協助荷蘭人
說是協助,其實就是李旦集團駐臺灣代表
明面上荷蘭人統治臺南
但是荷蘭的海外殖民地很多
也分不出太多的艦隊防衛臺灣
臺灣海峽周邊的海盜勢力加起來比荷蘭人要強很多
只是荷蘭擁有變現的能力
其實可以這麽理解
中國的很多團隊負責了生產部,物流部
其中李旦集團占比較大
還順便負責了安保部
荷蘭團隊則負責銷售和市場部
而鄭芝龍則是李旦集團在臺灣地區的一把手
這裏要分享一則八卦供大家吹牛用
為什麽鄭芝龍能被李旦重用呢
在《難遊錄》中有記載
說「李習者(李旦小名習舍)
閩之巨商也,往來日本與夷峽,
遂棄妻子娶於夷,
芝龍少年姣好,以龍陽事之。」
我就不展開說了,懂的都懂
1625年8月,李旦突然去世
這種非現代化的公司的股權結構是很不明朗的
公司馬上就四分五裂
鄭芝龍繼承了集團在臺灣的產業和軍事力量
成立了新的鄭氏集團
鄭芝龍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他搞了一套山五商和海五商的管理系統
在大陸從浙江到廣東
有金木水火土五家山商
專門負責海外商品進入中國後的分銷
以及中國商品的采購
水路上則有仁義禮智信五家海商
負責東洋,南洋,西洋的轉運以及售賣
最牛逼的地方是鄭芝龍不搞全資控股那一套
而是只占部分股份
甚至還會對有潛力的商家進行投資
這麽一搞很快就把盤子做的極大
人人都能在鄭氏集團賺錢
人人也都願意維護鄭氏集團的利益
1639年日本因為島原之亂開始閉關鎖國
只允許鄭氏和荷蘭集團船只進出日本
西班牙就倒了大黴
在北臺灣進行的大量投資全部打了水漂
很快他們的商業版圖就全部被鄭荷集團給吞並
而進出日本的船只裏
鄭氏的船只常年維持在荷蘭船只的7到11倍
這個就使得鄭氏集團在東南沿海以及
臺灣地區的影響力其實遠超荷蘭人
這之後崇禎自縊
鄭芝龍甚至開始進入政界
扶持了唐王朱聿鍵稱帝
自己搞了個太師的官當
可惜後來昏了頭
就投降了清朝,引狼入室
清朝作為新資本進入鄭氏集團
幾乎就把鄭氏集團給蠶食光了
鄭氏集團的二代掌門人鄭成功就眼見弄不過清朝
增量弄不出來就只能在存量上想辦法
於是把屠刀揮向了原本的合作夥伴荷蘭
1661年,鄭成功發兵臺灣
銷售部的荷蘭哪裏是鄭氏保安部團隊的對手
1662年,鄭成功徹底占據臺灣
將荷蘭人趕了出去
明鄭集團正式成立
但是很可惜同年鄭成功就病逝
由兒子鄭經接任董事長
原本鄭成功計劃繼續向西班牙人
控製的呂宋(菲律賓)進軍
建立一個群島型的海洋國家
但是掌門人一去世,就萬事皆休
這種成員極復雜的初創公司最怕換話事人
其後明鄭集團就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鬥
一直到1683年原集團出走的元老
施瑯帶著清軍擊敗了明鄭
將臺灣收入了清朝的版圖
鄭氏經營臺灣的過程乏善可陳
但是有一點我估計大部分人不知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是發動政變繼承的王位
和叔父鄭習代表的泉州海商集團交惡
為了維系自己的統治
鄭經就只得更為倚重廣東籍的海商集團
因此在明鄭時期
大量的廣東人移民臺灣進行貿易和屯墾
但是不管是福建人還是廣東人移民臺灣
都讓臺灣的人口結構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因為原本的臺灣人口實在太少了
明鄭雖然說跟荷蘭一樣宣稱占領了臺灣
但是勢力主要只是集中在臺南的平原上
不是說他們不想讓勢力遍布全島
而是整個島上沒幾個人
到處都是沒有開發的叢林或者山脈
臺南是開發的最好,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區
北臺灣雖然被西班牙稍微開發過一下
但是時間很短
在西班牙人離開後就又沒落了
前面說了,荷蘭人在的時候
南臺灣平原上大概有5萬原住民,3萬漢人
經過鄭氏的發展
原住民人數還是維持在5,6萬
但是漢民超過了10萬
大多都是從福建廣東移民至臺灣
明鄭雖然說占領了臺灣
但是並沒有把臺灣發展的太好
因為多數明鄭的員工都只是
把在臺灣的生活當成了工作出差
根還是在大陸
而明鄭在福建廣東的陸地上也有自己的根據地
因此就沒有花太多的精力開發臺灣
像糧食之類的資源
很大一部分都必須從大陸運送到臺灣
這也是為什麽清朝的小帆船
都能收復臺灣的一個原因
因為明鄭在大陸的所有基地
都被施瑯給搗毀了
臺灣島上的人如果繼續負隅頑抗
就只剩進山打獵一條路了
後世把鄭成功收復臺灣或者清朝
收復臺灣吹的神乎其神
其實更多的是因為有大家都懂的政治意涵
實際上當時的臺灣和現在的臺灣
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明清交際之時的臺灣都只能達到這個程度
往前再去討論臺灣的種種歷史
其實幾乎就沒有必要了
就純粹的是瞎嗨
臺灣真正的發展其實還是在清朝
康熙剛剛擊敗明鄭時
朝廷上爆發了激烈的討論
到底是要棄臺還是把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
是不是覺得棄臺很不可思議?
