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唐波斯都督府究竟都督了什么?
公元661年,唐朝境内来了一支波斯使团。使者在献上礼物之后,向唐高宗李治表示:“我们的国王被杀,王子逃跑,国家已经灭亡,希望唐朝能够出兵,帮助打败阿拉伯人,重建国家。”
这不是波斯人第一次求援了,7年前,就有波斯使者提出了同样的请求,而李治以“路途遥远,难以用兵”回绝了使者。但这次,李治却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宣布建立波斯都督府。
为什么波斯要向千里之外的唐朝求援?唐朝为什么在这时转变态度?波斯都督府又是否支援了卑路斯呢?
阿拉伯人与波斯人
波斯会向唐朝求援,这不得不提阿拉伯人的“功劳”。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麦加城下,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签订合约,伊斯兰教正式成为阿拉伯半岛的主流信仰,此后不断有阿拉伯部落归附,形成了一个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拉伯的哈里发们向周边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征服运动。这场征服运动中,阿拉伯人家门口的拜占庭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首当其冲,成为早期征伐最为主要的目标。
相较于蒸蒸日上的阿拉伯,波斯萨珊王朝呈现出一副江河日下的场景。末代国王伊嗣俟三世(YazdegerdIH)上台之前,外战、政变、内战先后光顾波斯,经济凋敝、赋税沉重、王权旁落,已然一副行将就木之象。公元632年,伊嗣俟继位时还只是个孩子,此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国家事务全凭宫廷顾问摆弄。在此情景下,即便阿拉伯与拜占庭打得不可开交,国内仅有小部分遭人侵,波斯萨珊王朝亦无力整合国内贵族,只能被动防御,苟延残喘。
伊嗣俟继位之初,阿拉伯人就已经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开始蚕食波斯萨珊王朝在两河流域南部的领土。公元632至633年,阿拉伯人在短时间内扫平了萨珊南部要塞,进而向北方挺进,双方在两河流域展开拉锯战。在公元636年的卡迪西亚(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战役中,包括重装骑兵与象兵在内的萨珊精锐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全军奔逃溃散,萨珊主将亦被俘处死。卡迪西亚的失败对于萨珊而言,不仅是大批军官与全国范围内精锐的损失,更使得首都泰西封(巴格达东南)门户洞开。伊嗣俟与城中贵族听闻大败的消息,瞬间惊慌失措,连财宝都顾不得收拾,紧急逃向伊朗高原地区。
阿拉伯人追击而至,对伊朗高原发动猛攻,主力从高原北部下手,自北向南进攻。公元642年的尼哈旺德(今伊朗哈马丹)战役,波斯人再次惨败,米底地区门户洞开,萨珊后备兵力尽失。如果说卡迪西亚的失败让萨珊元气大伤,那尼哈旺德的失败就致使萨珊再无反攻的可能。尼哈旺德战役后,伊嗣俟再次逃跑,躲入呼罗珊地区,于公元651年在木鹿(今土库曼斯坦马雷)被杀,成了萨珊最后的“沙汗沙”。
伊嗣俟死后,他的儿子卑路斯(Pirooz)王子在呼罗珊又抵抗了一段时间,又在吐火罗叶护的支持下,保留了部分领地。
展如与唐时节:涉
在波斯萨珊王朝遭到阿拉伯人的猛烈进攻时,唐朝成了波斯人手中仅剩的几根救命稻草之一。
伊嗣俟三世在位期间,曾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先后向唐朝派遣使者。伊嗣俟的第一次遣使发生在卡迪西亚战役与泰西封围攻战后,此时的波斯萨珊王朝已经失去了大批能够与阿拉伯军抗衡的精锐部队,首都泰西封与城中财宝也被阿拉伯人夺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被全部占领。
第二次遣使则是在法尔斯战役前后,波斯萨珊王朝的“龙兴之地”与祭祀重地岌岌可危,在世俗王权与宗教信仰两方面遭受重创。在如此惨败之下,伊嗣俟遣使来唐,明显不是为了称藩诉求,请求唐朝出兵协助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史书中记载:
(贞观十二年)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阑、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蛮酋,相次遣使朝贡。
(贞观二十一年)是岁,堕婆登、乙利、鼻林送、都播、羊同、石、波斯、康国、吐火罗、阿悉吉等远夷十九国,并遣使朝贡。
(贞观)二十一年,伊嗣俟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
由此可见,唐朝方面对于波斯的出兵诉求反应冷淡,史书中只对波斯使者的到来简要记述,对于使者的要求与唐朝的回复均不见踪影。波斯的政治诉求甚至没有使者送来的“活褥蛇”引人注目。
卑路斯时期,也先后向唐朝求援两次。第一次在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这一年中,木鹿遭阿拉伯围攻,卑路斯慌忙之中向唐朝求助,史书中记载:
子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远不可师,谢遣,会大食解而去,吐火罗以兵纳之。
伊嗣俟之子卑路斯奔吐火罗。大食兵去,吐火罗发兵立卑路斯为波斯王而还。
唐朝的救兵终究没有来到吐火罗,高宗用“路途遥远”的说辞搪塞,使者只能如此回报卑路斯。
卑路斯则逃出木鹿城,躲进吐火罗地区,在吐火罗叶护的保护下,得到了一定喘息。在吐火罗的萨珊残部也尝试着同吐火罗人一道进攻呼罗珊,驱逐当地的阿拉伯军队,不过收效甚微。
卑路斯的第二次求援是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也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萨珊残部此番终于得到了唐朝方面的支援,不过唐朝的支援力度却有待另述。
唐朝对求援态度的转变
萨珊前后四次求援,唐朝回绝了三次,第四次才同意提供一定援助。可见,唐朝方面对此反应冷淡但又出现缓和,这同唐朝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无关系。
伊嗣俟向唐朝第一次求援时,唐朝正在对西域高昌国用兵。高昌国王麴(qii)文泰同西突厥结盟,劫掠商道并向伊州进攻。为了消除西部的军事压力、切断西突厥同西域各国的联系,确保控制西域商道,公元639年,唐太宗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进攻高昌。次年,唐军抵达硬(q))口,西突厥援军迟迟不至,麴文泰竟被吓死,其子麴智盛向唐军投降。同年,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以监控西域、遏制西突厥。
由此可见,伊嗣俟第一次求援时,唐朝西部边境尚未平定,西域诸国没有归附,西突厥势力仍在,安西都护府也并未设置。此时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有限,影响力尚浅,不具备出兵波斯的能力,如果强行出兵,西域诸国极有可能全部投靠西突厥。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潜在的军事威胁,注定唐朝此时不会同意援助。
伊嗣俟第二次求援时,唐朝正同高句丽开战。公元644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许多战果,但并没有消灭高句丽,转而对高句丽进行持续骚扰。公元647年时,唐太宗命令牛进达、李世勃(ji)水陆并进,攻入高句丽境内。次年又派薛万彻进攻鸭绿江口。再加上此前击灭薛延陀,唐朝的军事重心位于东北,次之漠北,西域的优先级更低,而更远的波斯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公元654年,伊嗣俟之子卑路斯第一次求援,唐朝堂上正在经历唐高宗废王立武风波。唐高宗以换后为由头,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展开斗争。一年前又有房遗爱谋反案,江浙一带还爆发了农民起义。唐朝内部尚未稳定,何谈出兵。再加上西突厥仍在,依旧与唐朝为敌,如不平定西突厥,唐朝对西域的掌控仍受威胁,支援波斯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公元651年,哈里发派出使团来到唐朝,唐朝刚刚与阿拉伯建立联系,对阿拉伯人的迅猛扩张与军事威胁了解有限,故而拒绝。
