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

字数:1238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安万善:观诗意当为凉州(唐代的凉州包括今天甘肃省武威、金昌、民勤等市县)胡人。

觱篥(bì lì):古代簧管乐器名,从西域传到中原,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

龟(qiū)兹:西域古国名,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写作丘慈、邱兹、丘兹。

飙(biāo):暴风。

飕飗(sōu liú):象声词,指风雨声。

渔阳掺(càn):古代鼓曲名,也写作“渔阳参挝”,后讹为“渔阳三挝”。

上林:即上林苑,汉代离宫群,《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

岁夜:指除夕之夜。

语译

从终南山上砍下竹子来,做成觱篥。觱篥之曲本来出自龟兹国,流传到了汉地以后,曲调越来越奇妙,我请凉州的胡人安万善为我吹奏。身边的人听到后大多叹息,离家在外的人们因曲调而思乡,也都落下泪来。然而世人大多只喜欢听觱篥,却不懂得欣赏这如同狂风中自在盘旋的曲调。我仿佛听到寒风凄雨吹动了枯萎的桑树和苍老的柏树,那声响仿佛是很多雏凤在杂乱地鸣叫着。一会儿又似龙吟虎啸同时迸发,天地之间所有声响都相杂,一起造就了秋天。忽然又变成《渔阳掺》一般的曲调,使得浮云昏黄、白日无光。乐曲再一变调,使我好像听到了春天的脚步,看到上林苑中繁花耀眼。除夕之夜啊,在厅堂上摆开了明亮的烛火,我们饮着美酒,听这觱篥之曲。

赏析

李颀善于用文字描摹音乐之美,此诗亦其名作,但与《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两首却又不尽相同。诗的起与结都很平缓甚至平淡,将重点放在中部对音乐的描写上——起首说明乐器来源和吹奏者身份,结句写吹奏时间、地点,是在除夕之夜的宴会上。中部乐声响起,先写“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表现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但是随即笔锋一转,说“世人解听不解赏”,人们大多不了解觱篥真正的美妙之处啊。觱篥的音色,向来以凄厉著称,所以才会引人叹息、落泪,但是诗人却说,你们都理解错了,觱篥的音域很宽广,所能表现的内容很丰富,并非仅仅凄壮悲凉而已。

接着下面就用种种比喻来描摹觱篥的音色、曲调。忽而凄寒如风雨中“枯桑老柏”,忽而细碎如雏凤乱鸣(九非实指,以状其多),忽而雄壮如龙吟虎啸,忽而又似万籁齐响,有秋天的悲凉,忽而激烈如同鼓声,忽而昏沉沉似云遮日暗,忽而又似春天般繁花照眼。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不同的韵脚来表现不同的曲调之幻象,先是舒缓的下平声十一尤,中杂入声“发”来突然高亢,然后转为沉郁的去声廿八勘,最后是清新的上平声十一真。用诗歌的声调来描摹音乐的曲调,配合默契,使人真如耳闻。

音乐是耳可闻眼不可见的,虚幻而难以捉摸的,所以用场景来比拟描摹音乐,最忌落在实处,也必须是半虚半实的。李颀深得此中三味,所比的风雨、凤鸣、龙吟虎啸、万籁百泉,等等,都是现实中不常见却可闭目想见的场景和似有所闻的音响。故而觱篥之曲在他笔下,显得是如此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唐诗常识

《平水韵》按照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大部分,其中平声因为字数较多,所以分为两卷,也即上平声和下平声。比如此诗中的飗、啾、秋三字,就属于下平声第十一部“尤”,真、新两字,就属于上平声十一部“真”。上平共十五部,下平也是十五部,上声廿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


45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47夜归鹿门歌-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