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小岛大浪吹-非正经政经频道 >
- 2023
【小岛浪吹】中国为什么又开始打击医疗腐败了,这么多年来医疗到底改革了什么
Aug 25, 2023
最近中國又開始打擊醫療腐敗了
這次打的更多的是醫療體系裏搞行政的那批人
也就是有權力批條子的那些領導
很多人說這次中國打醫療貪腐
是因為經濟不行了
要轉移民眾的註意力
我覺得這種說法格局還是小了點
妳島哥對習大大的定義就是平頭哥
他不在意妳註意什麽
他只在意他註意什麽
請那些自作多情的人自重
妳的想法或者抱怨
並不會改變什麽
我認為中國現在打擊醫療貪腐
和經濟下行是兩件不相關的事
就算說這兩件事情相關吧
打擊醫療貪腐也是壹件好事
不能因為共產黨沒把經濟弄好
就否定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努力
為什麽我說打擊醫療貪腐這件事情不是共產黨臨時起意呢
因為早在2016年時中國就推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其中就包括對醫療保險,藥品和醫療設備系統進行改革
所以前兩年我們就已經看到了
中國在藥品耗材的集采上做出的努力
還有醫保個人賬戶的改革
武漢今年早些時候不就有很多退休的老頭老太去抗議嗎
這個改革能不能成功我不敢說
但是為什麽中國要做這個改革
為什麽中國的醫療系統裏存在這麽多的腐敗
這個咱們今天可以好好聊壹聊
很多人聊到中國的醫療腐敗
上來就是中國的醫療體系出了問題
共產黨病了
資本的力量之類的
這種說法咱們也不能說妳錯
但是不夠吊
因為說爛了
酒桌上吹這種牛逼實在就是落於俗套
妳島哥呢
就不愛拾人家的老牙慧
所以妳要是讓我聊呢
我會這麽說
中國現在的醫療問題呀
要追溯到1949年
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什麽國家呢
他是個社會主義國家
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老大是蘇聯
於是中國參照蘇聯的模式
在城鎮裏建立了公費和勞保醫療制度
公費是什麽意思呢
就是免費,由政府出錢
這個不難理解是吧
1952年,政務院發布了《關於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
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的指示》
裏面就規定國家機關還有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的醫療費用
由國家包了
而對於勞動人民呢
在1951年的時候
政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
規定了國營企業,還有縣以上
城鎮集體所有制職工的醫療由各自的企業包了
這部分的花費呢
會直接算進企業的成本裏
註意哦
我這裏說的職工
是特指在城鎮裏的勞動人民
至於共產黨最大的支持者農民呢
共產黨在建國後的前十幾年裏
都是基本沒在管的
1955年的時候陜西高平縣米山鄉開始實行了最早的醫社結合
由農民社員湊“保健費”
病了的時候可以支取
但是效果很壹般
農村根本就沒有醫院
城裏的醫院門朝哪兒農民都不壹定搞的清楚
小病熬壹熬就好了
大病治了也是白治
中國的農民階級是壹個比較知足的群體
只要政府不來幹他們
他們就已經很開心了
所以沒有醫療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壹直到1965年
毛澤東發火
說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
因為衛生部只給全國15%的城市人口服務
建議改名為城市老爺衛生部
這個65年的時間節點也很有意思
65年的時候也正是黨內左右派鬥的正激烈的時候
66年就是左派落入下風後開始搞文革了嘛
不過這個不是重點
重點是其後中國終於還是把目光放到了農民身上
從1965年開始
中國開始大量的訓練赤腳醫生
所謂的赤腳醫生呢
就是普通人經過基本的衛生學學習
還有傳統的中醫訓練後
開始在農村壹邊種田壹邊行醫
除了赤腳醫生
中國還建立了大量的鄉鎮衛生所
就是小型的由國家撥款的小診所
於此同時
中國開始在農村推合作醫療
以農村的人民公社為單位
由社員們共同出錢建立醫療基金
到病了的時候再到這個基金裏面拿錢治療
其實就是壹種比較原始的保險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被廣泛的推廣
