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真的只是被动反击吗?

字数:4151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生冲突,史称“玄武门之变”。在这场兵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深知自己这样对父亲和兄弟有点不太好。这是块心病,得好好治。首先,他隔三岔五去问史官:“你们怎么记录的啊?”

第一个被问到的是褚遂良。褚遂良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因为字写得好,兼任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见褚遂良天天跟在自己身边写啊写的,唐太宗就很好奇,问他:“你记录的这些东西,当君王的可以看吗?”

褚遂良被问愣了,自古以来没听说君主还可以看起居注的,只好硬着头皮回答:“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意思是“您不能看!”

唐太宗不甘心,继续问:“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会记录下来吗?”这可把褚遂良难住了,不过,他还是一本正经地说:“我的为官之道就是对得起这个官职,我的职责是记事,那么陛下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必定会记下来的。”话音刚落,旁边的黄门侍郎(门下省副官)忍不住又跟着补充了一句:“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好吧,唐太宗被说得哑口无言,第一回合的交锋只好以“太宗以为然”结束。

既然褚遂良如此固执,那再问问房玄龄?房玄龄是大唐贞观年间的贤相,众所周知,他很怕唐太宗,用唐太宗自己的话说,是“我经常看到房玄龄在我面前吓得面无人色,心里还是蛮愧疚的”。所以,唐太宗觉得可以突破一下,问正在修国史的房玄龄:“以前那些史官记录的东西,一般不许皇上看,为什么?”房玄龄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唐太宗顺杆往上爬:“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意思是“我这个人吧,和他们不一样。我看史书主要是为了引以为戒啊。所以,你写好了,给我看看吧!”

皇帝非要看,大臣拦不住啊!只好先把《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做了删减,再送上去交差。唐太宗关心的是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和评价,马上翻到玄武门事变的那一页,一看,原来臣子们早做了删减,闪烁其词,又不满意了。他亲自给这个事定了性一玄武门之变本质上和“周公定三监”是一回事。

周公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对兄弟出手,所以,唐太宗对哥哥和弟弟发难,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所以,“玄武门之变”不是所谓的篡权夺位,是安邦定国的大好事!

与此同时,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贞观修史的臣子们也经常把秦王这一系写成被打击、被压迫,最后不得已才开始还击的人。然而,即使史书经过了“删改”,但在历史的缝隙中,还是能看到兄弟互“黑”的蛛丝马迹。

明知是毒酒,咱就喝一口

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于他擅长采集信息。采集自哪里呢?自然是李渊的后宫和敌方阵营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团队。史书上虽多次强化了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的印象,连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都是被逼到最后一刻才反击,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与李世民多次交锋,是交锋,而不是一方出击、一方接受。

最值得一提的首先是“杨文干事件”。那一年,李渊带老二李世民和老四李元吉去仁智宫避暑,身为太子的老大李建成则留在京师监国。李建成早已感受到来自秦王系的压力,于是把这次在京主政当作天赐良机,暗自调盔甲给老队友庆州刺史杨文干,再下令杨文干在外招一批年轻小伙儿入京,一是为了防范,二是为将来打起来做准备。结果,两个送盔甲的士兵放着庆州不去,直接掉转马头跑到仁智宫举报太子要谋反。史书上俩人的说辞是,事情太大,他们胆子小,怕兜不住,又不敢知法犯法。其实,这显然是秦王集团间谍工作干得好,李建成在京城的一举一动早就被秦王布置的天眼监视了。既然太子主动“作死”,秦王系干脆将计就计,收买了运送盔甲的士兵,让他们亲自告发太子。这一招不得不说干得漂亮,由太子的人举报太子,秦王完全置身事外。

收到告发的李渊当即派司农卿宇文颖去找杨文干,如果杨文干亲自来解释,说不定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谁知宇文颖一去,杨文干竟然真的谋反了。这样一来,坐实了李建成的罪常。

