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出情感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字数:1204

有一种人,尽管被亲自抚养,却没显现出情感,那是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

一般而言,人在生命早期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抚养,他就会在“他人与自己”之间建立友善的关系,从而接纳、信任、眷恋他人,形成能够感知他人情感的人性。但不可否认有一种人天生缺乏情感,无法被养育出感情,进而也就无法完善其人性中的社会属性,这种人被称为反社会人格者。这种人是极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生命初期的抚养上出了问题。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尽管被父母亲自养育,尽管出生在正常家庭,爸爸不暴力、妈妈很贤惠,家庭经济水平也良好,甚至兄弟姐妹都很好,可唯独他表现另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你对他多好也没用,即使是把他养大的母亲,他也可以不在乎。这种人被视为情感上的白痴,也叫道德白痴。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这里的“反社会”并不是“反对社会”之意,而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反,缺乏社会情感力,无法感受他人的情谊并予以回报。这种人虽然在情感方面是白痴,但通常他们在智力方面并非白痴,甚至大多很聪明。

许多轻度的反社会人格者,在高智商成群的院校师生中或在具有艺术天赋的人群中很容易见到。他们与人交往时极少投入真正的情感,喜欢独处。有些男性可以跟很多女性发生关系,但从不想负责任。生活上他们在家里跟谁都不太亲,在事业上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外表极有教养,但内心却从不认真待人,甚至利用自己的聪明或善于伪装的外表哄骗他人。

其实,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绝大多数都不犯罪,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很容易成功。但是,这种人一旦作案,一般都是“独狼”,而且是高智商式的犯罪。

2017年,一名中国女性学者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交流学习,但在4月突然失踪,后警方刑事调查后公布她已经遇害。嫌犯曾与她在同所大学读过物理学硕士,并当过物理学教授的助理。面对这样一个在读物理学硕士,一个以欺骗的方式骗取被害人的信任,然后将其杀害的犯罪人,有人问我:“这是高智商的犯罪人吗?是反社会人格吗?”我当时的回答是,他的犯罪并不显现为高智商犯罪,而是普通的欺骗手段,至于他有无反社会人格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但是,同年美国发生了另外一起案件,则是较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者的犯罪了。

2017年,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史蒂芬·帕多克选择在一家酒店作案。他提前租下这家酒店的贵宾房间,分多次将作案工具即枪支零件带入宾馆,然后自己组装、改进发射机制。最后从酒店32层向楼下一个露天音乐会的听众开枪扫射十几分钟,导致59人死亡、527人受伤,制造了美国史上最为惨烈的大规模枪击案。最后,他在警察进入房间之前饮弹自尽。美国警方公布了很多关于他人生经历的信息,他做期货生意,自己开公司,很有钱,交往过几个女性,但从不结婚,作案前他还将同居女友打发回她的国家。

至于他的作案动机一直是个谜。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他的父亲从前抢劫过多家银行,曾是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十大要犯之一。所以,反社会人格是不是具有遗传基因呢?这个问题现在难有定论。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反社会人格特性,可以先寻找医院的心理科室进行诊断。家长也不用紧张,因为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通常智商很高,或许还有一些特殊才能。如果找对了他的兴趣点,培养他的兴趣,他长大之后或许是位怪才,甚至能在某些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