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心理抚养 - 李玫瑾 >
-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未成年人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父母早年没有亲自带孩子,之后的严管会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为他没有对你怀抱的记忆。
近几年还有一类新闻屡屡刺痛所有父母之心,那就是未成年人弑亲案件。我研究人的心理发展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发现,这种孩子与母亲不存在“依恋”关系,早年一般不是母亲亲自带大的。如果依恋母亲的怀抱,他下不了这种狠手。
十二三岁的孩子弑母与进入青春期后弑母的情况会有一些不同。前一种的情况更多地源于缺乏依恋关系,后一种情况往往起源于青春期的冲动特性。
前面提到的那个说“我就是恨她”的孩子,后来有记者报道出调查结果,发现这个男孩刚出生几个月,母亲就外出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老人管教比较宽松,他养成了一些不良嗜好,比如抽烟、偷钱、爱玩手机、逃学等。直到案发前两年,他的母亲生了二胎,才回老家专门看管两个孩子。母亲对他管教比较严,两人经常吵架甚至动手。他认为母亲不爱自己,就非常恨她。
这并非个案,我发现凡是恨母亲的孩子一般都是母亲在他出生的前三年没有亲自抚养他。很多年轻的母亲生完孩子就送回老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要上学时再接回来。老人一般比较宠孩子,所以当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时,就会发现孩子有许多懒散任性的毛病,想严加管教。孩子没有对母亲的情感记忆,依恋的人也不是母亲,这就会对天天数落他的母亲不满,恨就是这么来的。有的母亲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还会动手打,因为不是从小带大的,往往下手会比较重。
早年不亲自带,对孩子身上的毛病感到扎眼扎心,想方设法要通过后面的严管矫正过来,这是非常糟糕的养育方式。出生后十多年,孩子很快就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母亲再粗暴一些,孩子对她就真的是毫不留情。
我想告诉所有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我建议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他们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会性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与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现异常。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没有对抚养人形成依恋,或者在10岁前后失去了依恋对象。由此可见,母亲的亲自抚养是多么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他心里还有一个空间是留给母亲的。我们看到一些犯罪人那么坏,但在母亲面前却是不一样的。所以,母亲付出的每一分辛苦都是值得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这是给孩子一个今后不杀你的理由。”那些十几岁弑母的案件,我们更应关注父母是否尽到了职责,而不是如何刑罚这些孩子。
生活总是有些无奈,如果母亲确实有难处,非得把孩子送到祖辈家去养,那也要等到一岁半之后再送。不然,孩子依恋的就是祖辈,祖辈是他最亲的人。每当心里难受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祖辈。如果母亲和祖辈发生冲突,他会恨母亲,心里向着祖辈。
有些比较特殊的职业,比如军人常年要驻守边疆,外交官经常要外派,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怎么办?我建议他们选择祖辈中相对年轻的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让他们一直带到16至18岁。这样,孩子的依恋情感是连贯的。在青春期前期,孩子的叛逆是非常严重的,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他依恋的人来陪伴,才能安全度过。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所以,我特别反对父母早年把孩子送回老家养,等到上初中再接回来。
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就拿转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不断地转学,就会有苦恼。因为他需要不断地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班风,还要不断地结交新朋友,如果这一切进展得不顺利,就会影响他的情绪和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