到了1976年,達到了巔峰
已經覆蓋了85%的農村人口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搞的這三種醫療制度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其實是槽點最少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
專門派代表來中國實地考察學習
還將中國的《赤腳醫生手冊》翻譯成多種文字
提供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
1978年的時候
世界衛生組織將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經驗
寫進了《阿拉木圖宣言》
在農村醫療這壹點上
毛澤東是沒得黑的
農民階級懷念毛澤東
是有充分理由的
而相對來說
公費醫療和城鎮工人的勞保醫療就難搞了
跟農村的合作醫療需要農民出部分錢不同
城鎮裏的人基本是不用自己花錢的
所謂的勞保
錢壹樣是國企出的
這會造成壹個什麽問題呢
反正用的不是我自己的錢
那就造唄
尤其是壹些有點級別的官員和企業領導
不但治病壹切按最高標淮來
甚至醫院還給他們提供各種高檔補品
所以當時中國有個特有名詞
叫泡病號
就是壹點小病
每天就在醫院裏面耗著
因為國營單位職工的醫療費用算去單位的成本
加上早期中國數據的統計比較淩亂
我沒有能夠找到確切的數據
只能拿目前社會主義國家裏全民醫療搞得比較好的古巴做參考
目前古巴衛生費用占GDP的比將近12%
這對於任何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壹個沈重的負擔
因此在改革開放後
中國的全民醫療就開始消逝
1978年,中國的農村開始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其實就是將人民公社解體
而農村合作醫療是建立在人民公社的基礎上的
因此隨著人民公社的瓦解
農民的合作醫療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到了80年代末
合作醫療在農村的覆蓋率
已經不足5%了
而公費醫療以及勞保醫療也沒有支撐太久
壹方面是前面說的
這些醫療都是吃大鍋飯
從財政上來看
這種大鍋飯式的醫療已經很難延續
因此要改
另外壹個重要的原因
則是中共決定要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若幹問題的決定》
城鎮經濟體制的改革拉開了序幕
城鎮經濟的核心是什麽呢
當然就是國企
既然要動國企
基於國企存在的免費醫療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影響
不過城裏人和農民不壹樣
這些人是比較難對付的
所以政府也不敢像對農村合作醫療那樣
招呼都不打壹個就斷了
1984年,衛生部和財政部發出了
《關於進壹步加強公費醫療管理的通知》
通知指出
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在保證看好病,不浪費的前提下
各種改革辦法都可以進行試驗
在具體管理辦法上
可以考慮與享受單位,醫療單位或者個人適當掛鉤
既然上頭說的這麽含糊
下面操作起來的空間也就很大了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法
有的地方是把壓力直接轉給醫院
每年固定給醫院壹筆錢
然後特定的人群去醫院看病必須免費
有些地方由財政或者企業自己留壹部分錢
讓公務員或者員工看完病回來之後可以報銷
有些地方是醫院,縣市財政,企業以及員工共同承擔
還有些地方是主要免費醫大病
最早出現在丹東,四平等北方城市
因為大病最容易傾家蕩產
所以財政和企業在公務員和員工要治大病的時候會出手幫助
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政策都不具備什麽清晰的制度框架
各地標淮有極大的不同
至於說農村的醫療衛生水平
在這幾年裏則呈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
其實這事兒也不難想象
說到底還是中央對地方放權
走小政府路線
沒幾個錢集中力量辦大事了
86年89年連著兩波學潮
政體都已經不穩了
就更不要說醫療了
壹直到江澤民上臺後
情況才又發生了改變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
將社會保障制度列為構築
