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武判官:武姓的节度判官,名字不详,应为岑参在封常清军中的同僚。
白草:西北地区所产一种牧草,秋日干枯色白,牛羊嗜食。
胡天:胡指北方或西北方游牧民族,胡天即指游牧民族散居处(塞外)的天空。
角弓:两端装以兽角的强弓,属高级品。
都护:官职名,两汉和唐朝中期以前都曾在西域设置多个都护府,以都护镇守其地。
瀚海:指沙漠。
阑干:有两义,一是“栏杆”的异写,一是指栏杆状纵横交错,此处为后一义。
中军:古时军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以中军为主帅居处,这里是指帅帐。
胡琴:胡人的拉弦、弹拨两用乐器,据说出自奚族,也名奚琴。北宋欧阳修《试院闻胡琴作》有“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句。
辕门:军营营门。古时军队扎营,以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故称“辕门”。
掣(chè):牵拉。
语译
北风翻卷着地面,白草纷纷被吹折,谁能想到塞外在八月间便天降飞雪了呢?就像是一夜之间,春风来到,千万株树木都盛开了梨花似的。白雪侵入珍珠帘幕,沾湿丝绸帐幔,就算裹着狐裘都无法感到温暖,更觉锦绣的被褥实在太单薄了。将军冻得都拉不动他镶角的强弓,都护的铁甲因为寒冷而难以穿着。沙漠上纵横着上百丈的坚冰,浓云如同愁绪一般遮蔽了万里天空。我们在中军帐内摆下酒宴,为即将回京的人饯行,有胡琴、琵琶和羌笛来伴奏。送行到辕门边的时候,只见大雪纷飞,狂风牵扯着红旗,但红旗却冻硬了竟不翻转。
我们在轮台东门送你归去啊,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遮满了天山之路,山路曲折,很快就看不见你的身影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骑马通过的足迹。
赏析
这篇作品作为一首送行诗,无疑是成功的,但更成功之处,却在于岑参对塞外风光尤其是雪景的描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恐怕是诗歌史上描写雪景最著名的诗句之一。白色的梨花与雪片的类比,并非从岑参开始,南朝萧子显就写过“洛阳梨花落如雪”的诗句,但这是以梨花比雪,岑参却是以雪比梨花。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感情色彩,换了一个身在中原的诗人,恐怕无法面对塞外酷寒的环境而产生出丝毫欣赏之感来,从而不会从落雪联想到梨花,更加“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铺垫。只有胸怀远大抱负,希望驰骋塞外疆场,为国效力的岑参,才会突然产生这般奇想。
此后诗人继续写雪,但却放弃了“春风”、“梨花”的欣赏语气,转而深入描摹雪天的寒冷。他用“散入珠帘湿罗幕”来说明寒冷无可躲避,用“狐裘不暖锦衾薄”来说明寒冷无可抵御,继而以“将军”、“都护”一联点明军旅生活。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中,士兵们依旧苦守着祖国的西陲,虽未明言,但对军旅生涯的热爱、对戍边将士的颂扬之意,已力透纸背。
随即诗人利用“愁云惨淡”一句来烘托出淡淡的哀伤氛围,转向送别主题。他们在中军帐内设宴为武判官饯行,胡琴出自奚族,琵琶出自西域,羌笛出自羌族,这些都是来自于胡地的乐器,以胡乐佐酒饯行,加深了对军旅生涯(尤其是在西域的军旅生涯)的描绘。结尾送行之句同样精彩——“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已经转过山坳,难以望见了,但诗人依旧恋恋不舍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眼中已无友人,但在雪地上留下了坐骑的足印仍历历在目。这一结句余味隽永,别离之哀、怀恋之情,就在这远远地凝望中显露无遗。
最后再说说韵脚,与《走马川行》、《轮台歌》相同,作品大部分诗句也是句句押韵的,并且一断一转,平仄韵互换,以达到急促而参差的节奏效果。只有两处不同,一是从“散入珠帘湿罗幕”到“都护铁衣冷难著”共四句,一是结尾四句,也就是说,在朗诵时,这两处的节奏相对趋缓,以给读者留下更绵长的思绪。由此可见,岑参对诗歌节奏感的把握是非常老练的。
唐诗常识
新乐府诗有很多形式,比如《走马川行》的“行”、《轮台歌》的“歌”,就都是诗体名称。《文体明辨》中说:“汉魏之世,歌咏杂兴,故本其命篇之义曰‘篇’,因其立辞之意曰‘辞’,体如行书曰‘行’,述事本末曰‘引’,悲如蛩螀曰‘吟’,委曲尽情曰‘曲’,放情长言曰‘歌’,言通俚俗曰‘谣’,感而发言曰‘叹’,愤而不怒曰‘怨’。”当然,此亦粗率而言,具体运用上没有那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