等到卑路斯第二次求援时,唐朝已经攻灭西突厥,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对西域的掌控力度大大提升。唐朝此时有意向中亚拓展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就必然同阿拉伯在呼罗珊一带的力量碰撞。公元654年,卑路斯遣使时,萨珊残.部被逐出木鹿;次年阿拉伯又派使团来唐;又过了一年,阿拉伯切断了同唐朝的外交联系。
这一连串事件的背后,可以判断阿拉伯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认识到唐朝将是一大阻力,也将是萨珊复国势力的后台。公元655年,阿拉伯遣使唐朝,极有可能提出要求,希望唐朝不支持萨珊残党与吐火罗,也有可能要唐朝从东方夹击吐火罗或让渡部分西域利益。阿拉伯第四位哈里发阿里上台后,将东方的军事重心放在萨珊残部与西域诸国身上,对唐朝表现出敌视的态度。西域诸国在阿拉伯的军事压力下,归附唐朝成为最为现实的选择。龟缩在吐火罗的卑路斯此时遣使,顺应了现实局势,也符合唐朝的期望,故有波斯都督府的设立。
波斯都督府与吐火罗道
唐高宗命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作为特使,以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的身份前往西域,册封包括萨珊残部在内的阿姆河流域国家,共册封16国,包括:
吐火罗,置月氏都督府;嘴哒(y6nda),置大汗都督府;诃达罗支,置条支都督府;解苏,置天马都督府;骨咄,置高附都督府;阚(j'i)宾,置修鲜都督府;帆延,置写凤都督府;石汗那,置悦般州都督府;护时犍(qi6n),置奇沙州都督府;,旦(d6)没,置姑墨州都督府;乌拉喝,置旅樊州都督府;多勒建,置昆墟州都督府;俱密,置至拔州都督府;护密多,置鸟飞州都督府;久越得犍,置王庭州都督府;波斯,置波斯都督府。
萨珊残部被编制为波斯都督府,治所位于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卑路斯被册封为都督,势力范围大概是今天伊朗与阿富汗南部交界处。起初,波斯都督府属于吐火罗道治下的羁縻州,卑路斯是隶属于吐火罗叶护麾下的羁縻都督,这种安排虽然符合当时的实力对比,却不太妥当。波斯都督府位于吐火罗道最西端,是对抗阿拉伯的前线,卑路斯与其他萨珊贵族承担了阿姆河上游守门人的角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此外,波斯萨珊王朝虽然被消灭,波斯都督府内只是一支残部,但依旧是一个西亚大国的最后残留,卑路斯也是萨珊王统所在,仍有一定潜在实力。而且波斯萨珊王朝信奉袄(xidn)教(即拜火教),中亚诸国境内也有大量袄教徒存在,在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对抗时,中亚的袄教徒也可被卑路斯以宗教的名义鼓动起来。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公元662年,唐朝方面宣布改封卑路斯为波斯王。
如果说设置波斯都督府还只是对困境中的卑路斯伸出援手,那么册封波斯王就毫无疑问是支持波斯复国。至此,唐朝与阿拉伯在中亚的利益根本对立,两大帝国在中亚呈现对峙状态。双方大致以阿姆河为界,阿姆河以南至呼罗珊为阿拉伯势力范围,阿姆河以北及阿富汗群山被安西大都护控制。
虽然唐朝设置波斯都督府,支持卑路斯复国,但这种支持还是以政治庇护为主,军事上主要还是依靠卑路斯与诸国自己。"土火罗道与下属16都督府的设置,虽然有军事庇护的含义,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吐火罗道为框架,将各国置于一个政治、军事同盟之下,固定吐火罗叶护为同盟领袖。吐火罗特勤阿史那仆罗曾经上奏,提到:
仆罗兄吐火罗叶护部下管诸国王、都督、刺史总二百一十二人,谢昭(即诃达罗支)国王统领兵马二十万众,蜀宾国王统领兵马二十万众,骨吐(即骨咄)国王、石汗那国王、解苏国王、石匿国王、悒(y'i)达国王、护密国王、护时犍国王、范延(即帆延)国王、久越得犍国王、勃特山王,各领五万众。仆罗祖父已来,并是上件诸国之王,蕃望尊重。