其實沒啥難理解的
清朝剛剛打完三藩之戰,國庫空虛
臺灣孤懸海外,島上基本啥也沒有
真要納入統治
別說收稅了
還得在島上設置新的軍隊和公務員團隊
純純的賠錢貨
最後康熙還是決定把臺灣納入版圖
倒也沒什麽說中國一個點都不能少的想法
主要是不納入管理
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個什麽別的勢力把臺灣占了
到時候又會威脅到東南沿海
而即便臺灣被納入了中國
康熙對臺灣也是限製多於發展
康熙禁止大陸一般平民擅自進入臺灣
並且完全禁止了廣東人渡臺
原因也很簡單
一個人口眾多的臺灣對清朝的穩定並沒有好處
而鄭經之後的明鄭主要依靠的是廣東人
所以絕對不能讓廣東人再進入臺灣
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只有少量的福建人可以進入臺灣
為幾個朝廷指派的大戶幹活兒
其實我在以前聊東南亞的華人帝國
蘭芳共和國時討論過這個問題
當時我用的論據是一些學者猜測的航線問題
沿著淺海去東南亞風險更低
但是沒有考慮政治因素
現在想來
政治因素可能還大過了安全因素
畢竟下南洋的都是窮人
風險什麽的真的無所謂
而東南亞既有福建人,也有廣東人
但是臺灣人確實是以福建人為主
現在也能解釋的通了
到了雍正即位後
對臺的方針就出現了一些變化
雍正二年
廣東省移民來臺的禁令被取消
清廷也開始在臺灣開辦水田化運動
稻米逐漸取代了鹿皮
成為了新的支柱產業
雖然清政府不鼓勵大陸人去臺灣
但是哪裏有利可圖
哪裏就有中國人民
當時的臺灣地廣人稀
自然條件又優秀
中國的航運能力也在提高
最重要的是華工進入東南亞和
美洲撈錢已經成了產業鏈
打了個很好的樣板
舉個例子
比如在馬來西亞的某地發現了一座金礦
已經紮根在當地的華商就可以找
土族的首領買下這座礦
然後確定勞力需求
接著福建廣東的人力中介就會開始招人
再由專門的物流公司把這些打工仔送往馬來西亞
當然當時名字沒那麽好聽
那個時候叫豬仔
臺灣也是差不多的
比如說彰化的施家,就是施瑯的親族了
他們就是去泉州招人去彰化替他們開墾土地
早期臺灣的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
到處都是叢林和沼澤
各種熱帶疾病
臺灣人信仰的王爺千歲
很多都是從疫鬼升級上去的
其實就是瘟神
這個和當時大批的開拓者
受疫病的困擾有很大的關系
可惜雍正活的時間比較短
即位的乾隆對臺灣就沒啥興趣
基本上就是讓臺灣的官員隨便搞
導致臺灣在乾隆年間吏治極度敗壞
民亂不斷
一直到嘉慶上位
情況才有了一些改變
到了嘉慶年間也就是19世紀初
中國對臺灣的開發又突然進入了一個小高潮
嘉慶放松了大陸對臺灣的移民
只要是有點實力的
都可以向政府申請開墾臺灣的墾照
而不僅限於之前的幾個大戶
墾戶是做什麽的呢
類似於美國當年的西進運動
其實就是開發無主的荒地
加坑蒙拐騙甚至是搶原住民的土地
不要覺得中國人就會比美國人高尚很多
嘉慶年間出過多起漢人屠殺
原住民搶奪土地的情況
不過臺灣還不至於說
死掉的原住民才是好原住民
雖然存在武力搶地的情況
但是多數情況下還是半哄半騙的低價拿地
還有些漢民願意貢獻下肉身
通過婚姻關系取得土地
因為不少大陸來的勞工都是叫「羅漢腳」(單身漢)
其中的很多人最後都和當地的平埔人女子結合
平埔族群在清朝時也被稱為熟番
大體就是那些住在平原上的原住民
起碼能交流
漢人與原住民通過婚姻
使得族群間不斷融合
到中華民國時
多數平埔族群的原住民
都沒有被認證為原住民族
實在是因為跟漢人融合的太好了
在清朝大力發展臺灣的同時
列強也開始了對臺灣的覬覦
1958年,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敗北
臺南和淡水在天津條約後
都被列為對外開放的港口
高雄和基隆也在隨後成為了開放港口
1874年
依然還在明治維新中的日本已經初具實力
他們製造了牡丹社事件
向臺灣出兵
雖然沒有能夠成功的占住地盤
但是這個使得清朝對臺灣的重視程度猛然提高
1875年沈葆楨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抵臺
他推行開山撫番的政策
簡單的說就是平原上的地不多了