《新唐书》中说,是李元吉对出发前的宇文颖说了什么,宇文颖才对杨文干说了些什么,导致了杨文干的造反。这一点,恐怕不能成立。即使李元吉也有谋夺储位之心,但坐实太子谋反对他是百害无一利。他这时与太子的关系正打得火热呢!事后,李元吉也百般为李建成开脱,和《新唐书》所说的李元吉故意借此除掉太子全然相反,只要李元吉不是有精神障碍,就绝对不会有这样互相矛盾的举动。

那么,我们按现代最符合逻辑的“事件对谁有利就是谁干的”来看,一切就合理了。秦王李世民和宇文颖早已添加为私密好友,出门前,特地让他逼反杨文干。随后,秦王被任命前去平叛,根本没给杨文干留有辩解的机会,而是让他“为其下所杀”,一切也就死无对证了。这一招,无疑是秦王府对太子和齐王集团的一次大反击。

这之后,吃了暗亏的李建成曾想在夜宴上毒杀李世民。史书说,李世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了少许,“吐血数升”,又被一起喝酒的叔叔救走。很多人借此怀疑这场“鸿门宴”的真实性,太子和齐王既然打算以这种方法结果秦王,又怎么可能只是让他吐点血,然后安全地被堂叔救走?

其实,这件事不需要怀疑真伪。如果我们把李世民设定为一个精于布局、早已安插间谍、洞悉太子和齐王一切举动的人,一切都好解释了——在太子和齐王请喝酒之前,在李世民决定赴宴时,他已经知道今晚将面临的是什么。所以,他显然是再次将计就计,小喝一点,吐吐血然后全身撤退。最终换得的结果也很不错一李渊警告太子和齐王,以后不要找秦王喝酒。李世民借此大大减少了跟太子和齐王的接触,受冷箭的概率自然随之降低。

开启天眼,监视太子、齐王

如果说这些只是猜测,那么我们就请出实时目击证人。他的存在,证明了秦王集团对兄弟的矛盾早有应对或谋划。

此人叫王瞠(zh)),是太子东宫的官吏,任率更丞。这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在东宫主管礼乐秩序和漏刻,也就是记录一天的时辰,太子出行时再负责带头敲敲鼓、吹吹号。日常生活里,太子可能完全注意不到这个职位上的小人物。比如,太子和齐王想分化秦王府势力时,看上的都是尉迟敬德、段志玄之类赳赳武夫(两人都是后来一起参与玄武门之变,又图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可见是秦王府的中坚力量),秦王府一个管报时的,他们才没有兴趣了解。

可李世民完全不这么想,他就结交了太子府的这个“闹钟”王喳。

这类在太子东宫毫不起眼的角色,李世民和他结交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就是这样日常无声、不受重视的人,更能轻巧地探秘。因为管报时,他可以一直待在太子宫里,那么太子商量机密时,就可以无所不知。而作为这样一个无关大局的人物,什么时候悄然离开一会儿,也不会有人注意到,更不容易发现他已“投敌”。当然,前提是他的演技不是太差。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做法比太子集团的奏效得多。

请看决战时刻。

玄武门之变前夕,外面的突厥又跑来闹事,太子集团当即合谋出一则妙计:由李元吉主动请战,拿到了兵权,再借秦王府武将跟突厥正面对抗过为由,要求秦王府军士随军出征,由此抽空李世民的武装力量,再以饯别为由,请李世民赴宴,现场让武士把他暴力解决。领头狼一死,到时候尉迟敬德这些人再勇猛也无用武之地,出征路上随便找个地方坑杀了便是。

计划可谓天衣无缝,李渊同意秦王府武将出征,秦王也不好拒绝饯别之宴,真是万事俱备,只欠天亮。

结果,无缝的天衣中还是被人撕开了一条缝隙,这个计划被率更丞王瞪听到了。

王喳一刻也没敢耽误,连夜溜走“密告太宗”。秦王府完全获知了敌方策略,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做筹谋,从而在第二天清晨的玄武门里,率先了结了大哥和四弟。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李世民早就胜出了。真是细节决定成败!

