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角:即画角,军中吹奏以报时的乐器。
旄(máo)头落:旄的本意是指用牦牛尾装饰的军旗,这里旄头指昴星。《史记·天官书》载:“昴星旄头,胡星也。”意为昴星象征胡人,旄头落即象征胡兵战败。
羽书:加急文书,因上插羽毛而得名。
渠黎:西域古国名,在轮台东南方,这里非实指。
单(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这里借指当时的游牧民族首领。
伐鼓:即击鼓。
阴山:山名,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曾为汉军与匈奴的重要争夺点,以此指代胡地山川。
剑河:河名,根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青山之东有水曰剑河。”据考证在北庭以北甚远,当亦非实指。
沙口:对照上句,或亦应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亚相:副宰相。秦和汉代初,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故称亚相,这里是指挂着御史大夫头衔的封常清。
语译
轮台城头,晚间响起了画角之声,轮台城北,昴星已经缓缓落下。紧急军情昨夜已经传过了渠黎,报说单于已到金山之西。从堡楼上向西望去,敌军掀起了昏暗的尘烟,而汉军正屯扎在轮台北面。上将张起大旗向西面出征,天刚亮的时候就吹起笛声,催促大军行进。四面鼓声擂响,雪原如大海般翻涌,三军齐声高呼,震得阴山都晃动。敌军的要塞上兵戈之气直冲云霄,凝结不散,战场上白骨累累,缠绕着草根。剑河上狂风卷起,浓云密布,沙口旁冰冷的石路冻脱了蹄铁。
封大夫啊,您为勤劳王事而甘尝辛苦,发誓要报答君王的恩德,消弭边境的烟尘。古来有多少名垂青史的英雄受人们仰慕啊,如今将要见到您的功绩超迈古人。
赏析
读盛唐边塞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两汉和唐朝前中期都是中原王朝压过了北方游牧行国,汉伐匈奴、唐灭突厥,同样控制西域,威慑草原,所以诗人们往往将两者类比,以汉喻唐,以匈奴喻突厥、回鹘等北方行国,不可当作咏史来看。二是不仅仅在地名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类比或借指,而且西域地名大多不为中原士大夫所熟知,因此也常常出现以古籍中出现过的地名来指代现实地域的情况出现,两地或许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在中原士大夫看来,反正都是指的那片“蛮荒之地”,也并不值得深究,对此,后人不必考证过细,更不应按照实际地点来强解。
接下来再说岑参这首诗,诗的背景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相同,或许均指讨播仙一役,当时岑参被封常清奏调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成为封常清的幕僚,则封常清率军西出,他留守北庭相送赠诗,也便顺理成章。前一首诗写连夜行军,后一首诗则写平旦出兵,前一首诗重点落在对塞外恶劣环境的描写上,是侧面描写,此诗却增添了不少正面描写的词句。
开篇写“夜吹角”,即指连夜集合,天明西征,“旄头落”是诗人对胡军必败,唐军必胜的祝愿。接下去四句与前诗中“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相同,都是指唐军是被迫动兵,进行的是平叛之战,并非发动侵略。其后直言“平明吹笛大军行”,接着鼓声雷动,三军高呼,以状军容之盛,不仅雪海为之而涌,就连阴山也为之而动。如此强军,又何虏而不克呢?“战场白骨”云云,正是预想敌军将会伏尸满地,必败无疑。再两句描写前程险恶的环境,狂风漫卷,浓云滚滚,天气寒冷得“马蹄脱”——后一句尤佳,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根本想不到会发生蹄铁冻落这种情况的。最后四句歌颂封常清,祝愿他旗开得胜,青史标名,虽非佳构,但考虑到作诗的背景、环境,赠诗的目的,以此为结却也正常。
此诗虽然纯为七言,又采用传统的两句一断形式,但与前一首诗相同,也是一断一换韵,并且平仄韵相间,自然产生出急促而参差的节奏效果,使人读来血脉贲张,塞外凛洌之气与内心热血交相冲突,感染力非常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