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五大子體系之壹
其中明確指出
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
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
說人話就是以後還是要搞醫療保險
只是不能像從前那麽大包大攬
職工交壹部分
單位或者企業交壹部分
這就接近我們今天理解的醫療保險了
但是這事兒也是推了很久
1994年國家體改委四部門印發了
《關於職工醫療制度改革試點意見》
決定在江蘇的鎮江和江西的九江進行試點
試了兩年, 覺得效果不錯
於是才在1996年
由國務院下發了《關於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擴大試點的意見》
在全國選了50個城市進行擴大試點
通過反復的研究和討論
最終在1998年
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用人單位繳納職工工資的6%
職工則需要繳納2%
這部分錢要被分成兩部分
壹部分進統籌基金賬戶
壹部分劃進個人賬戶
具體操作時數字比例各地以及不同級別的企業可能略有不同
但是意思就是這麽個意思
不過這個裏面啊還是存在了壹些問題
首先是覆蓋人群的問題
農村人依然沒有辦法被照顧到這個咱們就不談了
即便是城鎮裏的很多人也享受不到醫保的福利
以前吃大鍋飯的時候
企業職工的家屬的醫療也是壹塊兒被包了的
妳更不會聽說什麽失業的問題
但是新的醫保體系
只保護了那些有工作的或者從機關,國企退休的人
那些失業的或者原本的職工家屬就不繼續被保護了
這是被保的人那邊的問題
另外壹個主體醫院也有點頭大
以前沒醫改之前
醫院是純吃財政的
完全沒有資金上的壓力
現在搞了醫改之後
國家就要求醫院開始要考慮自負盈虧
不能單純靠撥款了
本來醫院說那簡單啊,那我就提價唄
不行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醫院是公共服務部門
所以價格還不能貴
起碼掛號問診這些不能貴
醫院為了生存怎麽辦呢
降本增效嘛
第壹個醫生是壹個高貴的職業
救人這麽偉大的事情妳怎麽能提錢呢
中國醫生的薪資真的是很低
這個低不僅僅是絕對值的低
而且還是相比於其他職業的低
包括到現在
像美國2022年醫生的平均年收入是35萬美元
最頂尖的互聯網公司Google這些
它們的美國員工平均年收入也才30萬美元
咱們再說中國
騰訊員工的平均薪資是100萬人民幣
中國的醫生呢
觀眾朋友裏面肯定有醫生
我說了不算
妳們可以分享分享
除了降本那就是增效嘛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醫保基金支出最大化
簡單點說就是讓病人多花錢
既要醫院可以自負盈虧
又要醫院可以提供公共服務
這個是早期醫療腐敗產生的原因
醫生收入過低
使得醫生傾向於收紅包和用更貴的藥,耗材等等
院方既有收入上的壓力
又有來自於下面幹活兒的醫生的壓力
所以對醫生收紅包肯定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
至於開更貴的藥之類的
這更是院方本身就希望見到的事情
紅包這種事情我覺得其實倒沒什麽大不了
這個本來就是中國的壹種文化
中國人收紅包
洋人也收小費啊
這個就是對服務的壹種溢價支付
真的沒什麽了不起的
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了以藥養醫這件事情上
當藥品,耗材越貴
醫生反而越願意開的時候
這就出問題了
藥企它完全沒必要搞研發了
弄好跟院方的關系
打點好醫生反而更有效果
這就會造成藥企本身的固步自封
以及醫療價格的上漲
但是這個時候中國沒有選擇去解決這些問題
甚至還火上澆油了壹把
2000年,國務院體改辦發出了
《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
內容被解讀為國家鼓勵醫療體系進行市場化嘗試
林毅夫在他的中國醫療體系的發展歷程
的那篇文章裏就專門提到了宿遷模式
所謂的宿遷模式
就是將醫療完全私營化
公有制的醫院它開高價藥或者做無用的
檢查還搞得遮遮掩掩的
醫療完全私營化之後那就是往死裏整錢啊
結果數年之後
在宿遷市看病
變得更貴更難
後來國務院也承認了宿遷模式的失敗
但是國務院這麽做也是有原因的
國企改制也伴隨著企業內部自辦醫院的消失
原本要是大壹點的企業
都有自己的小醫院
改制之後作為成本的醫院當然就被老板們拋棄
所以此時中國的醫療不是貴不貴
貪腐不貪腐的問題