走后宫女人的门路

关于李世民的那些暗线,除了王建,还有很多。毕竟,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成功,除了要搞定太子和齐王,皇帝李渊也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李渊的后宫里也必然有和秦王组队的人。这一点,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次对话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兄弟三人斗争白热化时,李建成曾忧心忡忡地对李元吉抱怨:“秦王且遍见诸妃,彼金宝多,有以赂遗之也。吾安得箕踞受祸?安危之计决今日。”意思是,秦王曾拿金银珠宝贿赂李渊的后宫。这是二人私底下的对话,不存在故意作假,说给旁人听来嫁祸。由此可见,李世民确实给李渊的妃子献过宝,还因此给太子造成了巨大压力。

至于他究竟结交了谁,咱们也有迹可循。

史书记载,后宫的社交方面,基本都是由秦王妃长孙氏出面完成的。长孙氏的工作主要有两点一“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虽然不足20个字,信息量却不小。

首先,长孙氏对李渊很孝顺,填补秦王长期不在身边,被人离间的空隙;对李渊的嫔妃们,长孙氏也在其中周旋,该花的钱一点儿没小气,为的就是将她们拉拢为友军。

李渊的后宫庞大,从实干型到花瓶型都不缺,最能和秦王府一拍即合的,要属贵妃万氏。

现在提到万贵妃,我们都能想到与明宪宗谈忘年恋的万氏,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个万贵妃,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

史载李渊非常器重万贵妃,宫里有什么事都让她拍板,可以说,她是李渊后宫中最有分量的人。太穆窦皇后去世后,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就是后宫的主持人。

除了贵妃权势大、眼线多、容易成为秦王拉拢的对象,还有一条,也让万贵妃不可能站在太子、齐王一系。

万贵妃曾有一个孩子李智云,从小就善骑射,书法好,又下得一手好棋,是夫妻俩的小心肝。但李渊刚起兵时,李智云年纪还小,跟随大哥李建成在河东。李建成听说老爹起兵后,怕被隋朝廷抓捕,连忙卷铺盖逃跑,也没多少精力兼顾小弟,没去告知他一声。于是,李智云被隋朝廷抓住,不久就被隋朝大将阴世师杀死了。

这是万贵妃唯一的儿子,用头皮都可以想到,万贵妃对李建成不可能友好,并且心里应该带着恨。李建成将来正常即位,对她没一点儿好处。

还有一件小事,也可以佐证秦王府与万贵妃早有联盟。李渊在位的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将第二子李宽过继给李智云,继承他的香火。也就是说,李宽名义上的父亲是李智云,奶奶是万贵妃,他要孝顺的人,也是他们这一脉。虽然李宽后来也不幸早死,不过,这并不影响双方“同仇敌怕。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着重叙述李世民曾有结交后宫、探听消息的举措,对这位万贵妃着墨也不多,但可想而知,在玄武门之变矛盾慢慢递进的前期和中期,局势瞬息万变,李渊的一念就可以掌握每一方的成败,信息是斗争双方最急需的,所以,万贵妃这位掌握着最高情报的友军作用无疑至关重要。每当李元吉怂恿李渊开展什么对秦王不利的隐秘行动时,情报都能及时传回秦王府,让他们做好应对措施。间谍工作如此优秀,除了高层又亲密的万贵妃,还能有谁呢?

总之,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唐太宗,绝不是凭借他的绝地反击,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战功卓绝。对大哥和老四,他早就在算计了。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李渊有责(多次放不平心态),政治制度有责(太子只能在朝廷做统筹工作),齐王有责(挑唆),秦王府底下那些拱事的人有责,身在其中的太子李建成和唐太宗本人也脱不开关系。

时人讨论唐太宗,总免不了要攻击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伦理缺陷,从而蔑视和诋毁他。毕竟,人们通常只关心两件事: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道德。借用一句话说,批判别人很容易,君子要修的,是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在政治斗争中的主动出手,或者说在上位之路上的道德遗憾,并不妨碍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五、赌上时局与命运,实现国力逆袭:他死后25年,中国重归大一统七、大唐国运之战:邺城这场大败,埋下了五代乱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