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一-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
露华:露水的光华。
群玉:仙山名,传说为西王母所居处。《穆天子传》载:“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山海经·西山经》也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句,郭璞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
会:这里是应当的意思。
语译
云也羡慕她的衣裳,花也羡慕她的容貌,她就在那春风吹拂过、露水光华正浓的栏杆旁。要不是群玉山上曾经见过这般美貌,一定是在月下的瑶台遇到过吧。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三载(744年)春季。根据唐人李浚《松窗杂录》记载,当时李白应召来到长安,供奉翰林。某日,唐玄宗和杨贵妃于宫中在沉香亭畔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助兴,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而急召李白进宫谱写全新乐章。李白进宫后,即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清平调》。
三首诗都属于歌咏宫廷帝妃生活的艳体诗,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也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唯其艺术手法之高明,才能流传千古。这是第一首诗,首句连用两个“想”字,以云比衣裳,花比容貌,用来赞美杨贵妃的艳丽。或将“想”字解作“象”,则诗意全无,又或解为“看到云彩便想到她的衣裳,看到花朵便想到她的容貌”,也未见高明。应将“想”理解为歆羡、恋慕,是用拟人手法,以示云彩也自愧不如贵妃之衣,花朵也自愧不如贵妃之貌,如此才是新颖独到,才配衬得起李白的绝世才华。
第一句虚写容貌,第二句实写位置,并营构春日浮艳慵懒气象。诗的后半段则是将杨贵妃比作仙子,以“群玉”、“瑶台”互文,说她大概是西王母驾前的侍女吧,或即王母本人下凡也说不定。状女子容貌之美,多称为仙子、天人,并不出奇。故而全诗之眼,还在于第一句的两个“想”字上,是非常人所能企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