而是醫療資源不足
醫療保險覆蓋率太低的問題
直到2002年
醫療保險還只是覆蓋了9000多萬人
因此到胡錦濤上臺的時候呢
他並沒有首先著手解決醫療腐敗的問題
2003年,胡錦濤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
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當年大家是不是不知道這是在說什麽
不過從醫療上看
中央改變了原來的醫療改革只照顧
國企或者改制國企員工的做法
轉而要建立壹個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體系
20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
《關於進壹步做好擴大城鎮職工
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工作的通知》
要求將城鎮符合參保條件的用人單位和職工
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
大中城市參保率要達到60%以上
直轄市和省會要達到70%以上
同年呢,國務院還發了壹個
《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
提出要在2010年在全國建立
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06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
《關於開展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專項擴面行動通知》
要求在城鎮的用人單位
為農民工購買醫保
這壹通動作效果非常的明顯
到了2008年底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從2002年的9400萬增加到2008年的2億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則覆蓋了8億農民
城鎮中的農民工則有4200萬人被納入了醫保
這裏面肯定有瑕疵
雖然從數字上被覆蓋的人很多
但是實際上醫療資源還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裏
那些被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的農民
並不能享受到太好的醫療服務
而且政府也壹直默許醫院藥價虛高,濫收費,紅包等問題
因為醫療腐敗它恰恰是政府醫療改革的燃料
如果沒有醫療腐敗
醫院就開不下去
醫院開不下去
改革自然也不能推進
不過必須承認壹點
中國能在10多年裏基本做到醫保全覆蓋
已經非常牛逼了
到了這壹步
醫保覆蓋率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但是剩下的問題可能反而更困難了
普通民眾的痛點壹般是在說中國看病難,看病貴
這個事情呢
其實是見仁見智了
每個人的感覺可能都不同
作為城市裏的居民
尤其是大城市裏的居民
看病應該是不難
至於住在比較偏遠地區的人
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
還有這個價格
我認為整體來講,並不貴
大家可以稍微了解壹下發達國家的醫療價格
但凡是妳想要要求效率,要求質量
價格絕對要比中國多壹個0
甚至兩個
像我女兒之前剛上學的時候細菌感染
去醫院住了4天院
花了6000多新幣
妳要便宜也可以
去公立醫院慢慢等
我覺得很多中國人對醫療的要求是服務要向國外的私立醫院靠攏
價格要向公立醫院看齊
這個其實是不合理的
也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認為現階段的醫療改革的出發點
並不是為了進壹步滿足人民不切實際的希望
這也是我和很多人可能觀點不同的地方
人民滿意不滿意醫療
是很難去量化的
但是醫保還能撐多久,可以
從高層的角度來說
如果把整個國家當成壹個公司來看的話
現在的當務之急可能也並不是能不能讓人民爽
而是全民醫保還能不能玩下去
我想大家經常會看到這個有關醫保基金入不敷出的新聞
其實這個事兒都不用仔細想
因為醫保就正兒八經的搞了20幾年
老人沒交過
我們父母輩也沒交多少年
現在真正在交的也就只有企業員工
公務員事業單位的人雖然也在交
但是基本上都是財政在補
