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心理抚养 - 李玫瑾 >
-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
不要因为看到襁褓中那张可爱的小脸和天真无邪的眼神,就觉得他永远是天使。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随着自主性的增强,他的行为也在随着他的欲望向外扩张。
有些欲望可能是好奇,有些欲望则可能是占有,无论哪一种,当他可以爬、抓、行走时,抚养人就要开始制止和警告,什么东西不能触碰,什么事情不能做。这种制止与警告,就是给他立规矩,告知行为的界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孟子》,原话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就是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最初只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触碰危险的物品,同时也让他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随着孩子长大,随着他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随事而教,制止与否,都会影响他今后社会行为方式的建立。
比如,妈妈喂饭时,孩子不好好吃,一次次吐出来,当妈妈一边替他擦嘴一边大声呵斥他时,他可能有些不高兴,抬手就朝妈妈的脸上打一巴掌。这时,妈妈的反应就会决定这孩子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
大致有两种反应:一是不呵斥不躲避,二是即刻呵斥并制止。
第一种,妈妈可能觉得孩子还小,不是故意的行为,或者出于太爱孩子了,不舍得为“这点事”让孩子不高兴。因此,妈妈没有任何制止的反应。
第二种,妈妈即刻抓住孩子的手,以严肃的表情注视着他或大声呵斥他。如果孩子天天在妈妈身边,他完全可以看懂妈妈的表情,他会知道刚才的行为已经惹妈妈生气了。
这两种反应,哪一种会让孩子的行为重复发生,最后成为他常见的行为方式或习惯?而哪一种不会再发生,也不可能形成一种行为方式?
其实,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在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决定这种“形成”的关键就是“第一次”,如同第一口奶水、第一次亲吻。对孩子某种不当的行为要不要马上制止,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再如,第一次带孩子去别人家玩,到了新环境,有的孩子很兴奋,见到抽屉就拉开,见到柜门就打开,甚至直接上人家的大床又蹦又跳。这种行为更是涉及“社会”的行为,因为这是在别人家里。这时大人作何反应,都会影响孩子对界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