此时,吐火罗叶护麾下有大小领主212人,统领诸国兵马90余万,如果再加上吐火罗本部兵力,当百万有余。虽然百万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将零零碎碎的各国置于同一个政治体中,并明确上下隶属关系,确实有助于将一盘散沙的阿姆河流域与阿富汗山区整合在一起。在面对阿拉伯的进攻时,联合抗击总比各自为战的胜算大一些。
综上所言,设立波斯都督府与册封卑路斯,是唐朝支持萨珊复国的举动,但这种支持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军事行为。波斯人恢复旧国的行动,也如波斯都督府一样,只是心中的政治抱负,难以成为实际的军事胜利。
波斯人复国愿望的落空
波斯都督府与吐火罗道设置之后,萨珊残部背靠中亚诸国,对呼罗珊进行军事试探,尝试从中捕捉机会重建国家,但都只是尝试而已。面对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与穆斯林军队,卑路斯与其他国君自保已颇为吃力。公元661年,穆阿维叶继任哈里发,伍麦叶家族与前任哈里发阿里之间的矛盾结束,伍麦叶家族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哈里发头衔在家族中传递。短暂的内斗过后,是新一轮的扩张。
如果说卑路斯与麾下的波斯人渴望重建国家,那么阿拉伯人也迫切希望歼灭萨珊残党,消灭中亚各国。公元656年,阿拉伯人将扩张的拳头收了回去,又在公元663年重重砸向波斯、吐火罗。史载,当年“大食(阿拉伯)击波斯、拂秣(拜占庭),破之,南侵婆罗门,吞灭诸胡,胜兵四十余万”,波斯都督府治所疾陵城沦陷,波斯都督府名存实亡,卑路斯躲入吐火罗,在西突厥阿史那步真的援助下苦苦支撑。
在这一过程中,全然不见唐军的身影。
实际上,不是唐军不想支援,而是根本不能。公元661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北进,切断了安西四镇前往吐火罗的通道,阻断了唐军对吐火罗的支援。公元662年,吐蕃又进攻安西四镇,并挑动周边西域国家起兵反唐。同年,又有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反叛归附吐蕃,波斯都督府在内的吐火罗道诸州事实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随后是公元663年的阿拉伯大进攻。
这一系列的军事冲突中,阿拉伯与吐蕃似乎达成了某种反唐同盟,双方的军事步调呈现出惊人的默契,凶猛打击唐朝的西域势力。
在吐火罗苦苦坚持的卑路斯,注定等不到他的援军,自保成了最大的问题。公元667年,阿史那步真突然死亡,部将改附吐蕃,卑路斯再无外援。同年,阿拉伯再次渡过阿姆河,向吐火罗大举进攻,波斯都督府被彻底消灭,阿拉伯人宣称“卑路斯被赶到中国去了”。
实际上,卑路斯带着家人亲信躲到西州,在安西大都护的庇护下度过了一段时光。可惜好景不长,咸承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贵等惨败大非川,安西四镇遭到吐蕃的猛烈进攻,尽数沦陷,卑路斯等又辗转来到长安,后被封为右威卫将军。
卑路斯最终死在长安,他的复国梦同他的身躯一起留在了异国他乡,留在了千里之外的中原。在乾陵的石像群中有一尊属于他的雕像,这也是千年之后卑路斯残留的痕迹。
卑路斯死后,他的儿子尼涅师(Narsie)先是在长安当了几年人质,于公元679年被册封为波斯王,又组织了一支由番汉兵构成的波斯军,在吏部侍郎裴行俭的护送下返回吐火罗。裴行俭行至碎叶城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按兵不动,转而发起对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进攻。尼涅师与随从进入吐火罗。尼涅师在吐火罗同大食周旋20余年,在刚到吐火罗时,确实掀起了中亚诸国反抗阿拉伯的热潮,但在屈底波(Qutaybah)出任呼罗珊总督后,情况急转直下。屈底波对阿姆河下游与以北的国家发动猛攻,吐火罗叶护亦请降归附,中亚从此再无尼涅师立足之处,尼涅师只得返回长安。回到长安后,唐中宗封他为左威卫将军,后死于长安。
尼涅师之后,中亚还有部分波斯贵族坚持抵抗,波斯萨珊王朝虽然被消灭,但它的余脉仍在抗争。直到9世纪,波斯萨珊君主巴赫拉姆六世(BahramVI)的后裔建立萨曼王朝,卑路斯等人的萨珊复国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不过,这时的波斯已经是伊斯兰教的波斯了。