而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
從2022年開始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退休潮
每年都有2000多萬人退休
我們往前推20年
2002年出生人口1641萬
03年就更少了
只有1500多萬
壹進壹出
每年又有400多萬的缺口
也就是說現在的進入企業的年輕人
在醫療上
要同時養在工作的公務員
以及越來越多的不需要再繳納醫保的老人
而且我們要知道壹個問題
像我們在買商業保險的時候
年齡越大肯定是越貴的
因為妳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病
多10%的不交醫療保險的老人
代表的可不僅僅是多10%的支出哦
因此現在的醫保如果還按原來的節奏走
要麽是年輕人被拖死
要麽是財政被拖死
所以與其我們認定共產黨現在搞醫改是為了讓人民的滿意度更高
不如說共產黨想要的是醫保收支平衡
從這個角度出發
妳就會發現從胡錦濤的後期開始
共產黨再繼續做的醫療改革
都是合邏輯的
2009年,中國又繼續了新壹輪的醫改
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意見明確指出
中國要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
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
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
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原則
為什麽要強調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呢
很簡單
我認為呢
這個是在為了未來的醫療分流做淮備
等下我們再稍微講細點
除了要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外
意見還指出要建立基本藥物制度
減少城鄉醫療差距
提高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
降低居民就醫的費用負擔等等
細講這個意見很枯燥
咱們聊個例子會比較好理解
我認為福建的三明醫改對這個意見的領會就比較深刻
2010年,隨著醫改人群的擴大化
整個三明醫保統籌基金虧空達到了1.43億
2011年,虧空又加大到了2.08億
財政已經無法再進行兜底
於是三明開始了實驗性的醫改
從2012年起
三明開始嚴控藥品價格
三明組建了壹個三明聯盟
專門負責統壹的藥品和耗材的采購
因為有量的優勢
加上這個是試點項目
相關領導不敢隨意伸手
藥品價格以及耗材價格降低幅度很大
全市藥品耗材占醫院收入的比重
從改革前的60.8%降低到2020年的32.5%
還有壹些重要的成本
比如說需要用到大型設備的檢查化驗成本
三明也通過壓低設備價格使得檢查化驗價格降低
而我們前面也說了
醫改的壹個重要缺陷是壓低了醫護人員的薪酬
這個使得醫生需要靠開高價藥再賺壹筆
三明在改革過程中改革了薪酬體系
年薪計算由基礎工分,工作量工分和
獎懲公分三個部分組成
說的挺玄乎的
我開始也沒弄懂
找了個醫生朋友壹句話就給我講明白了
其實就是年薪加獎金
以前的醫生是讓病人花的醫保越多
自己賺越多
有白的有灰的
現在的醫生則是讓病人花的醫保越少
獎金就越多
純白
而醫生最終拿到的平均薪水呢
設定在社會平均工資的三倍
如果要理解的再淺顯壹點
就是醫生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妳就能拿到這個薪水
多做不會讓收入變多
少做也影響不大
我們舉個例子
比如說壹個病人他可以開刀
可以保守治療
以前醫生他可能就會選擇開刀
因為有績效
還能混點耗材的收入
現在他可能就會選擇保守治療
病人的錢花的少了
醫生輕松了
醫保的消耗也變少了
我這個是從比較功利的角度出發啦
正面點講就是避免了過度醫療
三明經驗裏還提到了要註重“未治”
也側面印證了我的想法
三明提倡將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
我沒有看到特別具體的能夠說服我的例子
但是從節約醫保這個角度來理解
邏輯上也是通的
目前輿論對三明醫改的評價有那麽點兩級分化
有人叫好
認為共產黨是在為人民做實事
也有人認為這個是中國公立醫療將要走向消極治療的方向
醫療將會從原來的小病大治
變成大病小治
我們從結果上來看
自改革開始
三明全市的城鎮職工醫保基金連續八年保持盈余
