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第802期:你会“显得”很能干吗?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碰到了一本书,我很犹豫,要不要推荐给你。它的名字叫作:《让你在公司显得很能干的52种方法》。
那天,我在得到电子书里面偶然看到它。这种名字,我一扫,心里就给它打了一个标签,鸡汤书。而且,不是教你怎么能干,而是教你怎么“显得”能干,这发心也不正啊。当时就略过了。
但是,过了几天,这本书居然升到了畅销榜的前几名。而且,我亲眼看到有同事读这本书居然笑出了声。那我就得看看了。这一看,还真就看出了一些心得。
在汇报心得之前,我先跟你说说这本书的来历。
这书的作者,叫罗斯·麦卡蒙。他的本职工作是著名时尚杂志《时尚先生》的资深编辑。
但是十几年前他可不是,他只是西南航空公司杂志的一个编辑。
这个差别有多大呢?《时尚先生》,那是美国赫斯特报系的著名杂志,时尚界的标杆,影响力遍及全球。而一本航空杂志呢?你懂的。就是在飞机上放在前面的口袋里让乘客免费翻翻的那种杂志。《时尚先生》的办公地点,是在纽约的核心区。那本航空杂志的编辑部呢?在达拉斯,在得克萨斯州,出牛仔的地方。
那奇怪,这麦卡蒙是怎么从一个地方上的小媒体,突然跑到纽约的主流媒体上班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遇。
话说,那是2005年,《时尚先生》的招聘主管有一次坐飞机,偶然看到一本航空杂志,上面有篇文章写得不错,作者就是这位麦卡蒙,然后给他打了个电话,说你愿不愿意来《时尚先生》上班?机会就这么从天上掉下来了。
其实跳出来一想,这事一点也不稀奇。内容公司总是求贤若渴。我们自己也是做内容的公司,如果什么地方看到好文章,如果能联系到作者,总会想有没有机会把他挖来做同事。
但是反过来,对于当时的麦卡蒙来说,就懵了啊。那个心情,就像是在咱们中国,一个县电视台的记者,突然接到央视的电话,说你来我们这里工作吧。他总会想,这是真的吗?别是骗我吧?
有一个词,叫“冒名顶替者综合征”,很多名人都遭遇过。获得某种成功之后,就感觉:天哪,不会吧?怎么会是我?我怎么配得上这样的成就?我是个冒牌货啊。我其实不行的啊。不得了,我马上就要露馅了。
当时的麦卡蒙,就是这个感觉。
后来的事你也猜到了。他来到了纽约,参加了面试,拿下了这份工作,然后就这么在《时尚先生》杂志待下来了,直到成为时尚界的资深编辑。
他之所以后来写成了这本书《让你在公司显得很能干的52种方法》,其实就是早年间那种“冒名顶替”心态的延伸:我是一个侥幸的人,我拿到了不属于我的机会,我不能干,所以我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在这家公司“显得能干”。
所以,这本书里写的内容,几乎没有教你怎么正确工作的,都是教你怎么正确表现的。从怎么闲聊,到在闲聊的时候如何回应你不了解的话题?从怎么微笑,到怎么闭嘴?从怎么和同事吃饭到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不会念的威士忌酒的名字怎么办?从怎么在电梯里面表现到进到会议室怎么和人握手?
那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呢?坦率地说,你如果预期,会从中学到什么必杀秘技,那你肯定会失望的。这书里写到的所有题目,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难到了没有标准答案嘛。所以,它的写法,其实主要是插科打诨,你会看到无处不在的美式幽默,一边自黑,一边黑别人;一边夸张,一边逗闷子。
但是读完了之后,我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这本书捅出了一个真相:如果你觉得自己配不上目前的地位和成就,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冒牌货,那么放心,你身边每一个人都是冒牌货,他们也都缺乏安全感,他们也只是“显得很能干”。你和他们的差距,不在本质上,就在于细节上。
说白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一个,优秀是靠细节的套路积累起来的。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看问题有这个视角,一点也不奇怪。一个时尚达人,你说他和普通人有啥区别?不就是靠一个个穿戴细节,和待人接物的一点点套路技巧积累起来的吗?
举个例子,比如说书中有一章,叫“害怕做演讲怎么办?”短短才一千多个字,还有大量篇幅是在插科打诨,你还能指望它真能教会你演讲?这一章中真正有用的就是几句话,介绍了卡内基式的演讲公式:
第一,先讲一个与演讲主题相关的、动人的个人故事。第二,为听众推荐可采用的具体行动。第三,简明清楚地解释采取该行动的好处。然后演讲结束。
听着简单吧?我自己也做演讲,所以我深深地知道这个公式很简单,但是超级有用。
你想想看,大量的演讲者在乎的是逻辑要严谨,信息要准确,情绪、表情、动作。就是不在乎对给听众具体的行动建议,说白了就是号召大家干点啥,更不在乎这些行动建议给听众带来的好处。
他们为什么不在乎呢?他们以为听众是来听演讲的。错,听众关注的永远是自己的难题、挑战,你作为演讲者,提供一种行动建议,不管听众是不是采用,对他都有启发。除此之外,这都是你演讲者自己的事,和听众无关。你就是说的天花乱坠,也不是好演讲。
卡内基的演讲公式很简单吧?下次你要是有公开演讲的机会,建议你就照着试试,保证效果好。你看,这就是套路。套路多一点,你离优秀就近一点。你并不是真的很能干,只是显得很能干。
再举书里的一个例子。
前面我们说到,2005年,麦卡蒙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纽约面试,那种战战兢兢的心情你也想得到啊。他非常紧张,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准备了十页纸的材料,连夜背诵。第二天发现,用不上。面试的时候,聊的大多是:“你喜欢住在得克萨斯啊?”“你喜欢吃油酥点心啊?”这些问题。多年后,麦卡蒙回顾当年的那场面试,发现自己最起作用的是说了这么一句话。面试快结束的时候,他说:“我跟你聊天很高兴,如果你现在将我扔出你的办公室,不聘用我,这也一定会是我有过的最精彩的经历。”
这句话说得好,我自己被面试过,也面试过人,体会得到这句话的威力。
发现你的才能,这是面试之前就完成的工作。面试是干嘛呢?是未来的老板和雇主想发现你的谦逊、率真、热情和感恩之心。这句话一出口,就说明,他真的是喜欢这家杂志社,而且不以是否被录用为前提。
你要是学会了这句话,并且能用你自己的方式说出来,这就是又攒了一个套路,会更加“显得很能干”的。
最后我忍不住还是要评价一下这本书。它写得好吗?至少不是那种典型意义上的好。
甚至我觉得,作者就是先拉了一张吸引人的话题清单,然后没事的时候就写两笔。有干货就说点干货,没干货就插科打诨,连插科打诨有时候都懒得,就草草带过。一本书就这么写成了。
你要是看完了,估计心里会冒出一句话:这么写书,我也行。
那问题来了:请问你的书在哪里呢?我们和麦卡蒙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写了啊。
对。写书可能就是装,就只是显得优秀。套用那句话:世上本没有什么优秀,你装得多了,细节攒够了,显得优秀的次数多了,便也真优秀了。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