進山弄生番的地去
沈葆楨雖然在臺灣只有一年多
但是從他手上開啟了武力東拓
逐步將臺灣東部也納入了大清的領土
不過死的原住民也極多
後世大家不聊其實無非是因為原住民是少數民族
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
都是漢人為主的社會
沈葆楨還認為
要想徹底穩住清朝對臺灣的統治
還需要繼續增加臺灣漢人的數量
因此奏請朝廷取消了過去限製漢人攜眷入島
禁止漢人偷渡
禁止漢人進入山地
禁止漢人娶原住民女子等禁令
其後劉銘傳任福建巡撫
又奏請朝廷將臺灣獨立建省
除了繼續推進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政策外
還展開了對臺灣近現代化的建設
開辦新式學堂,擴充行政區劃,
設最初的臺灣鐵路
福州和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間的海底電纜
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等
當時的中國
臺灣可能是唯一一個擁有全省電力通信網的省份
然而所有的高速發展
都被日本人的到來所打斷
有關日本和臺灣的恩怨情仇
我的長度有限
只能下期去講了
還是來總結下早期臺灣的變化
首先臺灣的原住民不是漢人
如果非得要去談起源
絕大多數臺灣人也沒什麽資格去談
但是公平的說
初期的臺灣的發展靠的還是漢人
明鄭時期對臺灣的發展還只能算是開胃菜
清朝中後期才是臺灣質變的階段
康熙收復臺灣時
臺灣能夠統計到的人口大概在
20萬到30萬之間
到1895年日本占據臺灣時
人口已經達到了300萬
田地的開辟也從南到北
從海岸線向內陸擴張
最關鍵的是漢人屯墾者將精耕農業引入了臺灣
漢人在臺灣建立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水利系統
加上中國長期累積的精耕細作的經驗
將臺灣原本一年一熟
純靠稻子自由發揮的稻米生產變成了一年多熟
明鄭時期
臺灣的糧食產量還不夠20萬人用的
必須要從福建運送糧草
但是到了19世紀
臺灣生產的米糧
已經開始反向供給給福建廣東
甚至在清末時板橋林家曾經還去華北救過災
除了糧食外
臺灣的經濟作物也飛速發展
在日本占領臺灣之前
臺灣糖已經是東南亞著名的食料商品
茶葉和樟腦也被大量的出口
而清末臺灣的近現代化發展速度也非常快
應該說臺灣剛被鄭成功收復時基本還處於石器時代
經濟水平遠低於大陸
到了清末
臺灣已經算得上較發達的省份了
在日本占領臺灣之前
臺灣的漢人是絕對意義上的中國人
平原上的原住民也可以算作中國人
至於山裏的高山族
我認為叫他們中國人就比較勉強
但是顯然在清末
中國的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漢民開始進入山區
部分高山族原住民被屠殺
站在漢人的角度當然是為了
國家的發展之類的冠冕堂皇的話
但是從原住民的角度來說確實是倒了大黴
可是歷史這個東西它講的是成王敗寇
中國是單一民族國家
雖然宣傳上說是多民族
但是這種話聽聽就好了
我想多數的純漢族臺獨
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祖先曾經
侵害臺灣的原住民而感到愧疚
大概率會說都是以前的事情
還提他做什麽
因為原住民弱勢
他當然就提不動
但是現在大陸是強勢
所以可以提(臺灣和中國的關系)
今天咱們講的是臺灣早期的歷史
我想大概沒有人可以否認
這個時期的臺灣是屬於中國的
其實只需要有這麽一段歷史
以中國大陸和臺灣今天的強弱對比
臺灣其實就很難獨立了
當然如果只有這段歷史
也許臺灣人對大陸人的感情還沒有那麽復雜
下一期
咱們就還得講講日本和偉大的
中國國民黨對臺灣的改變
韩日关系又双叒叕改善了?韩日到底是怎么搞上的,中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台湾到底属于谁(中初):真正的台独,台湾民主国的建立,为什么台湾人能逼到日本想出售台湾,为什么台湾人最后又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