薪酬改革從2015年開始,到2020年
醫務人員的合法平均年薪
從5.65萬增長到了16.93萬
我們帶著對三明醫改的理解
再來看中國目前醫療上的操作
就比較清晰了
藥品,器材的反腐
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的醫療成本
從而降低醫保的消耗
武漢那些老人家為什麽上街
是因為武漢醫保改革後
老人家每個月進到醫保賬戶的錢減少了
直接又從源頭上減少了醫保可能的消耗
甚至還有壹個沒有大肆宣傳
但是已經在發生的情況
就是可做可不做的手術減少
會不會有實際應該做手術
但是最後選擇了保守治療的情況呢
我覺得很難避免
怎麽辦呢
國家還有配套措施
這兩年,中國又在推廣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
這可能是很重要的壹環
還是拿我女兒看病舉例子吧
前面說的我女兒細菌感染的事
為什麽我花了6000多新幣呢
因為我們先是抱著女兒去了國大醫院
這個是新加坡的壹個還蠻不錯的公立醫院
我女兒反復高燒
我們害怕是登革熱之類的病
醫生說,按照他們的SOP
小孩要連續燒三天還不退燒之後才需要做檢測
給我們開了個退燒藥就打發我們走了
道理我們也明白
小孩兩三歲之後抵抗力會變弱
發個燒很正常
公立醫院本來就便宜,又有各種補貼
所以大家都傾向於小病就去公立醫院
如果壹有病就做檢測
確實存在浪費公共資源的問題
但是作為新人父母我們還是比較擔心的
所以我們出了國大醫院的門就直奔私立醫院
我們其實也有私立醫院的保險
只是保險公司他們也不傻
他們會幫妳付錢
但是付完之後明年的保費就會漲很多
所以我們也是能不用就不用
私立醫院的態度就太好了
馬上就給我女兒安排了住院
還有壹系列的檢查
後來查出來是感染了壹種還蠻罕見的細菌
幸好我們檢查的早
要是拖太久就會有麻煩
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其實還可以
我也不是要黑國大醫院
我主要想說的是在外國
醫保上其實就有壹個分流
國家會給妳提供壹個很基礎的醫保
在公立醫院裏可以用
但是服務會比私立醫院裏面差壹些
如果說妳想要去私立醫院
要麽妳得付出更多的現金
要麽妳得自費買更貴的商業保險
這個就回到了我們前面說的那個
《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裏提到的非公立醫院為輔的說法了
各位知道現在在中國的醫院裏
民營醫院占多少嗎
差不多是66%
民營醫院的實力肯定是不如公立醫院了
因為從床位上來看
民營醫院只占30%
我也不是說中國會走資本主義那壹套
把私立醫院搞得比民營還好
但是,未來中國壹定不希望
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在公立三甲醫院上
或者說他不希望所有人治病
都往三甲醫院裏面湊
最好是公立醫院只提供給妳關鍵和必要的服務
剩下來的妳自己花錢升級
就是我的醫保是用來救妳的命的
不是讓妳來改善生活的
當然了
我說的這壹切都只是我以我的小人之心來揣度共產黨
我們也可以從比較光明的角度來出發
就是共產黨打擊醫療貪腐
是為了降低民眾的醫療成本
醫生年薪制是為了讓醫生獲得更高的收入
減少過度醫療
並且更有意願好好為民眾看病
最終民眾看病更容易,更便宜
醫生收入更高
醫保也可以永續
皆大歡喜
壹個經典的既要又要還要
我個人是不對這種三要報什麽希望的
搞過項目管理的朋友肯定知道
項目管理無非三要素
成本,質量,時間
到醫療上就是價格,質量,獲取難易度
唯壹的場外因素只有藥品和設備供應商
但是壹個項目要成功不可能光靠壓榨供應商就行的
醫院裏最重要的成本還是人力成本
美國醫院裏的人力成本在50%以上
新加坡60%
中國雖然醫生薪資較低
但是也達到了差不多40%左右
現在的醫療改革還要給醫務人員加工資
那妳想要想讓醫保基金永續
除了把藥品設備成本降下來
還能做點什麽呢
要麽就是降低質量
如果妳不願意降低質量
那就只能讓還在交醫保的人每年多交點
這個事情是不可能有壹個完美的解決方案的
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
總要有個取舍
所以其實雖然很多朋友在吐槽這些年的醫療
但是很可能現在的這個還沒有徹底完成醫改的醫療
是價格最便宜
服務質量最高的醫療
未來如果想省錢
那說不定妳就得多排隊
服務質量也會差壹點
如果想要又好又快
那荷包就得受點罪
但是咱們也不能把話說死了
也有可能這個醫療又便宜質量又高
但是這就得再苦壹苦工作中的年輕人
妳覺得哪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